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控费阴霾下,中国仿制药企业还有投资价值吗?

中国医药行业,虽然目前行业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可以算作是成长中的烦恼,依托于上升期的巨大中国经济体,仍处于行业生命周期初期的加速集中与成长应该才是主逻辑,拉长周期看,投资优势制药企业还是目前确定性极大的机会。


近阶段集采扩容降价力度大,不少人还是会担心行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医药企业还能不能投,在跟一些投资朋友交流时,针对遇到一系列问题,我画了一张图,权且理一理思路。对这些问题做一下思考:

集采控费阴霾下,中国仿制药企业还有投资价值吗?

1、医药行业未来的增长有无问题,会不会因集采控费而遭遇瓶颈?

相对于很多行业,医药行业的规模比较好估算,国家的医保医药支出(刚性)是大头,即国家的医药支出加上个人支出部分以及商业医疗健康保险覆盖的医药支出总和决定了制药行业的规模(暂不考虑中国医药对于国际市场的输出部分),也即行业空间取决于支出端,而从支出端看,无论从医保,个人支出还是商业保险的三方面看,基于经济GDP的增长预期,趋势是会不断增长向上的。

而从产业供给端看,可以分为 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当然也可以归在仿制药的范畴里)+新药,仿制药中可以划分为三块:集采部分A,集采外存量部分B,增量部分(新品)C。

生物仿制药与新药无疑是市场的最大增量部分。

从仿制药市场看,集采品种自然是市场的减量,集采是对于存量的调整,带来结构性的变化,减量的大小受到集采品种扩容比例与速度影响,整个仿制药市场则取决于A+B+C的结构变化的速度与比例。考虑到目前国内的用药结构,增量部分C更为可期。无论对于仿制药市场还是仿制药企业自身,重要的是增量部分能够扩张的速度与比例。

仿制药市场中,路径演化:C(新品增量)------>B(存量)------>A(集采)

从增量到存量到集采的price erosion,取决于进入集采体系的品种扩大的范围与速度,也取决于一致性评价的速度,个人认为这将会是,一个较长周期的,结构性的,渐进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

集采更像是一个医药市场“新陈代谢”的“推动器”,给市场注入压力,推动结构性降价,推动药品市场的产品结构调整,让普通药品,高端仿制药,生物仿制药,创新药等不同的盈利属性在“市场竞争”下各归其位,红海型品种拼杀降价靠规模与成本管控,蓝海型靠差异化壁垒享有溢价,市场向上,企业分化。

行业规模总体会不断扩大,但是就企业而言,会加速分化,分化的结局取决于其业务构成A,B,C,D,E的比例、产品结构(集采中,集采外,增量新品)以及未来其动态产品结构调整的能力(资本,研发,差异化,合规生产平台能力,国际化能力)

比如处于A,B业务结构的企业,并且如果品类少,体量不够,且缺乏成本优势,结局自然是是退出市场,或者被并购。A+B+C+D会进化成大的仿制药公司,或者综合性的A+B+C+D+E, 或者一些企业(B+C,处于集采外的特殊品类如精麻类企业)

产品结构以及梯队的建设是企业经营能力的外化,也会造成从5-10%, 10-15%, 20%, 30%等不同盈利能力区间分野,当然每层结构中,又会因为产品的不同竞争局面而有所不同。

集采控费阴霾下,中国仿制药企业还有投资价值吗?

2、仿制药企业还能不能投?

新药以及目前的生物仿制药部分是市场的最大增量部分,当然会孕育最大的机会,但是相匹配的也是巨大的资金投入以及不确定性风险,以及长周期的酝酿。取决于对标的公司研发技术平台创造管线能力的了解,对于未来的业绩释放的展望。

无论是由仿转创的恒瑞,以及一批由海归科学家主导的新型创新企业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和黄生物以及后面的亚盛,天竞...出现了一个创新的梯队,中国的新药生态系统慢慢生产。前几天被FDA批准美国上市的泽布替尼,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的创新药,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药公司短期看能否做到Fast follow, 先做好 Me-too, Me-better, 未来如果能从跟随做到在某些点的引领,就可能孕育出First in class的新药, 当然这需要时间与运气。

而新药与仿制药的运营对于企业的资源禀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新药需要时间周期和巨大的风险性投入,强调整合资源打造创新技术平台输出差异化的产品去满足临床之未尽需求的能力。仿制药则强调于多品类,大规模,成本,效率。

对于仿制药,集采之后很多人说仿制药已死,其实没有那么悲观,这也是一个宽广赛道。有很多人喜欢那美国市场说事,以及MYLAN,TEVA为例,他们也到过500亿、千亿美金市值,目前有自身的高杠杆负债,超溢价并购等问题,也有成本效率方面的问题,也要政府降费的承压问题。个人认为,仿制药已被压倒了谷底,近90%的处方量而销售额不到20%,从利润上看占比更小,维系大众基本健康保障的担子在仿制药身上,与其相匹配的利润10-15%并不过分(当然其实整个世界仿制药供应市场还在出清中,供应再平衡后会有好的变化)。

国内来看,存量会重构,一致性评价,集采降价,质量合规的高要求会加速进行市场的洗牌,在过度竞争后,市场会出清很多企业。而增量部分更是很大的看点基于我们目前的用药结构,其实我们市场上还缺好多的品种,仿制药本身的新品有大的增长空间。能够不断快速的去做增量,而且能够把增量做大的企业会是赢家。

当然未来的全品类仿制药巨头必须得要有超级大管线,仿制药型的企业靠规模靠成本靠产品品类成为平台,并且要有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协同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协同国内国外多个市场),进入集采体系,统一脱水去毛,瘦身,打回原形,不会再有几十亿的大品种,可以参照美国市场状态,在美国市场单个品种过千万美金就很不错,过亿的属于凤毛麟角,仿制药回归竞争本源,竞争优势的维持规模,效率,靠庞大的产品管线,没有数百上千个文号与产品管线去支撑很难玩得转,真正突出的企业应该有1000-2000个品种的经营运作能力,500-1000亿的营收,50-100亿的利润,你可以视其为“消费品类“的企业,支撑1000-2000亿的市值。(看积累,看布局,看速度与效率)。

另外回归商业本质的话,基于仿制药低差异化,弱品牌性等特征,在竞争中获胜更是靠规模,产业链(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协同,制造效率等带来的低成本优势,而从这个角度讲,这似乎又是中国企业、中国制造的优势。前些年我们自己在质量管理,药证合规,国际营销能力是相对短板,这些年已经逐步完善,中国的仿制药军团在国际市场的攻城掠寨希望也仅仅是个是时间问题。

好仿药机会,不是说其能跟新药的潜在巨大空间去比,不是不承认仿制药的天花板,而是即便说天花板没那么高,但起点低,一样有投资的好机会。

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其发展的瓶颈,300-500亿是天花板,或1000亿,或者3000亿。但没关系, 比如100亿的仿药跨到300亿, 200-300百亿到500-600百亿, 再到1000亿,演化空间还是巨大的。

不一定非得去高大上,新药有新药的投资机会,仿药有仿药的机会,但没必要一直喊新药,也不必言必称恒瑞,恒瑞很好,是中国医药的一面旗帜,也是市场的溢价追捧的标杆。

100亿级别的比如海正药业,恩华药业,仙琚制药…; 200-300百亿级别的,比如华海药业,丽珠医药,人福医药,东阳光药,绿叶制药;300-400百亿的科伦药业,600多亿的复星制医药,1300-400亿的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在这其中,有市值还不大的中小型仿制药公司,但已经构筑起自身的竞争优势(优秀管理层,强大研发能力,纵深的产品线与在研管线),也有其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与释放的企业, 他们有没有能力去上一个,两个甚至三个台阶,就是1倍,2倍,3-5倍的空间机会。

如果无法预测未来,那么当中国生物制药从1500亿跌到600-700亿,华海药业从300多亿跌倒100多亿时,当时其算作病入膏肓,还是仅仅是个寒热被踢进了坑?

华海100多亿反弹到200多亿,中生返回1400亿,科伦从不到二百亿涨到400多亿又回落到300多亿又该怎么看,复星从千亿跌倒600多亿,能否回到到千亿,接着再爬一个台阶?可能又是另外的投资思路。

有的企业可以做他均值回归的这一段,从坑里爬出来的这一段,有的可以做从山脚到半山腰的这一段。当然也可以去做从半山腰冲刺到顶峰的。

每个企业的基因不同,未来的空间有大小,从投资角度而言可能重要的是性价比。

3、几个值得重视的变量?

● 变量一:市场集中的速度与集中度,中国的药企进入分化加速集中阶段,观察市场出清与集中的速度与集中度。

● 变量二:集采扩容的速度比例与新品类引入的速度以及占比

● 变量之三,国外仿制药企业对于国内市场的渗透与中国仿制药对国际市场突围渗透。

● 变量之四,国际制药巨头新药对于国内市场的挤占与国新药企业新药开发的跟随速度与质量以及能否实现从国际市场的突围(泽布替尼),到孕育几十亿美金级别的重磅炸弹。

中国的医药市场空间巨大,巨大的体量孕育出鲨鱼群的高概率性,但市场不是封闭体系,现实是世界药企会进入国内市场与国内企业拼杀,并且表现不俗,默沙东更是19Q3的中国业绩增长90%。而在PD-1品类上,国内的恒瑞,君实,信达等又要与O药,K药竞争。

那么问题是我们的药企的战斗力如何呢,可以拭目以待。

其实不光是国内市场的拼杀问题,如果仅仅在国内市场,靠封闭养出的鲨鱼,不能征战外海,贡献不出占领世界市场的新药,那么再大的鲨鱼也不是中国医药人的荣光。

目前中国在国际制剂市场上的份额,也就几十亿美金,可以近乎忽略,当然从另外角度而言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国际化空间巨大,至于后面能拓展多大的空间,那就又回到对企业能力上面了。

下面是花旗的一个研判,对于未来中国今后几年仿制药与新药的一个估算,算是比较乐观:

集采控费阴霾下,中国仿制药企业还有投资价值吗?

更多医疗健康资讯及投资干货欢迎关注公号“瞪羚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