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世界》:災難來臨時的三種人與三種態度

說起外星人的形象就不提不起一部經典的電影《外星人ET》,這部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不僅把外星人帶入了人們的視野,也奠定了外星人的基本形象。在此後許多有關外星文明的電影中,外星人的形象都以ET為範本進行改編。而我們看到雖然ET長得很奇怪,但卻同人類一樣,有頭有眼有身子,這非常符合建構主義心理學的觀點:

外部世界是我們自身經驗的主動建構。

創作人員在創造ET形象的時候,正是基於自身對外星人的理解。更明確地說,我們想象的外星人是和我們人類類似的,而不會想到外星人可能是一支鉛筆形狀的,就算是一支鉛筆的樣子,也仍是我們現有經驗中存在的。也就是說我們很難突破現有經驗去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從另一個角度說,科幻小說看似天馬行空,其內核卻仍然逃不脫現實主義。一般來說,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而完全具備以上三要素的作品則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作品則是以追求“人文思考”為主,在天馬行空的科幻背景下探討當下人類面臨的種種議題,這也是一種自身經驗的主動建構。

《失落世界》:災難來臨時的三種人與三種態度

這點在最近剛剛看完的《失落世界》中感受最為強烈,作者獵戶座懸臂在科學元素的駕馭上顯得略微稚嫩,但通篇中關於人性的思考卻是把握得非常不錯。《失落世界》講述的是外星文明入侵人類文明的故事,在故事中外星人的形象也比過往的很多形象有了比較大的顛覆,兩種外星人分別是虛無者和清理者,而它們是沒有實體的,以類似於“霧”的物質存在。在五維時空概念裡,地球人類在強大的外星文明面前,將如何抉擇與行動?這其中的種種發生也反照了現實生活中不同人的不同態度。下面就讓我們揀在災難來臨時三種類型人的不同態度來聊聊。

一、烏合之眾——恐慌與從眾

《失落世界》:災難來臨時的三種人與三種態度

當十六個形似“米粒”的外星物體造訪地球后,沉默的姿態引發了人類文明的共同恐慌。書中描寫了這樣一個情節,一位長途貨運司機駕車上了高速,碰上大霧天,剛開始一切正常,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前邊的司機忽然拼了命地要掉頭,說這不是霧,是外星人放的毒氣。結果導致交通堵塞,亂成一團,有的司機直接棄車逃命。

真正令人感到恐懼的是那些未知的不確定的事物,書中人們在面對外星文明時,因為對其知之甚少,於是各種猜測、謠言便隨風而起,恐慌的情緒也在逐漸蔓延。在外星人真正發起侵略之前,人們都會先亂了陣腳,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

使得這種恐慌能夠大面積蔓延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心理效應就是“從眾效應”。記得前兩天剛看到過一則新聞,在深圳地鐵上,一名男乘客在下車時突然奔跑起來,然後整車人都跟著他跑起來,連站臺上的乘客都被嚇懵了,也跟著跑起來,使得地鐵站內秩序大亂。而事後才知道,最開始奔跑的小夥子只是因為上班快要遲到了,趕個時間。

聽起來這事有些搞笑,但是我們仔細想就會發現,正是小夥子的突然奔跑引發了周圍乘客內心深處對未知的恐慌,而不明所以的其他乘客更是本著“跟著大家總是沒錯”的心態使得整個事件成為一場烏龍。

再回溯到遠古時期,人們在外狩獵,一見到風吹草動就立馬逃跑,這使得遠古時期的人們能保護自己,很好地生存下來。並且那時候人們以群居的方式共同生活在一起,傾向於做同樣的事,因為這能提高群體效率。但同時這樣的模式已經深刻地印入了人們的基因裡,於是我們就發現無論是在遠古時期,在現今社會,還是在《失落世界》暢想的文明高度發達的未來社會,對未知的恐慌以及從眾的心理亙古不變。

這種印刻於我們基因中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對我們起到保護作用,但同時也會阻礙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問題。這是絕大多數人的自動反應:恐慌與從眾。也許,在真正的危險來臨之前,我們已經被自我的這種模式先給打亂了陣腳。

二、反叛者——敵視與崇拜

《失落世界》:災難來臨時的三種人與三種態度

面對未知的外星文明,有人感到恐懼,也有人對此表示崇拜。在外星物體出現後,一部分人關注報道得知外星物體可能擁有扭轉時空的能力,於是他們就成了外星文明的堅定崇拜者。這部分人包含環保主義者以及一些思想偏激的反人類團體。因為對地球現狀不滿,便期望外星人可以這個糟糕的世界,通通一次清零,回到純淨美好的時代。 這群人對現有文明充滿了敵視,認為造成糟糕現狀的原因都在於現有文明。同時他們對未知的外星文明又充滿了崇拜,把它視作“神”一般。

其實任何時代似乎都不乏這樣的人存在,因為對現狀的不滿,便希望有一個外力來拯救這個世界。這樣的人多半思考問題是比較極端的,同時也有著一股令人可笑的天真。在成熟的思想中,永遠沒有非黑即白的價值體系,對一個事物抱持多樣化的思考是必需的。而這些所謂的崇拜者,貌似只看到現有文明的壞處以及臆想外星文明的好處。更重要的是,他們常常把責任從自己身上撇得乾乾淨淨,把自己擺到“受害者”的位置上去,要他人來為所有的過失負責。

他們似乎忘記了身為地球的一份子,現有的沙塵、酸雨、環境汙染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而把自己擺到“受害者”的位置上,就可以把責任撇得乾淨,讓外星文明來清理現有文明,以期回到之前的理想世界。這與當今一部分人的思想又有何異?生活在一個地方,卻天天對此表示不滿,把自身所有的問題都歸於為他人不給希望,導致自己沒有出路,因此在敵對文明的慫恿下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已的行為。

在人們的成長中,只有在嬰兒時期,才會有一種世界存在神的幻想,而這個神通常是嬰兒的父母。因為嬰兒自己不需要負任何責任,父母都能滿足自己。當我們逐漸成長,這種幻象就逐步被打破。

把自身的責任轉嫁的代價就是自己永遠無法成長為一個獨立成熟的個體,而這樣的個體最終就只能淪為他人的工具和犧牲品。看到這些可笑的天真的“受害者”們,真的想吶喊一聲:“醒醒吧!“同時,也提醒自我,去看到任何事件中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責任,只有去看見這部分責任,勇於去承擔起這部分責任,才會有真正的成長和成熟,否則臆想中的美麗新世界無非是一個幻影而已。

三、投機者——博眼球獲利

《失落世界》:災難來臨時的三種人與三種態度

在未知和恐慌面前,謠言是最容易生存和散播的,現代人內心的焦慮更是給了各種謠言最肥沃的土壤。在外星文明到來之後,除了大部分恐慌的民眾和一小部分崇拜者,還有一批是乘機吸引眼球的投機者,並且為了吸引眼球什麼事都能做出來。就如書中前一天晚上才報道疑似有人感染了外星病毒,第二天一早就開始瘋傳醋能解讀,於是人們都跑到商店哄搶醋,使得小賣部的大門都被撞壞了。而醫院也是人滿為患,一大群自以為感染了外星病毒的人擠滿了醫院。這其中自然是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趁機傳播謠言以便從中牟利。我們也把這種人稱為“發災難財”的人,這樣的人還似乎不少。

2017年美國得克薩斯州遭颶風“哈維”肆虐,損失慘重,而此時卻有商家將一箱瓶裝水的價格哄抬到人民幣648元之高。颶風登陸地附近一家Best Western酒店在災難後也將房價提高,價格比平時貴了一倍以上。當地電視臺一記者以321.89美元(含稅)的價格預訂了一間客房,其正常價格為每晚119美元。

當年天津爆炸事件發生時,人們都在為不幸傷亡的人心痛哀傷時,有人卻利用三條微博謊稱自己的父親在爆炸中身亡,騙得3700多名網友現金打賞。這種利用人們在災難面前感同身受的同情心行騙的行為,不僅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失去了受助的希望,也讓人們的善心、愛心受阻,這些都會引發後續一系列的綿長悠遠的不良影響。

在利益面前,失掉了做人的底線。何其令人心痛!

《失落世界》:災難來臨時的三種人與三種態度

也許我們不知不覺間都做過這三種人,有時是這樣的,有時是那樣的。小說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照見了我們內心那個真正的自我。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並不需要為此沮喪,因為偉大的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人格陰影”。我們只有去接受它是我們的一部分,才能使之安靜,不必一次次地跳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它是我們的一部分,但是我們卻不必時時用它來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