遵化組建遠征擔架團支援前線

解放戰爭中,在擴軍補兵青壯年踴躍參軍參戰的同時,遵化縣奉命三次組建遠征擔架團,支援前線,配合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作戰。

參加東北解放軍秋季攻勢

1947年8月接上級指示,遵化縣委立即向各村民兵發出動員會,號召民兵踴躍參加擔架團,隨部隊遠征東北。各村民兵在共產黨員的帶動下,積極報名,幾天時間遵化縣就組建起一支2000人的遠征擔架團,中共遵化縣委任命縣武委會主任楊青擔任團長兼政委,遠征東北隨同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作戰,轉戰數千裡,行軍於義縣、阜新、北鎮、溝邦子、打虎山、新民、彰武、臺安、盤山、錦縣各地,歷時8個月,參加了義西、黑山、打虎山等10多次大戰鬥,在冰天雪地嚴寒刺骨的陣地上,冒著槍林彈雨搶救運送傷員,把傷員運到後方醫院治療。在運途中,擔架隊員們精心照顧傷員,待如親弟兄。冷了把自己身穿的大衣脫下來給傷員蓋上。餓了,給傷員一口一口的餵飯。大小便沒有用具,就用自己的搪瓷缸接屎接尿。傷口化了膿,就用淡鹽水洗淨,再用新繃帶包紮好。傷員們感動的落下了淚。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部隊衝鋒,擔架隊員們緊緊跟在後面,他們說,絕不讓一個傷員丟在戰場上,及時將傷員運下來,臨時包紮,及時搶救。戰鬥結束後,還要和部隊一起打掃戰場,搜索殘敵。

1500人的擔架團,從遵化出發時都是穿的單衣服,入冬後,嚴寒的東北,沒有棉衣禦寒成了大問題。經擔架團領導研究決定,就地取材,學老區搞土改的方法鬥地主。他們結合當地貧僱農,把地主的大糧倉打開,將糧食分給貧僱農。將地主的布匹、棉花、棉衣、單衣、夾衣分給隊員們禦寒。

有了布匹、棉花怎樣製成棉衣,對擔架隊員來說是個難題,粗手大腳的莊稼漢,都沒拿過針線。但隊員們說:“這難不能倒我們,我們沒做過還不會來個照葫蘆畫瓤,把成品棉衣拆開一件,照棉衣片子裁剪。"這個提議提醒了大家,於是一齊動手,有的裁剪,有的絮棉花,有的縫製,薄厚不均,粗針大線,就把一大批棉衣做成了。還有的把兩件單衣,當中絮上棉花,縫在一起。就這樣,棉衣問題總箅解決了。接著,又自力更生解決棉鞋問題,他們把牛皮縫成鞋套,套在布鞋上,中間絮上軏裉草,這就是隊員們所說的"牛皮鞋"。還有帽子問題,有個隊員打聽到一個氈帽鋪,把那鋪子的1300頂氈帽全部買了來,帽子問題基本解決。

隊員們有的穿著自己縫製的棉衣,有的穿著從地主家搞來的五顏六色、溜光堂亮而且很不合體的棉衣,有的穿著地主老太太、姑娘媳婦的棉衣。各自看著對方很是好笑,又加上每人都身背大槍、子彈袋,腰裡挎著手榴彈,人們見了好生奇怪:"這是哪來的特種部隊?"事後,那些國民黨軍被俘後才懂得:共產黨打的是人民戰爭。國民黨儘管武器精良,兵多勢重其結果,必然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遭到滅頂之災。

擔架團在戰鬥間隙,在駐地為民除害,剿滅小股土匪,宣傳關內開展土地改革鬥地主的形勢,在當地群眾自發要求的情況下,幫助他們建立貧、僱農組織,成立了270個貧僱農小組,開展鬥地主開倉分糧活動。同時,從地主家中收繳了一千多支長短槍和上萬發子彈。還幫助群眾搞生產,收秋100多畝,打柴數萬斤,拾糞2000多擔,這支“特種部隊”受到當地群眾的愛戴。

1948年4月,擔架團勝利完成任務,即將凱旋返回家鄉之時,東北解放軍第九縱隊第一百二十師舉行了歡送大會,授予“遵化遠征模範擔架團”獎旗一面。全團在這面旗幟的鼓舞下凱旋而歸,抵達遵化後,中共冀東區黨委召開歡迎大會,再次授予"遠征模範擔架團"的榮譽稱號,併發給每個隊員獎狀一幀。

挺進熱南

1948年6月,中共冀東區黨委、冀東軍區,指示遵化縣再次組建擔架團,配合聶榮臻司令員指揮的晉察冀野戰軍,支援熱南戰役。

中共遵化縣委再次任命縣武委會主任楊青負責組建擔架團,並任命擔任團長兼政委,李鳳久為副團長,下設三個營,每營500人。這支擔架團實力雄厚,大部是遠征東北的骨幹。從下達命令那天起僅用5天時間,就把1500人的擔架團組建起來了。經簡短動員後,立即向熱南進發,兩天後到達興隆縣鷹手營子鎮,剛住下就得到承德已解放的勝利消息。擔架團在鷹手營子待命5天裡,分頭走村串戶,因這裡剛解放,大部分群眾還過著吃糠咽菜、衣衫襤樓的生活,隊員們主動將自己揹著的小米獻出一部分,接濟無糧的群眾,和當地群眾交上了朋友。當他們知道隊伍是來自遵化縣的擔架團,是來支援解放軍打國民黨的後,更是親如手足。隊員們向他們介紹老'解放區鬥地主分田地、貧苦農民翻身得解放的情況,他們聽後精神振奮,感到有了希望。隊員們又說:“你們這裡很快也會翻身得解放把那些地主老財鬥垮,過上舒心的好日子。”他們越聽越愛聽,各個心花怒放。

5天后,擔架團接到命令,每個班負責兩名傷員,將戰地醫院的170名傷員用一天一夜運到馬蘭峪,移交給後方醫院,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擔架團不僅受到傷員們的好評,而且受到部隊首長的多次表揚。

接著擔架團又接到新命令,跟隨部隊去解放昌黎縣城。傍晚時分,擔架團從馬蘭峪向東出發。連日轉運傷員未得到休息,又困又乏,又是夜行軍,許多隊員兩腿不聽使喚,有的跌進溝裡,有的撞在樹上。團領導看到這種情況。凌晨到達遷西東荒峪時,命令全團就地休息,炊事班做飯,玉米混合菜粥做好,隊員們剛吃了一碗,集合號吹響了,又是一個急行軍。白天行軍,因經常有國民黨飛機騷擾,擔架團專走山路,有天然的樹木掩體,每個隊員頭戴柳枝帽,並未被飛機發現。

兩天兩夜的急行軍,在撫寧縣留守營一帶和部隊接上了頭,擔架團以營為單位配屬到部隊裡:一營隨部隊到昌黎縣城東南西沙河、小蒲河一帶:二營隨部隊到昌黎縣十里鋪、張各莊一帶;三營隨部隊到昌黎縣梁各莊、兩山一帶,對昌黎縣城之國民黨軍形成一個包圍圈。晚9時許,攻堅戰打響了。經5個小時激戰,國民黨軍死傷1000多人,被俘3000多人。第二天,擔架團抬著100餘名傷員隨同部隊撤出昌黎縣城,到遵化、玉田一帶進行休整。

昌黎縣城失守後,華北剿總派出一個軍的兵力,尾隨解放軍到遵化鐵廠、梁屯、接官廳一帶。晚上,梁屯、玉皇廟附近住滿了國民黨軍。擔架團副團長李風久,挑選了10多名擔架隊員,組成一支小分隊,全副武裝潛伏玉皇廟,往南、往北各打了一陣排子槍,用擲彈簡打了幾發炮彈。國民黨軍以為被解放軍包圍,兩股國民黨軍一齊開火對打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才發現上了當,死傷慘重,垂頭喪氣地抬著傷號回了唐山。

次日解放軍又長途奔襲,出敵不意地攻下了武清、香河兩座縣城之後,擔架團又隨部隊開往唐山外圍國民黨據點一任各莊,那裡離唐山市只有15公里,駐有國民黨軍一團和雜牌軍400餘人,鋼筋水泥暗堡佈滿街頭巷尾。擔架團三個營,分別配屬部隊深入到任各莊東、南、北三面,戰鬥打響後,400名雜牌軍很快當了俘虜。

唯有據點裡國民黨正規團一直頑抗,解放軍12次衝鋒也未攻下。部隊首長命令爆炸組,將碉堡一個個炸燬,國民黨軍兩個營被迫投降。另一個營見勢不妙,向西逃跑,解放軍勇猛追擊,到車軸山終被全殲。

任各莊戰鬥解放軍傷亡較重,擔架隊員們一直穿梭於槍林彈雨之中,及時將傷員從陣地上搶救下來進行包紮。戰鬥結束後,將烈士遺體裝殮掩埋到烈士公墓。

這時,遼瀋戰役即將結束,聶榮臻司令員牽制華北之敵的任務,已勝利完成。晉察冀野戰軍開走了,擔架團的光榮任務也完成了。此次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轉戰2500多公里,運送傷員600多人次,同年8月返回家鄉。

萬人擔架團支援平津戰役

1948年初冬,遵化縣奉命組建六個擔架團,每團1570人,團上面建總團,另外,還建一個100多人的運輸隊,總計9500人,號稱“萬人擔架團”。11月1日組建完畢,12月11日以團為單位舉行誓師大會,12月12日分兩路集中:去北平的一、二、六團在石門集中,去天津的三、四、五團在燕山口集中。但由於北平和平解放,一、二、六團的重點任務放在了運糧修路,宣傳黨的政策,幫助部隊做後勤工作上。只有原定去天津的三、四、五團開往天津與部隊並肩作戰,搶救、轉運傷員。

12月12日傍晚,擔架三團、四團從燕山口出發,15日兩個團分頭到達蘆臺和漢沽,與解放軍第七縱隊後勤部接上了關係,確定由三團配屬二十五師,四團配厲二十七師。七縱派來一名營職作聯絡員,各連、營、團都配上一名部隊的後勤人員,負責後勤供應,擔架隊和部隊享受同樣的待遇。

12月18日,三團接到出發的命令,團長欒玉山率部出發,連夜行軍,零點到達永定新河北岸,19日凌晨開始渡河,因船少人多,直到早8點鐘才全部過了河。擔架團直奔北塘,趕到那裡戰鬥―206 ― 已經結束。國民黨軍一個團已被解放軍二十五師全殲,遍地都是國民黨軍的屍體,解放軍傷亡也較重。擔架團隨部隊一起打掃戰場,救護傷員,將200名傷員抬上擔架,跟隨押送俘虜的解放軍部隊將傷員運回漢沽後,即刻又返回北塘,準備配合部隊打塘沽。到達北塘,已經入夜,因這裡剛打完仗,各家各戶空無一人。一營隊員打開一家大地主的糧倉,見到滿屯的大米,但團長不叫動,只好開火煮自己帶來的高粱米。

戰略要地塘沽,駐有國民黨八十七軍一個整軍、兩個師(九十五個師、八十八師)、交警一個旅、一個保安團、一個+上保安隊、海上還有第三艦隊。塘沽地區又都是大片開闊地,解放軍強攻不克,傷亡很大。為減少傷亡,改變了作戰方針,採取圍而不打。擔架隊員們將200多名傷員搶救下來,運往漢沽。從北塘到漢沽25公里,都是鹽鹼地,腳踩泥漿,道路又粘又滑,擔架隊抬著傷員走了一天—夜。路上還要給傷員喂水餵飯,接屎接尿,有一個擔架停下來,大家都得停下來。經過艱辛跋涉,各個汗流浹背,終於將傷員安全送達漢沽解放軍師部醫院裡。

擔架三團隨解放軍七縱二十五師西進天津,剛行至軍糧城,又奉命返回塘沽,因塘沽守敵不斷向外打炮,炸燬房屋,砸傷許多解放軍戰士,三團就是來搶救這些傷員的。隊員們給傷員包紮傷口,喂水餵飯一直忙到凌晨三點多鐘,隊員們才輪流休息,讓傷員們睡在坑上,隊員們睡在地下。

第二天,將100多名傷員運到貫莊醫院,經搶救後,再轉運到七縱後方醫院一一潘莊。剛出發,就飛來兩架國民黨飛機,機關炮連續射擊,還丟下幾枚炸彈,飛機走後,剛走出十幾華里,又來了兩架飛機,向擔架團猛烈掃射,解放軍給予還擊,飛機倉皇逃跑。有幾個人受點輕傷,炸死兩匹馬。貫莊距潘莊35公里,7天往返5次,完成了任務。

1949年的新年,擔架隊員們和部隊指戰員一起歡度佳節,隊員和戰士一樣,每人發給3斤豬肉和3斤大米。新年過後,進行了短暫的整訓。擔架四團接到新的命令:配合二十七師打東局子。具體分工:一營留貫莊負責轉運傷員。二、三營上前沿陣地搶救傷員。

東局子原是美軍修建的兵營,那裡有國民黨十六軍的一個加強團駐守。據點外圍第一道防線是百米寬的雷區;第二道防線是3米高的鐵絲網;第三道是30多米寬的鹿寨;第四道是一條一丈多深3米多寬的壕溝,溝裡沿是一丈多高的土圍子,土圍子裡面佈滿了鋼筋水泥澆築的明碉暗堡,高碉堡可以瞭望外圍全局,低碉堡只露出地表。據史料記載,當年修建這個據點耗資300億元法幣。

1949年1月5日晚上,擔架四團二營奉命開赴前沿陣地,子夜時分到達東局子東北角一座大型磚瓦廠,全營隊員全部隱蔽在窯洞裡,國民黨軍的探照燈、照明彈的強光不斷照射過來,看到解放軍正在雷區掃雷。

7日12點鐘,攻堅戰打響了,先是炮戰將守軍防禦工事一道道炸開。傍晚,開始強攻,解放軍一鼓作氣衝到土圍子跟前,幾次向土圍裡面衝鋒,因為據點裡的明碉暗堡發揮了作用,致使解放軍傷亡很重。部隊戰士將傷員從土圍子上搶救下來,擔架隊立即接過來,運到窯洞東面簡單包紮後,由擔架隊運到貫莊。往返25公里,一夜連續跑了4趟。鞋跑壞了,隊員就光腳跑,幹部心疼隊員,就將棉被撕開裹腳,以解燃眉之急。

因為運送傷員的任務重,四團三營也來到東局子東南面,看到部隊爆炸組夾著炸藥包將明碉堡,一個個炸掉。部隊發起衝鋒,守敵的暗堡又開了火,解放軍戰士一個個倒下,部隊把傷員及戰士屍體搶回來,擔架隊接過來抬上擔架運走,一趟又一趟的往返運送。在運途中,有的隊員中彈受傷,有的犧牲。擔架連政治指導員田文江小便被炸傷,鮮血順大腿流下來,一個隊員背起田指導員飛奔包紮所。田指導員心想:"我在家裡是村支書,在擔架隊是指導員,領導著100多人,受傷就下火線,我決不帶這個頭。"想到這兒,他使―208 ― 勁從那個隊員身上掙脫下來,自己到包紮所包紮完畢後立即返回連隊,繼續執行搶救傷員的任務。

東局子攻堅戰,打的非常激烈,從7日中午開始,到8日早展勝利結束戰鬥。據國民黨軍人劉雲瀚回憶錄載:"東局子守軍一個加強團,只有一個半死不活的副營長逃回了指揮部,其餘的官兵全部死於戰場上。"解放軍傷亡也很重。擔架二、三營抬下來的傷員達600人。一營負責轉運傷員,一連7天7夜未休息。

天津外圍的國民黨據點全部掃除。1月14日上午10時,對天津市區開始總攻。擔架三、四團配屬解放軍七縱二十五師、二十七師主攻東線。總攻開始,先是一陣炮戰,守軍環城的防禦工事遭到嚴重破壞。炮戰一停,解放軍立即發起衝鋒,一下子衝到了護城河裡。護城河水多年未結冰,可就在總攻前四天,氣溫驟然下降,結冰半尺多厚,所以解放軍順利通過護城河,至此,解放軍指揮員為減少傷亡,命令暫停前進。擔架二營乘機將傷員和陣亡的烈士屍體搶救下來,移交給團長欒玉山帶領的第一營運走。一營抬著傷員穿越封鎖線小張莊時,國民黨軍一發炮彈打來,炸死炸傷10多名擔架隊員,擔架團長欒玉山也受了重傷。接著,第二發炮彈打來,欒團長陣亡,同時有7名隊員犧牲,20多名隊員受傷。團長犧牲後,一營長牛成接替指揮,命教導員鐵光率三連將傷員及犧牲的團長、隊員遺體抬走,同時派專人去總團報告情況。將這裡的情況處理完畢後,繼續奔赴前沿搶運傷員。

遵化縣擔架團長欒玉山,本縣西新莊人,中共黨員。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轉到地方工作,參加過支援遼瀋戰役的"遠征擔架團",犧牲時只有28歲。欒玉山遺骨葬在唐山冀東烈士陵園。

15日夜,解放軍爆破組將守敵碉堡逐個爆破。凌晨,大部隊攻進守敵司令部。7時許,守軍司令陳長捷被活捉,天津宣告解放。

戰鬥結束後,擔架三團、四團又用5天時間配合部隊打掃戰場。至此,擔架團的任務勝利結束。臨行時,部隊首長髮給擔架團一部分軍裝、毛毯、被褥、鞋抹等物,還發給前沿擔架營一部槍支彈藥,隊員們高興極了,對部隊首長深表感謝。

解放軍七縱政治部,對遵化擔架團大加獎賞,給三團、四團頒發了獎旗,三團一營、四團二營命名為"模範擔架營"。有250人獲模範隊員稱號。

擔架團於臘月二十七日(公曆1月25日)從天津出發,凱旋而歸。臘月三十到達遵化縣界,隊員們高興極了,在界山口隊員們用;機槍、步槍對空猛打一陣,以示凱旋。中共遵化縣委領導及1000多名群眾,敲鑼打鼓夾道歡迎勝利凱旋的擔架團。

在遼瀋、平津兩大戰役中,中共遵化縣委三次組織近2萬人的擔架團,隨部隊遠征與子弟兵並肩作戰,完成了搶救、轉運和護理傷員的任務。特別在解放天津戰役中,犧牲12名隊員。這一壯舉,在遵化的民兵建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