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和同学闹矛盾,父母别着急,试试从孩子“社会性学习”入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种情况,令父母和老师都特别头痛,那就是孩子之间特别容易有矛盾。而且这些矛盾的源头通常是大人觉着很小的事情。

为什么孩子之间老是发生摩擦?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孩子与别人相处更加融洽、更加融于集体呢?

要想知道怎么做,首先需要知道发生矛盾的原因。

孩子总和同学闹矛盾,父母别着急,试试从孩子“社会性学习”入手

为什么孩子之间特别容易有矛盾呢?

  • 孩子年龄相对较小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在进入上学的年龄时,从家庭生活变成了集体生活,接触的人与地点与关系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在家里时,自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主角。在学校时,人人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上”,反而变得人人平等起来。环境的转变促成孩子的不适应,对于一个没有在集体中生活过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了解他人、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很难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从而,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便不是那么友好。

孩子总和同学闹矛盾,父母别着急,试试从孩子“社会性学习”入手

  • 孩子的认知能力弱

对于自我、他人、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和理解。这便是我们的认知。孩子也会有这种认知行为,只是因为年龄小,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复杂事物的关系难以了解清楚。他们的认知能力缺失,无法知晓问题的孰对孰错,无法分辨责任。

认知差,导致孩子在与集体中生活时,无法与别人统一观念,也无法理解别人的观点,这便很容易一言不合生起矛盾来。

孩子总和同学闹矛盾,父母别着急,试试从孩子“社会性学习”入手

  • 孩子心理敏感

有的孩子特别敏感,自家父母去逗别的小朋友开心时,他会感觉别的小朋友抢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会有一种危机感,在这种感觉驱逐下,孩子会放声大哭,表达委屈的同时希望引起父母的关心注意。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平时没有将关心给到位,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别人显露出一丝他的父母很宠他的行为,孩子便会有所刺痛,也就造成了矛盾的迸发。

了解了孩子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的原因,父母便应该对症下药。

孩子总和同学闹矛盾,父母别着急,试试从孩子“社会性学习”入手

父母该如何做呢?

1.帮助孩子进行认知学习

既然孩子的认知能力差,我们便应该首先加强孩子的认知能力。毕竟认知是做事的第一准则。我们首先要帮助孩子了解一些在集体中生活的准则。孩子年龄较小,对别人所讲的话,尤其是父母所讲的话更容易顺从,鼓励孩子记住这些规则,在似懂非懂地运用这些规则中对社会有更完整的认知。

父母要将规则的概念向孩子明确输出,告知他们规则的意义所在与不遵守规则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准则的植入,鼓励孩子遵守规则,并在孩子遵守规则后给予一定的表扬,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

这里列举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与孩子共同表演体验的方法,给孩子讲一些熟悉的卡通任务遵守规则的事件,也可以讲些其他小朋友遵守准则的好处与不遵守的不良后果,孩子在故事中对准则有了更深的理解,引导孩子遵守社会规则。在孩子遵守和执行规则后,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适当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与奖励,以此来强化和激励孩子今后的遵守规则的意识。

除去规则的必要培训,我们还要帮助孩子进行情感认知,孩子往往通过外部行为来表达爱,如拥抱父母、亲近父母,抱一抱就是孩子对于爱的表达,孩子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体会爱和表达爱。

孩子总和同学闹矛盾,父母别着急,试试从孩子“社会性学习”入手

2.给予孩子必要的关心

前面提到,孩子过分敏感时,也会与别人交往不畅。

父母应当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给到孩子必要的心理关心,而不是只负责孩子的物质需求。近些年,一些孩子在被父母打骂教育后,跳楼自杀的新闻频出。确实,这与孩子的抗压能力有关,但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未尝没有关系呢?

要培养一个完美的、积极的、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孩子,需要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努力。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己不畏挫折同时不依赖别人的特点,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样,孩子便会下意识地进行模仿与学习。

孩子需要知道,输一次不代表次次输,失败一次不代表就是人生的终点。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没有谁应该为谁而服务。

孩子总和同学闹矛盾,父母别着急,试试从孩子“社会性学习”入手

3. 懦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父母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懦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遇到没有经历的挑战时,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挑战。这种原则在两人交往的关系中也适用。

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父母应先找到摩擦的起因,弄清责任方在谁。如果错在对方,要鼓励孩子跟对方客观地摆证据、讲道理,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下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如果错在自己,不能有所逃避,要正视矛盾,对另一方作出相应的道歉等。当然,很多情况下,小孩子之前的摩擦不能以谁对谁错作为评判标准,这是父母需要做的,便是告诉孩子要学会换位思考。

当然,父母不能一昧地告诉孩子要勇敢,在某些时刻,孩子需要先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有所保障。比如,如果矛盾另一方的小朋友带了大伙伴来叫阵,孩子应该先认怂,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再有所措施。

孩子总和同学闹矛盾,父母别着急,试试从孩子“社会性学习”入手

4.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其实孩子很多矛盾的根源,就是掠夺和被掠夺。可是为什么会出现掠夺行为呢,因为他们在家庭里习惯了得到。一旦初步进入学校这个小的社会团体,如若有些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他们就会感到失落感,因为他们以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理所应当得到的。当他们不知怎么面对这种落差时,就会进行掠夺他人物品,和欺负他人。比如比人有吃的他没有时;把自己不想干的事逼着让同学干时;老师表扬了别人没表扬他时。这种心理就会迸发出来。

所以作为父母要让孩子一定要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培养他们要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生活琐事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依靠父母。在家里能够依靠父母,在外面孩子就非要依靠他人。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地个体,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完成,自己的就是自己的,而不是通过抢夺和逼迫别人来完成。

孩子总和同学闹矛盾,父母别着急,试试从孩子“社会性学习”入手

5.在家庭中也要模拟社会关系

现在很多家庭只要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家人只宠一个,导致孩子从小就没有社会关系的认知,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知道人与人是需要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所以在家庭之中,也要建立起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这样些人家关系,不能有当小皇帝和小公主的心思。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你包容别人比人才会在将来你做错是的时候包容你。

孩子总和同学闹矛盾,父母别着急,试试从孩子“社会性学习”入手

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建立起这些人机关系概念,父母也应对孩子予以尊重,包容。将他们以一个大人,普通人对待。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地位平不特殊。将来进入学校,哪怕踏入社会,这些品质也会影响他们,让他们知道个人的存在并不是宇宙中心,人与人之间尊重才是社会之间的运转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