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一生簡史

愛新覺羅家族從盛起到衰落,其中的每一段歷史無一不讓人感嘆,無一不讓人引發思考。要說愛新覺羅家族盛起的時候,那必定得從努爾哈赤說起,不過努爾哈赤只是為愛新覺羅家族史開了一個良好的頭,而真正為後來統一全中國做出了非常之偉大貢獻的就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極。在努爾哈赤的諸多位皇子中,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驍勇善戰,騎射俱佳,組織與管理能力皆優,不管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他的能力都非常強,遠勝努爾哈赤的其他皇子。

皇太極一生簡史

一、軍事上

(1)努爾哈赤在位時期

在研究清朝皇帝的相關文章中,有作者提到:“從古至今,強壯的女真人一直被稱作“馬背上的民族”,這種別稱的緣由不得不和“放牧”、“狩獵”這兩個詞相掛鉤,在女真族,騎馬射箭是每一位成年男子必須掌握的生存本領。因而才鍛造出一個喜歡研習騎射技術,騎射獵俱佳、能文能武的優秀軍事才子——皇太極。騎射技術也為他後來征戰沙場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提高了征戰的成功率。《清時期太宗皇太極在戰爭中成長》一文中,作者提及皇太極在軍事方面初露鋒芒:萬曆四十年九月二十九日,努爾哈赤攜大子褚英、次子代善和第八子皇太極征戰烏拉部,年富力強的皇太子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手執兵刃,勇猛殺敵,大勝烏拉部,成功為父奪得烏拉地域。

1615年,即萬曆四十三年,身上揹著戰功的皇太極成為了正白旗的貝勒爺,也是歷史上努爾哈赤的四大顯赫貝勒中的其中一個貝勒。有了“貝勒爺”這個稱號,皇太極在軍務上有了更多的權力,有了更多的機會展露頭角。有了隨父征戰的經驗,皇太極在軍務會議上都有自己的想法。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決心對外公告要與朝廷對抗,頒佈“七大恨”,言:“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努爾哈赤以“害我祖父”、“助葉赫攻建州”、“偏袒葉赫”、“驅逐女真”等理由嚮明開戰。

皇太極一生簡史

但是要怎麼開始對明朝下手?在努爾哈赤思索之時,皇太極便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想法,那就是先打撫順。撫順作為後金開拓疆土的重要據點,必須要先拿下來,況且撫順即將開馬市,會有很多商人湧入城內,只需攜幾十餘兵冒充商人,將撫順城攪得人仰馬翻之時,父汗便可攜千騎攻入撫順城,到時候,撫順就是後金的。努爾哈赤在聽了皇太極的妙策之後,大讚皇太極,接受了皇太極的想法,並完善了皇太極的妙策,他想,撫順有後援據點,如果單單出兵攻打撫順,極有可能會被撫順後援圍剿,於是便派出色將領攻打撫順的支援點馬根單和東洲,到那時,城內亂成一團,又沒有後援,這仗打下來,撫順就是後金的。果然,皇太極的妙策在努爾哈赤的完善下,成功破了撫順城,並擒住了明朝撫順將領李永芳,使李永芳降歸後金,成為了後金的又一得力助手。從這一仗便可知,皇太極不僅極具軍事頭腦,還有著奇思妙想。

(2)皇太極在位時期

努爾哈赤粗心大意,小瞧了敵人袁崇煥,致使自己在寧遠之戰中身負重傷,而寧遠之戰的失敗也意味著皇太極在位時期的到來。在寧遠之戰後,皇太極意識到了袁崇煥的全新大炮的威力,主動向袁崇煥提出了和平和友好合作的想法,但是袁崇煥並沒有答應,新官上任三把火,極欲替父完成使命的皇太極接連派出兵馬與袁崇煥的明軍相抗,但是幾場仗打下來,依舊沒有對袁崇煥造成極大的威脅,反而自己傷亡慘重,就連舒爾哈齊的第六子濟爾哈朗也在這場戰役中身負重傷。於是,皇太極便下決心,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袁崇煥身上,畢竟在武器方面沒有袁崇煥那麼強大,所以皇太極便盯上了另一個目標——蒙古。

皇太極一生簡史

皇太極早前對蒙古有一定的瞭解,他想,能不動干戈就不動干戈,畢竟和袁崇煥的幾場戰役已經致使自己的軍隊傷亡慘重,所以便向蒙古提出聯盟的想法以壯大自己的兵力,還能在攻打明軍之時免除後顧之憂。對於皇太極的聯盟想法,蒙古各部各執己見,有的願意歸順皇太極,而有的則態度強硬,對此,皇太極發出狠話,若不聯盟歸順,只能用武力解決。這話確實奏效,畢竟後金實力不可小覷,這使得蒙古其他態度強硬的部落都有了想要聯盟歸順的想法。這種求盟方式為後期後金大軍攻克北京、進入山海關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據《愛新覺羅家家族史》記載:1629年十月,皇太極領八旗軍隊攻打明軍,拿下了山海關內的永平、灤州、遷安、遵化等城。為後期清軍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統一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二、政治上

皇太極的治國理政能力也很強。在他七歲的時候便開始主持家務,在財務管理方面打理得有條不紊,這也就充分說明了皇太極是一個有理智、條理性很強的人。

在他繼位之後,皇太極總感覺自己的皇位岌岌可危,畢竟努爾哈赤在位時期的“共治國政”的政治制度並沒有突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寶座地位,而是讓貝勒和軍隊將領直接擁有領兵權,萬一哪天有哪個兄弟想不開想爭奪皇位,那將會是一場災難。為了削弱各兄弟的軍事政治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皇太極做了這幾件事:

皇太極一生簡史

(1)首先,擴大八旗八大臣的權力,讓八旗八大臣都能夠有權力和各大貝勒共議政治事務和軍事事務,而且各大貝勒在領兵出師之前必須要在相應的部門令旗,而八大臣則有權力督察各大貝勒的領旗情況。如此,八旗八大臣和各大貝勒不僅處於平起平坐的地位,還比各大貝勒多了一項權利,那就是上行下督。而這些大臣最後效忠的都只有一個人,那便是皇太極,也就是說,皇太極這樣做,直接就削弱了各大貝勒的軍事和政治權力,加強了自己的皇權,更呈現出了皇太極想要牢牢把所有政務和軍務都攬在自己身上的趨勢。

(2)其次,在《愛新覺羅家族史》這一書中,作者記載:1629年正月,皇太極憑“擔心貝勒操勞過度”為由,對貝勒執掌朝中一切重要事務的舊習進行了革新,並用多名小貝勒代替他們的工作。諸多位小貝勒年紀尚淺,資歷不深,有許多事情都必須得聽皇太極的囑咐才能去做,也就是說,皇太極是利用小貝勒來削弱大貝勒的權力。對於皇太極這種表象的好意,各大貝勒也不能說什麼,只好默認服從。這就為皇太極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保障。

皇太極一生簡史

(3)而後,皇太極參考了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建立了六部。讓各大貝勒分別管理一個部門,歷史有記:多爾袞——吏部,德格類——戶部,薩哈廉——禮部,嶽託——兵部,濟爾哈朗——刑部,阿巴泰——工部。六部的創設直接排斥了各大貝勒對政權的把控,讓貝勒與皇太極直接變成了君臣隸屬關係。

以上三個循序漸進的強權措施對後期的清朝政治、經濟和軍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更有利於推動全國的統一。

三、文化上

教育方面:在皇太極的眼中,文化對一個國家的發展異常重要,只有人人都能夠接受教育,才能夠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文明,更加安定。1632年,皇太極在文教上規定:“凡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歲以上,俱令讀書。”雖然只是令宗室讀書,但是對社會的文明進步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民族方面:對於漢族、滿族和蒙古族的矛盾,皇太極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滿漢可以是一家人,所以他舉辦了考試以招收有能力的新官員,此次考核不僅招聘了滿族和蒙古族人士,還招聘了漢族人士,總共200餘人。此外,皇太極自小就酷愛研究漢族的文學,於是便命寫書先生把漢族的語言翻譯成滿語,更把滿語翻譯成漢語,以便百姓和大臣研讀探討,共同推進漢滿文化,皇太極更通過《滿漢別居令》向公眾宣佈“滿漢一體毋致異同”,從而緩解了民族矛盾。

皇太極一生簡史

皇太極的治國之理沒有“剛愎自用”四個字,而是善用人才,提拔有潛力的可用之人,在文化上更是求同存異,渴望民族文化大融合。種種治理措施確實對清後代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更為統一全中國作出了卓越而又深遠的貢獻。


參考文獻:

  • 《愛新覺羅家族史》
  • 《清太祖告天七大恨之真本研究》
  • 《滿漢別居令》
  • 《清時期太宗皇太極在戰爭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