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少不讀水滸”,有道理嗎?

楊軍鳴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這是一句流傳已久的俗語。是在告誡小說讀者閱讀時要進行分類,避免閱讀不慎受到不好的影響。

這雖然是一句老話,卻是符合現代傳播學規律的。二戰時美國為了獲得更多輿論上的優勢進行了一系列的傳播實驗。少年觀影反饋實驗就是其一,他們對一批年齡相近的未成年人做了分組,一組讓他們看了暴力解決問題的影片,另一組給他們看用理性手段解決問題的影片,然後對這兩組年輕人進行跟蹤觀察,發現前者在處理問題時有暴力傾向,而後者也更傾向於理性的方法處理問題。也就說,媒體內容對受眾行為有很明顯的影響。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小說《水滸傳》講述的是怎樣的一群人和故事?梁山上匯聚了108條好漢為首的義軍,他們上山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為“酷吏贓官”所害如盧俊義、林沖;有的上山是為了躲避官司,如武松、楊志;也有的是仰慕梁山威名主動前往,如:魯智深、時遷。108位好漢雖性格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義氣用事、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

整部小說中對暴力表現出的是一種欣賞的態度,這就給青少年讀者潛意識中傳遞暴力行事的信息。青少年缺乏穩定的社會認知,容易模仿小說人物行事,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麻煩,成為社會的不安全因素。

從現代教育的角度,在我看來,《水滸傳》小說還有兩點會對現在的青少年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其一,缺乏人性的關懷。在小說中很多無人道的橋段。比如,武松血洗鴛鴦樓,本來殺了陷害自己的張都監、蔣門神幾個首惡即可,武二郎因為心中怨氣難消,又殺了唱曲的玉蘭、兩個侍女,另外還有房間裡三個婦女,在砍死張督監夫人之後還要把頭割下來,書中還描寫“夫人被劈面門剁著,倒在房前聲喚。武松按住,將去割時,到切頭不入。”

再如,小說第四十四回李逵劫法場救宋江,小說裡描寫“這黑大漢只殺到江邊來,身上血濺滿身,兀自在江邊殺人,百姓撞見著,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去。”這樣良、善不分,哪裡是英雄,簡直就是一個恐怖分子。

其二就是對女性的不尊重,這部男人戲女性是點綴,基本我們可以把水滸女性分為兩類,一類孫二孃、顧大嫂之類,她們雖是女兒身,行為舉止儼然就是男人。

比如孫二孃在小說中一出場就是髒話, “由你奸似鬼, 吃了老孃的洗腳水” , “你這鳥男女, 只會吃飯喝酒, 全沒些用” , “這個鳥大漢卻也會戲弄老孃”。

要麼就是潘金蓮、潘巧雲之類,這類美麗的女人都被作者設定成“禍水”,結局都慘不忍睹,楊雄殺給自己戴綠帽子的潘巧雲,小說描寫是:“向前, 把刀先挖出舌頭, 一刀便割”殺死之後再“一刀從心窩裡直割到小肚子上, 取出心肝五臟, 掛在松樹上”。

武松殺潘金蓮的過程也很驚悚:“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 口裡銜著刀, 雙手去挖開胸脯, 摳出心肝五臟, 供在武大靈前。查一刀, 便割下那婦人頭來,血流滿地。”


這種女性是禍水、英雄做大事就要遠離情愛的觀念是落後的。有這樣觀念的男生以後怎麼去愛他的妻子,怎樣教育自己的女兒?

不過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水滸傳》的閃光處,著名批評家金聖嘆從藝術創作的角度把《水滸傳》與《杜工部集》、《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

在小說人物的描寫上金聖嘆認為,《水滸傳》的妙處在於“無非為他把一百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另外還有人物白描、忙處閒筆等等都成為後世藝術創作的典範。

我們不能在800年後要求前人跟我們有一樣的價值觀,分析文藝作品還是採用“歷史和美學”兩個角度來分析。

要想孩子閱讀《水滸傳》得到更多正向的收穫,家長首先要能全面的把握作品,然後把汲取精華的方法教給孩子,這樣就可以跳出“少不讀水滸”的限制。


來看片兒


我覺得“少不讀水滸”有一定道理。用我的育兒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我家兒子識字早,三四歲就可以自己讀書。那時我逛舊書店看到一套《水滸傳》連環畫,翻了翻覺得畫面清晰,人物生動便買了回來。

兒子一拿到便愛不釋手,很快就對梁山一百單八將瞭如指掌,每個人的名字,對應的天罡地煞,使用的兵器,擁有的特長……他說起來如數家珍。那時候只是覺得孩子太了不起了,像每一個媽媽一樣認為自己的孩子簡直是天才。但是問題很快來了……

小時候,他在奶奶家的外面和小朋友鬧矛盾後,大聲喊著:我要殺了你!

然後拿著棍子對別人包括長輩揮舞。婆婆看到我告狀並批評說:“你們怎麼把孩子教育成這樣?”我只好說:“三四歲是孩子的第一逆反期!”老太太就不高興了,嚴厲地說:“人家別人家孩子就不逆反,就你家孩子逆反!”

我其實已經意識到可能是閱讀《水滸傳》帶來了負面的作用,但是思想不好阻止,我只能阻止他撿棍子。

有一次他又撿起一根大棍子,我便說:“扔掉吧,一定是髒了別人才扔的!”他說:“一定是那個孩子的媽媽讓他扔的!”,想想閱讀也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思考,大概也挺好吧。

後來就應他的要求,買了《水滸傳》兒童版,再後來他就讀家裡的《水滸傳》原著了。

大一些,要和姥爺排座次。

過了四歲,兒子已經明白了一些是非,不再說“殺了你”之類的話,也懂得不能向別人掄棍子了。可是五歲時和姥爺打撲克時竟然定了一條規則:誰輸了就喊贏的人大哥!這是要排座次呀!父親哭笑不得!

後來他上學了,看的書多了,《水滸傳》的影響漸漸弱化,我也幾乎忘記因為他讀《水滸傳》給我帶來的困擾了。


今天看到這個問題又想了起來,我覺得《水滸傳》真的不適合小孩子讀,因為孩子對事物還缺乏穩定的認知能力,極容易受所接觸的書籍或者人物的影響。

拋開小說的背景,不去鑑賞小說刻畫人物的技巧,光是讀內容,孩子可能領悟不了這部小說的真諦,反倒學一些戾氣。

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在騙盧俊義上山時設的局是不是有些下作?李逵救宋江時在城門口殺到興起,砍死砍傷那麼多無辜的百姓,是不是屬於濫殺無辜?扈三娘全家被滅門又嫁給了王矮虎是不是不合情理?對潘金蓮和西門慶,潘巧雲和裴和尚的描寫以及結局是不是很黃很暴力?

不過,我自己也是小學時讀的《水滸傳》,兒子讀得更早,因為讀這本書有過困擾,但最終也像讀其他書一樣,沒有造成太壞的後果,長大以後想書中的情節,多了一些對人情世故的瞭解。

所以只能說“少不讀水滸”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絕對真理!


好風讀書


少不讀水滸,現在回想起來卻是如此。以我的自身經歷來說:

我是11歲左右接觸到水滸這本書的,當時簡直視為珍寶,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

但我看書有個壞習慣,就像之前看西遊記、三國一樣,喜歡囫圇吞棗,盡撿故事情節豐富的地方,而且最好是正派把反派打得落花流水。這種情節我最愛看。

所以通篇讀下來,我最喜歡看的是用計招安呼延灼、關勝;三打祝家莊;108好漢聚義後,把朝廷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等等這些情節。

然而,水滸背後真正的含義,可不是兄弟義氣與打打殺殺。有一位偉人就很喜歡看水滸,他不管走到哪,都喜歡把水滸帶在身邊。或許只有想他這樣的偉人,才能讀懂水滸的真正含義。

少不讀水滸,不是不讀,而是“少讀不懂水滸”!


圯上留侯


我很贊成少不讀水滸,關鍵我家窮,不敢讓孩子讀呀,衙內這麼多打的過來嗎,打得贏嗎,咱又沒有武松魯智深的功夫,沒錢沒勢,上去就一個結果,被群毆,被毆完再扔進去半個月,即使僥倖打贏了,滿街的攝像頭,把武松等放現在,不出三天就被擒,不死已是萬幸。所以我教孩子平時慫點 ,出門千萬別惹事,別說人了,就是名貴的貓呀狗呀也別惹,你知道它爹是誰


用戶6910467774505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一句古代俗語,意思是人在年少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這是咱們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那麼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隨著咱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越來越發現老人說的話都有一定的道理。

那麼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句話流傳了下來,而且還被很多人奉為經典之言呢?咱們現在來看看也不外乎這幾點。

第一,“少不讀水滸”,為什麼呢?因為少年血氣方剛,頭腦比較簡單,遇到事情容易衝動。而水滸這部書的個人英雄主義很重,裡面的兄弟情義,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情景就是現在想起來都歷歷在目,令人神往。說句實話,裡面的江湖氣息有哪個少年不喜歡呢?而且為了兄弟情義,上刀山,下油鍋,兩肋插刀,要是少年看書後都學這些,不服就幹,那是多恐怖的事情?

第二,“老不讀三國”,為什麼呢?因為老年人活了一輩子,本來經歷的事就很多了,做人比較圓滑,不是老人罵年輕人的時候還常常說“吃的鹽比你一輩子吃的飯多”。那麼《三國演義》主要是講了什麼呢?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爭奪天下,故事情節中處處充滿了計策和權謀,要是再讀讀三國,研究一下里面的計策,遇到事情的時候學習模仿一下,那是多可怕的事情啊。所以有了“老不讀三國”這句話。

最後,在我看來,雖然有這個說法傳了下來,但是並不是絕對的,因為不管是《水滸傳》還是《三國演義》這都是四大名著啊,都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所以,不是說一個好人看了一本書就會變壞,也不是說一個壞人看了一本書就會變好,不管看什麼書,自己以後的行為還是要取決於自己的內心的。




堅強的浩浩


少不讀水滸,這句話非常有道理,理由是:香豔故事太多、假仁義。《水滸傳》是一本非常有爭議的名著,故事主體本身脈絡非常清晰,但是當中的情節與封建社會的法統出入太大,到底是不是以忠義之名行忠義之事,還是假借天道謀取個人私利,值得商榷一番。

常言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時而作。無論讀文章或是寫文章,年齡很重要。因為有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只有到一定的年齡才能體會出來。

《水滸傳》雖然是四大名著之一,個人感覺應該是四大名著中寫的最不出彩的一部,也是最好讀的一部。因為故事中,主線很簡單僅僅以北宋末年徽宗一朝朝綱腐敗為背景,而且伏筆預設大的也不是很精美。

少不讀水滸理由之一·香豔故事太多

如果是《紅樓夢》是一個男人和多個女人的故事,那麼《水滸傳》就是多個女人個多個男人的故事。筆者簡單統計。《水滸傳》當中的男人有很多是因為跟女人的關係才走上落草為寇的地步。這種由女人帶來的關係又分為直接和間接,有直接關係的是盧俊義殺賈氏、宋江殺閻婆惜、楊雄殺死潘巧雲等等,間接關係的是林沖保護妻子、魯智深幫助金翠蓮出頭打死鎮關西、武松為兄報仇打死西門慶。

書中這些大佬們大都是自己的老婆和人搞婚外情通姦,事情敗露以後招來殺身之禍。這樣的細節如果被少年讀者讀到未免有些過於香豔,畢竟傳統觀念中,我們教導青少年都是儘量避開“性”這個話題,所以才會有“談性色變”的說法。

所以,《水滸傳》雖然是一部正規小說,但是其中摻雜著如此眾多不清不楚的男女關係,才使得後人覺得不適合青少年去閱讀。

少不讀水滸理由之二·偽君子假仁義

我們看《水滸傳》,如果對社會沒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而然會覺得108好漢個個義薄雲天。事情其實不然,仔細來看,忠義的表面是一群骯髒的蠅營狗苟的行為。

像李逵這樣的傻子義氣,我們不做太多的評論,也肯定其中有些好漢是完完全全出於重義氣。那麼像楊志這種好漢,水泊梁山真的是為了楊志好嗎?

絕不見得,人家楊志就是想過太平日子,祖上是根正苗紅的楊家將後人。原本找到一份押運生辰綱的職務,結果水泊梁山鬧出個“智取生辰綱”,害的楊志成了朝廷罪犯。

梁山這種小人行為放在今天無異於,楊志被一家公司看中像挖過去,可是楊志乾的好好的不想跳槽,這家公司就一直給人家領導寄匿名報告信詆譭楊志,直到被上司帶頭排擠,楊志幹不下去迫於無奈只好投靠水泊梁山。

水泊梁山在一定程度上根本沒有忠義可言,就是一群土匪強盜走投無路,利用社會的漏洞來拉人頭入夥。這樣的情節,假若被青少年學到,以後對於青少年的成長肯定是非常不利的,很容易培養成小人行為。

筆者認為,《水滸傳》這本書不是說“少不讀”那麼簡單,任何年齡階段讀或不讀完全是見仁見智,因為即使它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但沒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寫的精彩耐人尋味。


文化梗


中國老話說: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也因為水滸裡多打打殺殺,意氣用事,怕年輕人學壞,三國多杜撰,讀過正史的人覺得誇張太過。

水滸快意恩仇,俠肝義膽,兄弟情義;“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等等。遇到不平之事就造反,拉幫結派就能打出一片天地,佔地為王。這樣對處在少年階段是很不好的,容易樹立錯誤的人生觀念。

《水滸傳》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發生和創作時代的苦難,帶有一定的灰暗色調,少年讀了可能會感到前途的渺茫,產生悲觀情緒。所以是不建議在沒有成年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的情況下是不建議少年閱讀水滸。


所以說,少不讀水滸,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鬼谷子智謀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是咱們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說絕對,畢竟你看什麼書後,做什麼事還是取決於你自己,不是你看了某個書就會洗腦。畢竟,這兩部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四大名著”中的兩部,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及傳承意義。

就我自己來講,我從小就喜歡看這種古代小說,小學的時候字還沒有認全,就開始就著字典開始看白話文,後來到大概三年級漢字認的差不多的時候,又到處蒐羅找文言文版的開始看。

這個時候,我就看了水滸傳,前後看了有好幾遍,小學年紀正是“少”的時候。看水滸時,看到那些受盡壓迫的英雄好漢,最終進入梁山,替天行道的時候,是替他們開心的。

可以說,整個小說看起來,會讓人,尤其是熱血的青少年有種也想替天行道,除暴安良,闖蕩江湖的想法。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更是成為了小年輕們有時候打架時為自己找的藉口。

按照我小學的經歷,確實小時候很多同學愛看水滸,也模仿水滸。像我們班,30多個男生,在水滸傳熱播的時候,一個個的也是遇上弄棒,給自己起混世魔王,風中一劍,塞外孤狼等所謂的名號,到處宣洩多餘的精力。水滸有幫派,但是小學沒幫派啊,怎麼體現好兄弟呢,這個時候,我們小學一班和二班的男生就自動把自己的班級當作了一個幫派。也不知道哪天,也不知道因為那件事,最終兩個班從最開始用腳絆住對方班級的人不讓通過,最後一路竟然鬧到了集體約群架。

那一天,我現在想起來都有點搞笑。當時,兩個班約定好了週五下班去河邊一決勝負,各自帶各自的武器。於是,週五上午,教室的廚具間裡就放滿了各種木棍、球棍、手套、鋼尺,就連戰勝後準備捆俘虜的繩子都準備好了。

大戰一觸就發,整個上午上課時連空氣裡都瀰漫著小屁孩們自認為的英雄氣概。這還不算,班級男生還發動起了女生,讓女生也加入,助威。

還好,這件事情最終被老師知曉,擒賊擒王,把領頭的幾個,各自叫家長,各個擊破。到了下午,隨著一車棍棍棒棒被體育老師和門口看門大爺的三輪車拉走,60多個男生期待的世紀大戰最終沒有爆發。現在想來,幸虧沒有爆發,萬一哪個眼睛什麼的被弄傷,那可是一輩子的遺憾。

這是我那個年紀,所感知的水滸對青少年的影響,的確會對心志不成熟的小年輕造成消極影響,會導致個別人最終誤入歧途。

但反過來想,最終一個人世界觀,人生關的形成哪裡是一部小說所能決定的。那些年,和我們一起看過水滸,也曾遇上弄棒的少年郎,現在有的是40層甲級寫字樓裡高級白領,有的是法庭上位了正義唇槍舌戰的律師,還有的是人民衛士,除暴安良的人民警察,我那些同學中,並沒有出現大奸大惡之人。

相反,我覺得,社會是殘酷的,有時候少看水滸也是好的,也讓少年們提前明白現實的殘酷。這一點,從水滸結局各個英雄好漢的悲慘結局中可以看出來,任你曾多麼風光,終究不過是黑暗社會中各種鬥爭的犧牲品。

所以,我覺得,水滸是我們的名著,其影響有好有壞,不可一言否定。決定一個人將來是正是邪的,將是一路走來成長過程中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醉觀滄海


最開始聽到這句話是聽奶奶說的。我第一次看的《水滸傳》是水滸排座次就結束了。不過看的還是熱血賁張。時而拍案,時而大笑。

奶奶看我有點瘋魔了,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古人誠不欺也!”現在老人家早已不在。又想起了奶奶,心裡酸酸的,希望奶奶在另一個世界裡,沒有病痛,健康、快樂、幸福!

少不看水滸,這句話對於傳統的儒家教育來說是正確的。小孩子要溫良恭儉讓,不能學《水滸傳》裡的人物那樣打打殺殺。

《水滸傳》裡的故事對封建統治者來說是不安全的。

如果有幾個水泊梁山,皇帝老兒就該心慌了。《水滸傳》前半部分講的是江湖義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講的是造反,是不受這廝“鳥氣”!這對小孩子來說,有蠱惑性,小孩子有可能具備了造反的素質。

李逵動不動就說:“大宋皇帝姓宋,哥哥也姓宋,為何做不了皇帝? 讓哥哥做,這才痛快!”或者說:“到東京殺了那鳥皇帝,讓宋江哥哥做大皇帝,盧俊義哥哥做小皇帝。”這絕對是大逆不道的話,小孩子是不能有這種思想的。小孩子要懂得忠君。要像宋江一樣忠君。

水滸英雄的故事,對父母來說也是不安全的。

因為兒子有可能因此招災惹禍。古人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水滸傳》裡的好漢,經常打抱不平,例如魯智深打死鎮關西,把好好的一個提轄官給丟了;武松為例替施恩報仇,差點沒命。所以少年時,不看《水滸傳》。免得孩子,惹禍上身!

《水滸傳》有些血腥的場景,不適合小孩子看。

例如:李逵活剮黃文炳,楊雄殺妻。都很恐怖,很暴力。

不過《水滸傳》能躋身四大名著,絕非等閒。我們還是應該仔細讀讀,只不過要吸取精華,過濾掉糟粕。

我是潤楊,歡迎關注:潤楊的紅樓筆記!


潤楊的紅樓筆記


中國有許多警世箴言,不知何時何人所作,其中“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即為其一。自此話出現起,很多人便附聲支持,說“少不讀水滸”是擔心年少無知,三觀未全,讀罷有造反之心。“老不讀三國”是覺得人老便圓滑,怕從中學習陰謀詭計,成為“老奸巨猾”之徒。

如周汝昌先生所言:

“‘少不讀水滸’是什麼意思?舊社會上年紀的、有經驗的人教訓下一代,說你別看《水滸傳》,為什麼?你看了《水滸傳》,心氣不平,就有氣、有憤,對社會有認識就要造反,說得明明白白這不好辦。專制君主時代最害怕“造反”這兩個字,所以勸少年不要看《水滸傳》,看了《水滸傳》,思想裡邊要起波動。”

周汝昌老前輩的看法,說得頗在理,很多人也報以同樣的觀點。但周老前輩也說了,這都是專制君主時代提出來的“口號”,畢竟《水滸傳》在封建社會是禁書。

因此,我要說一點不同的觀點,也是我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希望通過讀書來塑造一個好人,或者把讀書視為能改變一個人的品性,都是功利性的事,把閱讀工具化了。閱讀不存在確定性的功能,因為意義不存在確定性,尤其對不同境遇之中不同的閱讀者而言。

在今天看來,魯迅的作品《阿Q正傳》、《藥》、《孔乙己》,乃至古典名著中的《水滸傳》 、《三國演義》、《金瓶梅》等。它們存在的永恆價值並不在於作者對於自己的作品是如何詮釋的,更不在於外在的獨斷、統一的意義,或者強加於上的曲解。而是它能夠永遠為讀者營造一個基於個體思想價值觀的自我詮釋的空間。

倘若我們非得要給文學作品下一個主觀定義,加一個限制,那麼作者和其作品,都將被侷限和定格在他所處的時代,與當下的社會產生不了思想上的碰撞,那麼一部作品的意義就被禁錮了。

但現實是,隨著魯迅的文章退出語文課本,我們可以看到,某些文學作品雖然仍存在於當下的社會中,但因為意義被定性和自我詮釋權利的被剝奪,它實際上已經被埋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甚至不妨說,作品已死。

回到問題本身,“少不讀水滸”,讀了會造反,會幹壞事,就是一種強加於《水滸傳》之上的曲解,在某種程度上,《水滸傳》已經被剝奪了自我詮釋的權利。

明末清初的文學理論家金聖嘆先生在《讀第五才子書法》開宗明義就說: “大凡讀書,先要曉得作書之人是何心胸。”

他又感慨: “今人不會讀書,往往將書容易混將過去”,“吾特悲讀者之精神不生,將作者之意思盡沒,不知苦心,實負良工......”。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塑造出一眾造反豪傑、貪官汙吏、淫夫蕩婦,卻又能超越和戰勝自己筆下的人物,所謂“怨毒著書”,“託筆罵世”是也。人是千百色,作家和讀者同樣,作家能寫出形形色色的人物,讀者也能讀懂各色人物。讀者設身處地觀人,觀文,就能接受作家對真善美的啟迪。如“描寫婦人黑心,無幽不燭,無惡不具。暮年蕩子,讀之咋舌;少年蕩子,讀之收心。”

讀《水滸傳》不但能增長閱歷,更能無情解剖內心,淨化靈魂。

所以簡單將《水滸傳》歸類為造反小說,生怕人讀了就想造反,這等見識,無異於鼴鼠。不僅辜負了施耐庵的一片苦心,也埋沒了《水滸傳》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金聖嘆先生自己,就從自身閱讀經驗出發,超前提出讀《水滸》當從娃娃開始,一反“少不讀水滸”之俗論。他認為“人生十歲,耳目漸吐,如日在東,光明發揮”,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正是讀小說尤其是讀《水滸》的最佳時段。他感慨: “吾每見今世之父兄,類不許其子弟讀一切書,亦未嘗引之見於一切大人先生,此皆大錯。夫兒子十歲,神智生矣,不縱其讀一切書,且有他好;又不使之列於大人先生之間,是驅之與婢僕為伍也。”

在金聖嘆先生看來,一部好書不分年紀。少年雖然心性未定,但聰穎好學,正是明辨是非的好階段,《水滸傳》裡雖然有許多情節露骨血腥,卻對於少年明是非、辨善惡、知忠奸、識淫邪的起到積極作用。

所以金聖嘆先生,不僅自己從小讀《水滸傳》長大。還把《水滸傳》和《史記》、《莊子》、《離騷》、《杜詩》、《西廂記》列為六大才子書,讓兒子從小就讀《水滸》。

他對兒子說:“《水滸》讀之即得讀一切書之法也”;“不然,而猶如常兒之泛覽者而已,是不惟負施耐庵,亦殊負吾。汝試思之,吾如之何其不鬱郁乎哉! ”

金聖嘆認為,只要看懂看熟了《水滸傳》,也就懂了一切文章、作文的技巧心法。再看其他書,便如有神助,勢如破竹。所謂“觀古今於須臾,攬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水滸傳》寫豪傑是豪傑,寫奸雄亦是奸雄,這兩類人寫得栩栩如生便也罷了,施耐庵本是男子,不是偷情淫婦,卻把“潘金蓮”等諸多水性之女也刻畫得入木三分。西門慶、潘金蓮、之間的勾搭之過程,真實入神,人物心理也描繪得繪聲繪色,此等藝術創作技巧,不可謂高超。

巴爾扎克曾說:“當我觀察一個人的時候,我能夠使自己處於他的地位,過他的生活。”施耐庵的創作手法與後世的文學大師不謀而合,無怪乎被稱為“奇才”。

所以看《水滸傳》,無論是為人處世、知人心性,還是明辨是非善惡,學習文章技巧,皆有益處。古語云:讀書最忌“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如果看《三國演義》只看到權謀詭計、奸猾狡詐;看《水滸傳》只看到造反殺人、姦夫淫婦,不正是犯了三忌麼?

所謂淫者見淫、奸猾者自見奸猾。任何小說,哪怕是再正能量的小說,也會出現奸邪之人,就看讀者如何去明辨抉擇而已。少年的三觀,最重要在於家長與老師的言傳身教,小說更多是增長閱歷、明見心性,只要不是真正的淫書、壞書,但閱無妨。

對於如何引導人們讀書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做的不是劃紅線,而是要像金聖嘆先生那樣,告訴讀者該怎樣去讀一部小說。

就像清人餘扶上《聖嘆六才子書刪評序》說的那樣:“先生未批以前,《水滸》賊書,《西廂》淫書。今而知《水滸》之變化離奇,直進於《易》;《西廂》之纏綿濃郁,直進於《詩》。”

幾百年前《水滸傳》被列為禁書,《金瓶梅》、《西廂記》皆被批為淫書。幾百年後的今天,《水滸傳》躋身四大名著,《金瓶梅》也被譽為“四大奇書”之首,《西廂記》也成為古典名著。時代是進步的,我們更要以開明的眼光,智慧的視角,從更高層次去審視古典小說的內在價值和意義。而不是囿於“造反”、“權謀”等狹隘思想給古典名著們打上標籤。

因此,“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這種舊社會的陳腐觀念,可以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