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如今,我国每年上映的电影数不胜数,拍摄完成但未上映的电影更是不计其数。对于在大小城镇中生活的居民来说,节日假期、茶余饭后亲临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露天电影,也是许多人关于乡村生活的美好记忆。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看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光影艺术,其诞生的100多年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晚清时期,西风东渐,随着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相继开埠,以电影为代表的西式娱乐方式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提供了新的文化生活选择。今天就说说,100年前电影初传中国时的经历。

电影传入中国的历程及早期的行业生态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墙》《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动态影像,这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转年1月18日,电影就经外商由香港登陆中国,稍后又有一名法国人在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这是电影最初的称呼。1902年,俄国人考布切夫在哈尔滨开设考布切夫电影戏院,中国第一家电影院也这样诞生了。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当时的电影期刊《影戏谭》

中国人自己制作电影的开端,是在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谭鑫培表演之《定军山》无声电影。1909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影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了第一个短故事片《患难夫妻》。1931年,洪深、张石川摄制了著名女星胡蝶主演的第一个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谭鑫培及《定军山》剧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业突飞猛进的时代,到1934年,全国大型电影院达到200多家。电影是巨大的商机,许多制片公司相继成立,也吸引了众多从业者。那么,演员从哪里来呢?《申报》《上海电影志》《中国电影发展史》等资料,对演员的来源有所记载:其一是文明戏演员。文明戏即现代话剧,与电影相比,其表演形式大致接近。上海艺术剧社的陈波儿,商务印书馆工人俱乐部的包桂荣、张绳武、丁元一等人。其二是戏剧演员,如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评剧演员筱白玉霜等人,但是戏曲与电影表演差距巨大,戏曲演员转型电影演员的人不多。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陈波儿、梅兰芳、筱白玉霜

其三是科班出身的演员,类似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当时“明星影戏学校”“中华电影学校”“远东电影学校”等十多所专门的电影学校成立,专门培养专业的电影人才。其四是影片公司的创办者、创办者的亲友,如明星影片公司创办人之一的郑正秋之子郑小秋,民新影片公司创办人黎民伟、黎民伟之妻林楚楚、之子黎铿、侄女黎灼灼等人。第五种是社会招聘人员,如阮玲玉就没有经过电影学校培训,只有特殊的生活经历、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而直接被选为演员;著名的徐来、王人美、黎莉莉等人则来自舞蹈团。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早期著名中国影人:郑正秋、黎民伟、黎灼灼、王人美

现在,演员的薪酬问题常常成为热点话题。近代的电影演员薪酬是多少呢? 当时,演员受雇于电影制片企业,按月领工资,而非实行现在的经纪公司制、片酬制。从文明戏演员转为兼拍电影同时演出新剧剧目的演员,每人月薪大约三四十元。如果自身条件好,月薪会相应增高,但福利很少。也有少数例外,如胡蝶就拥有公司配备的汽车。演员拍得好会有奖励,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成功放映后,所得票房提出一成半,作为演员的奖励。1934年10月10日发行的《电声》公布了当时主要电影明星的月薪,当时王人美月薪一百二十元,胡蝶月薪四百元。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电声》刊登的明星薪酬表

近代电影院放映哪些电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中国电影工业突飞猛进,既有明星、天一、联华等有名的电影公司和罗明佑等著名的电影实业家,也有张石川、郑正秋、洪深等名导演,还有胡蝶、阮玲玉、杨耐梅等红极一时的明星。中国人自己拍摄国产电影,有名的如《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弃妇》《不堪回首》《难为了妹妹》《传家宝》等精品国产影片。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近代中国电影的典型代表:胡蝶与《歌女红牡丹》剧照

除此之外,大城市的电影院还引进外国电影。一战之后,天津的电影市场就基本被好莱坞电影控制。其中有一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影片,给天津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著名女星莉莲·吉许(LILIAN GISH)主演的《赖婚》,玛丽·璧克馥(MARY PICKFORD)主演的《小伯爵》,武侠明星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主演的《三剑客》《蒙面剑侠》,以及卓别林等表演的滑稽影片。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道格拉斯·范朋克剧照及外国电影广告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1936年天津光陆影院电影票

天津观众尤其喜欢卓别林(当时翻译为贾波林)。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西权仙里比光明,电影楼台万国新。幸得平安寻乐处,欢迎争说贾波林”。他出演的电影中,有许多描写贫民生活的片段,他演的片子,不但可笑,在笑声中还包含着眼泪。

一位观众在《大公报》上刊文谈了他的感受,“对于银幕上的贾波林君,向来没有多大的信仰”,但他看完由卓别林演出的《巴黎一妇人》后,赞叹“贾君……以职业关系,日以描摹社会为事,而平时所作,大都皆滑稽讽刺之剧,独于《巴黎一妇人》始终以悲情写照。殆亦有所为而发。令人深长思之矣。”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天津电影观众的观影感受。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大公报》对卓别林的介绍

当时的电影受欢迎,报纸上常常刊登电影广告,票价也不断降低。例如1920年代的天津,有名的天津电影园,头等票只收二角。1925年改为皇宫电影院后,内部装修不断改善。它们这样宣传:

交通便利,电汽马车直达门前;电力显足,招待周到以便观客;夏有电扇,冬有汽炉,极合卫生;各级座位,精美舒泰,使人忘倦;储衣有室,四周有廊,便于散步;咖啡西菜,间叙便餐,无一不宜;由美买得银制帐幕,光线精明。

天津作为缩影,反映了近代大城市电影院的一些情况,上海、汉口、广州的情况也与之相类似。

早期的电影“追星族”

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各拥有几十家电影院,每天吸纳成千上万民众进行消费。1934年的天津,电影院趋向平民化,其火爆程度甚至把许多大戏园子挤得没了客流。到了1940年左右,电影院内“从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到呱呱的小孩子,都是幕下的座客”。

电影消除精英文化特质的趋势,既吸引了众多观众,也催生了为数不少的影迷。“嗜影”之人、“爱影诸君”,是国人对影迷的最早称呼。他们收藏明星的照片,与明星合照,与现在无异。曾在中国第一部爱情片中担任女主角的殷明珠,在未入影坛之前,其实便是一个标准的影迷。她“好观电影,剧院每一片出,虽载风雨,亦必往观,海上所演者,殆或无遗。平生所推崇者,唯一宝莲女士 Pearl White……而其姿容之美,亦克似于宝莲。”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殷明珠

影迷们热衷于议论明星、剧情和导演。在时尚、发达又高度商业化的近代上海,看电影是一种普遍的消费方式。当时人称:“谈上海生活的人,如果没有在北四川路上用过钱,看过影戏,喝过咖啡,未免是美中的不足。”在虹口、闸北、杨树浦的丝厂、纱厂小姐妹和家庭妇女,是明星们的热衷者。她们周末凑钱看电影,平时就在宿舍里、在家里模仿,有钱的话还穿明星服装,理明星头发,到后台给明星送花。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以明星头像作为封面的电影杂志

一些报纸抓住了影迷们的心理,推出了很多专门介绍明星轶闻趣事的文章。如1921 年的《影戏杂志》刊登了明星照片将近百幅。1924年底和1925年初,《申报》开了专栏,介绍国内外的明星卓别林、郎却乃、曼丽卡等及中国的殷明珠、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等一众女明星。1924 年至 1925 年间的《电影杂志》,也以连载的方式介绍了罗克(自述)、范朋克等外国导演和明星的成长历史。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明星影片公司导演张石川作品《孟丽君》

结语

直至今日,世界各地的电影艺术都在蓬勃发展。除了供休闲之用,不同类型的电影也为人们提供了反思社会生活的平台,它引人思考、启发人生意义,甚至起到教化引导的作用。在两个层面上,电影不仅衍生了电影理论、电影艺术、电影摄制等学科,还催生了不同的影迷文化,成为镌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近代都市文化中的电影,是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了解近代中国的电影发展,有助于我们从社会文化角度理解100年前的中国社会。

100年前的中国民众如何看电影?谈谈电影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民国时期慕容婉儿、严俊主演的电影《霓虹曲》剧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