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打敗800年老諸侯燕國?

公元前251年,燕國國都薊城,被趙國大將廉頗圍困得喘不過氣來的燕王喜,怎麼也想不通:

我大燕60萬精兵勁旅,怎麼就被趙國區區20來萬的老弱病殘打垮了,還落到如此下場?

這事要從幾個月前說起。燕王喜派宰相慄腹到趙國去慰問難兄難弟趙孝成王,給他送了500金,以作酒資。被秦國修理很慘的趙孝成王感動得涕淚橫流:還是燕國是好哥們兒啊,知道兄弟困難,來拉一把。

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打敗800年老諸侯燕國?

慄腹是齊國人,早年在稷下學宮進修,學成後遊歷天下,為了巴結名士劇辛、龐暖,不昔給人家當兒子,史書有云:

十年間與劇辛、龐暖相善,腹年少,父事二人,三人相與為刎頸之交。

劇辛這個大老粗,覺得有這麼一個小弟跟著很有面子,就像王朔接納馮褲子一樣接納了他。這種人典型的特徵就是欺軟怕硬,慄腹回到燕國後,就對燕王喜說:趙國還沒有從長平之戰中恢復過來,國內士兵全是老弱病殘,倘若咱們發兵,一定能打勝。

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打敗800年老諸侯燕國?

燕王喜詢問大臣意見,樂毅之子樂間堅決反對:咱們剛和趙國簽了合約,現在就發兵攻打,太沒信義了吧;再說了,趙軍的戰鬥力可是十分強悍,咱們能打勝嗎?

燕王喜勃然大怒,什麼?我大燕几十萬精銳,你竟然說我打不過戰國的老弱病殘?太侮辱人了!一對一不行,我五個打一個,還不行嗎?

於是就調集了2000輛戰車、合計60萬大軍向趙國挺進。趙國君臣經歷了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被秦國揍得鼻青臉腫,毫無辦法,正憋著一肚子火,聽聞一向老實的燕國進犯,氣得火冒三丈,就派出了最強陣仗:令名將廉頗率領20來萬殘兵迎敵(沒辦法,也就剩這點家當了。)

名將就是名將,雖說廉頗手底下的士兵在體力、精力方面不佔優勢,但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全軍將士同仇敵愾,奮勇殺敵,在鄗邑擊破慄腹之軍,並把主將慄腹砍頭示眾:這就是不講信義的下場!

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打敗800年老諸侯燕國?

打敗燕國後還不解氣,廉頗繼續挺進,率兵圍攻了燕國都城薊城,於是開頭的一幕就發生了。慫包就是慫包,燕王喜一看形勢不妙,就派人求和,廉頗鄙夷地說:其他人不夠格,我們只和將渠談(將渠之前反對燕國出兵,曾抱著燕王喜的大腿痛哭進諫)。

燕人請和,趙人不許,必令將渠處和。燕相將渠以處和。趙聽將渠,解燕圍。

沒辦法,燕王喜只好提拔將渠做相國,令他前去求和。趙國國內空虛,不敢有太大消耗,就趁機撤兵了。

8年後,不死心的燕王喜再次出兵趙國,結果被另一名將李牧修理得慘不忍睹,大將劇辛戰死。

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打敗800年老諸侯燕國?

兵強馬壯的燕國幹不過內部空虛的趙國,原因有三:

首先,燕國在道義上站不住腳。燕國趁人之危,屬於典型的落井下石;剛簽過合約,就兵戎相見,不講信義;趙國身處抗秦前線,不但不幫忙,還背後捅刀子,不智。

其次,燕國士兵戰鬥力一向很渣。整個戰國,燕國和其他諸侯比拼,罕有戰勝的例子,五國伐齊後期,佔據巨大優勢的燕軍,居然被一群烏合之眾打敗,就能看出一二。燕國能夠位列戰國七雄,主要還是得益於地理位置優越--其他國家想打夠不著;燕軍強大的時候,也就能欺負欺負北邊的胡人。

最後,遇到了超級名將廉頗、李牧。名將往往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趙國有身經百戰的超級名將廉頗、李牧,燕國拿得出手的也就剩劇辛了--劇辛在燕昭王時期就去了燕國,當時年齡已經很大了,根據各種資料,他也就是一般名將,和廉頗、李牧比還差得很遠。

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打敗800年老諸侯燕國?

關於這件事,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