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么样?


开创了儒家学派的孔子与作为道家学派重要创始人之一的老子,他们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源头活水”。

孔子与老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都是十分巨大的,两人的水平并没有孰高孰低之分,正如我们不能说基督教创始人的水平就比佛教创始人的水平高或者佛教创始人的水平就比基督教创始人的水平高一样。

虽然《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孔子对老子崇拜得五体投地,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在这里,孔子将老子看作是“神龙”一样的人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老子是十分崇敬的。

于是,有人据此就认为老子的水平肯定比孔子高出很多。但对于《史记》中的记载,已经有学者提出质疑。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老子》成书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也就是说,的确有个名叫“老聃”的人年长于孔子,孔子也向“老聃”问过礼,但《老子》这部书却成书在后。

也就是说,孔子所问礼的“老聃”“老子”,并不必然就是备受后人推崇的《老子》一书的作者。既然这样,那么,还能认为“老聃”“老子”的水平就一定比孔子高很多吗?

但是,抛开这一点不谈,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贡献和影响来看,两家的思想主张同样重要、同样伟大。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竭尽全力宣传推广他的“仁”政主张,孔子去世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并一步步走上了被世人“神化”之路,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道家学派的重要创始人老子,围绕“道”这一核心,深刻的揭示了天道自然对立统一、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提出了顺乎自然、虚静无为、守柔抱雌等重要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老子》是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最多的一部著作。

因此,孔子与老子同样伟大,两人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恰似中国传统文明的“阴”“阳”两极,相反相成,交融互补,共同推动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紫天云


天和地的差别:

1、老子天下第一,诸子百家公认。

2、孔老二“丧家之犬”,是他自己认可的。

3、孔老二连道的边都没摸着,曾发誓“朝闻道,夕死可也”,可见,至死也是个门外汉。

4、孔老二自评,“吾生也贱”“丘,天戮之人”“明知不可行”“后世罪我者《春秋》”。

5、孔老二跑官14年,周游72国没人待见,彻底的垃圾废物。

6、被墨子揭穿其虚伪、扯淡之处,暴露其反动本质。

7、被河南人嘲笑像丧家之犬,被楚狂接舆嘲讽挖苦。

8、篡改史书被人到处诘难,连自己的学生都质疑其人品,这个都是有记录的。

9、人家少正卯推崇法制学说,学生众多,孔老二妒忌,找理由公报私仇清除异己,冤杀少正卯。







用户1789621402868715


孔子水平跟老子差多少?

老子道家学术创始人。孔子儒家学术创始人。根据一道,一儒得出结论,首先只能确定为:是道,儒之差。然后!根据儒道两派学术的代表性,探求二者的差距。

道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天地万物的一切。这个量级,可想而知,一定是代表着很多很多的事物。最终归纳为:自然界的总和。

儒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人伦教化(为人处事总则)。论量级,虽然人很多很多,但是!再多的人与自然包括的量相比,人毕竟是其中之一。

据以上所叙,道的学术量级代表的是:整个自然界。儒的学术量级代表的仅仅是,自然包括的其中之一系:人。提取整个自然界与自然包括的一系比较,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不言而喻。

以上立意,是从纯学术角度着眼,以各派学术所涉及的量级,进行对比,老子为纲目,孔子为细则。体现了老子的高水平。但是!评论须讲究客观事实,下面!再根据事实,从实际应用出发,再试探老子学术与孔子学术的应用价值,再决老子与孔子的水平。

道学,儒学,在现实中各放异彩。道学,哲学的前身,在实际解决问题中,提供了种种方式,方法论。以其精湛,玄奥思脉,奠定了道学至高无上的地位。儒学,农耕文化的正统,在实际中,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总则。以其代表的是“善”,是正道,夯实了儒学经不衰的地位。因此!道文化与儒文化,占据了我国文化的两大脉。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从实际应用层面讲,可以得出结论:老子,孔子,都是至圣先师。


A小雅29



老子天下第一!是用绳子在井中取水的人;

孔子天下第二!是用竹竿在井中取水的人。

我们能古灵精怪地活到今天,全靠吃这数一数二的井水哟!但,这井水又莫法“平”的!我们都是、又要吃鱼、还嫌鱼腥臭的“常伪”……

老子: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孔子: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孔子水平跟老子差多少》

老子贡献度:185分!

《孔子水平跟老子差多少》

孔子贡献度:176分!


科学技术:老子10分,孔子8分;

化工冶炼:老子10分,孔子6分;

天文地理:老子10分,孔子9分;

数学力学:老子10分,孔子6分;


文物考古:老子8分,孔子10分;

社会历史:老子8分,孔子10分;

宗教民族:老子9分,孔子10分;

文化教育:老子9分,孔子10分;


语言文字:老子8分,孔子10分;

法律哲学:老子10分,孔子9分;

军事政治:老子9分,孔子10分;

纺织建造:老子10分,孔子9分;


手工商业:老子8分,孔子10分;

工艺美术:老子10分,孔子9分;

饮食体育:老子10分,孔子8分;

休闲养生:老子10分,孔子7分;


音乐舞蹈:老子7分,孔子10分;

医药卫生:老子10分,孔子8分;

交通运输:老子10分,孔子7分;

农林牧鱼:老子9分,孔子10分;


事物发展证明:

老子加10分.孔子减10分

综合总结最后总得分:

老子天下第一得195分

孔子天下第二得166分

…… …… ……


与浪共悟的妦


我的观点: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儒家,提出了“仁、礼”的思想,并开办私学,改变了读书只是贵族专有的封建机制。老子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道家,《道德经》这部经典影响了无数人,被称为万经之王。两人都是对中国文化有着积极影响和贡献的人,如果非要孔子跟老子的水平对比,我认为老子从经验、年龄、学说著作影响等各方面都略高孔子一畴。




老子是孔子之师。

从公元前523年开始,孔子陆续多次向老子请教,可以说孔子的理论学说很大一部分受到老子的影响,因为请教时,老子的学说已经成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独立的对事物的看法。

就有人会说,为什么孔子的影响力比老子大呢?因为孔子年少聪明,立志于做一个传播仁礼思想的人并得到封建统治者认可的人。所以说他的曝光程度,他对社会的影响,他的弟子众多等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他成为教育界的先师。老子比较低调,只是默默的做着自己的学问和思想,他的《道德经》经过后人的不断传播、传承,得以发扬光大。可以说他的学问是实实在在的,他的思想是经得起检验的。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老子确实是孔子老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论语》和《道德经》的影响力。

退回去几千年,如果这两本书要人们作出选择的话,毋庸置疑的是都会选择《论语》,因为它是封建社会要求的必读之物。如果今天让人们再去选,我相信大部分人会把《道德经》排在第一位。




相信经常读书的人会发现这两本著作的差距。《论语》相对来说浅显一些,相对于《论语》,《道德经》思想更明确,对事物的看法更有深度,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特别是最近几十年以来,喜欢阅读和研究《道德经》的人越来越多。证明了这本书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是有真材实料的,是值得每个人去认真的阅读和思考的。所以从著作对比来说,我认为老子胜过孔子。



综合来看,两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师级人物,都为中国文化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典是值得传承的,但两人的水平如果真的做对比的话,我还是选择老子。


大志读书


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么样?

这种比较没有什么意义啊?因为他们研究的不是一个领域的东西啊。

老子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起源,天地的法则以及这种法则下最低限度的“用”,即他的国策建言:无为而治。老子的《道德经》是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的发源,百家争鸣,殊途同归,最终都可以回溯到老子的“道、德”理论上去。

而孔子放弃了老子的“天地人”中间的“天、地”,直接针对“人”进行研究,所以我们现在有些人说儒家学术是管理学、社会学,都对。孔子主要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至于老子那些形而上的问题,他一句话打发了,“敬鬼神而远之”。不轻,不问,不说。

其实我们很容易从一个最简单的概念看出两位智者先师在领域上的区别。

儒道两家,都讲究“得道”,但是他们对“道”这个概念的差异性其实就代表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差别。

道家的道,是本源状态,一旦离开这个状态,就成为“德”。所以道家讨论的哲学问题是“选”和“不选”。选,就是德;不选,就是道。

儒家的道,不再关注人类社会之外的事物,只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伦理状态,大家都各守本分,就归于儒家的道。一旦有所作为,就偏离道,而成为各自不同的一些状态。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是需要修正的,修正的方向就是归于儒家的道。

说白了,就是老老实实呆着,不要皮。

儒家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其实就是把儒家的道具象化,落实成了“周礼”,“周制”,发动大家都走回头路,回归儒家的道。这当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儒家后期为了适应统治阶级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异化到了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与先秦儒学已经天隔地远。

所以儒家的回归道虽然在逻辑上和道家的“回归大道”相似,但实际上要回归的目的地是不同的,假设“周礼、周制”是最合理的“道”生出来的“德”,儒家充其量也就是要大家回归“德”。因为他将道家的“德”篡改成了自家的“道”。

从精神角度来考虑,孔子的儒家根本就没有达到老子道家的哲学起源的境界。

这种低层次的“道”,也是对道家最高层面的“道”的回归,只不过回归的途径和目的地不同。而正因为这种目的地的浅层,让今天的人们能看到先秦儒家的局限,回归“周礼”就算正道?这明显行不通的。

但在当时就是这么思考、研究的。

儒家总的来说还仅仅是人类伦理研究的范畴,与道家研究宇宙本源的“道”相比,不仅层面低,范围也差很远。

但你要讲孔子的个人营销能力,也许就在老子之上。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么样?题主的这个问题好刁钻,怎么回答都涉及到选边站的问题。

旁人怎么无论怎么评价都缺乏足够的说服人,我们还是来看看儒家自己人怎么评价孔子跟老子吧。

1、现代新儒家冯友兰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冯友兰是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现代新儒家跟传统的儒家有何异同,我不清楚,但我想来,差异再大,也还是儒家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份子,都是赞同和拥有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的。

冯友兰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这就回避无法孔子跟老子的比较问题。事实上,老先生也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从《中国哲学史》到《中国哲学简史》,再到《中国哲学史新编》,都有涉及孔子跟老子的对比问题。

《老子》成书的年代,一般都认为是春秋时期,因为它的作者老聃是跟孔子同时代的人。孔子跟老子的交往,不仅仅司马迁的《史记》的记载,孔子后代孔安国写的《孔子家语》有记载,儒家典籍《礼记》也有记载。

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当中阐明的观点。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当中就坚持认为,《老子》一书并不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冯友兰从《老子》本身出发,给了三条理由来证明《老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其一,孔子之前,没有私人著述这事,因此,《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其二,《老子》这文体不是问答体,因此,《老子》应当比问答体的《论语》、《孟子》出现的时间要晚。

其三,老子的内容,是简明的“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期的作品。

另外,冯友兰还从李耳这个人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老子》的作者李耳就是战国人。

冯友兰认为,李耳跟老聃不是一个人,并不是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人。这是冯友兰分析李耳后代谱系之后得出的结论。不仅仅是《史记》把老聃跟李耳的关系搞错了,《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都搞错了。

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当中简明的观点。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坚持的观点,跟他在《中国哲学史》当中持有的观点基本相似,只是没有那么肯定了。他说,“老子是什么时代的人?《老子》这部书是什么时代的书?这两个问题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可能,老子出生于孔子之前,而《老子》这部书是后人依托之作。”

在《中国哲学简史》里,冯友兰根据《老子》当中有不少关于“无名”的讨论的内容,把《老子》的成书年代进一步往后推延了。他说,“在我写《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时,曾提出《老子》一书的著作年代大概在惠施和公孙龙之前,现在我认为《老子》一书的著作年代比我以前所设想的更晚,应在惠施和公孙龙之后。”

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当中阐明的观点。

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依然坚持《老子》的成书年代在战国时期。不过,他在阐述理由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了《老子》跟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的一般的情况和思想斗争的情况所作的比较上。

其一,从先秦的一般以学术发展的情况看。在孔子之前“无私人著作之事”。

私人著作是跟着私人讲学来的。在私人讲学的初期,也还没有私人的正式著述。他们只是就事论事,发表些意见,不离开具体问题作一般的论著。例如《论语》并不是孔丘的正式著述,不过是学生们记述了他的一部分关于某些问题的讲话。

《老子》书是一部正式的私人著作,它不是问答式的语录,而是作者以简练的文字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如果说它出在孔丘以前,是不符合上面所说的情况的。

其二,春秋时期的书,都是就一件具体的事发挥议论。

《老子》不是这样的,书中既没有提到一件具体的事,也完全没有人名、地名。书中的思想都是用高度抽象、概括的方式和极精练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书虽简短而内容丰富。这是哲学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期的产物。

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高度,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冯友兰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虽然希望自己所拥护的儒家无人能够超越,但也不得不承认儒家依然深受时代的局限。这种局限性逼迫冯友兰认定《老子》不是老子的作品而只是李耳的作品,并且还只能李耳就是战国时期的人。

最后,我还是用《史记》有话来作为结论吧:

《孔子韩非列传》记录了孔子问礼之后所发的感慨,“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


Pai老子行动


儒家和孔子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罢了。儒墨道法四家,儒家境界最低。

先说说儒家,我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儒家的核心思想吧。

儒家希望建立一个稳定且有秩序的社会,所以主张阶级固化。因为儒家认为阶级流动社会框架体系就会被破坏。具体的内容参考《逸礼》、《周礼》等。

而儒家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就是“礼”,后来延伸为儒家的道德体系。

我简单说下儒家的问题:

一、社会阶级永远不可能固化。因为阶级意味着资源分配不均,而人类本能的心理都想成为那个拥有资源最多的人。

而失去上升渠道后,唯一可能促成阶级上升的就剩造反了。这是你用任何礼法与道德都永远不可能约束的。

所以儒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堵而不用疏。后世秦始皇普及军功爵位制,隋炀帝推行科举制,作为统治阶级的他们主动为平民打开上升渠道,瓜分掉自己阶层的蛋糕。你以为他们是傻吗?

显然不是,是他们明白堵不如疏的道理。分出来一点蛋糕,可以给底层平民一丝希望,就能化解很多社会矛盾。

二、儒家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缺乏执行力。

《孟子》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大概是说大禹不告诉爹妈就娶了媳妇,这是不孝。我们可以把这个看作儒家在为“不孝”下定义。

可是转过头又说,但“君子以为尤告也”。既然都制定了标准,那为什么大禹可以例外呢?

道德和法律一样,执行力在于一视同仁。既然下了定义,所有人无论身份地位还是品德高低,都应该严格遵守。

也许大禹是功劳大,也许是品德高尚,也许是媳妇贤惠,所以“君子”们这里“法外开恩”了,类似的事儒家书籍里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是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道德就很主观。君子就可以肆意更改标准?那么谁又是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人人都自诩君子,岂不是可以无视标准了?

而至于法律,儒家就更外行了,基本属于“双标”,儒家认为贵族不可以用刑(有损统治阶级威严),只能用罚代刑。最严重的处罚就是剥夺爵位和流放。

而对于老百姓就没那么多讲究了,该用刑用刑。这样双标的法律,请问有执行力吗?老百姓会服气吗?

而道家思想也不是什么阴阳八卦,跟那没关系,道家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遵从事物客观规律”。

所以老子是很反对“仁”、“义”、“孝”等字眼的。可能很多人不明白,这些不都是美好的品质吗?老子为什么反对?

因为这些都是人为制定的定义。难道没有仁、义、孝之前,人类就不存在这些品质吗?

肯定不是。动物不懂什么仁、义、孝,可是也有乌鸦反哺,也有同胞齐心。老子反对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被人为定义的仁、义、孝。

如果自然界是一个本来平衡的天平,那么人类的定义就相当于在天平两端加了内容。可是人都是主观的,谁也不敢说自己绝对客观,难免就有偏差。一旦有了那么一点偏差,天平就会倾斜。

人类的定义反而让这些本来美好的品质变得狭隘了。比如仁,从来都只有至上而下叫仁,你见过至下而上的仁吗?所以仁在人类定义下,就变得具备了阶级属性。

再比如道德绑架,其实也是某些人钻了道德定义的空子,为什么有空子可钻?因为人类的定义有纰漏。

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意思就是说真正的道德不局限于道德的定义之内,你只要按照道德存在的初衷去做事,你就是有道德;

而一味局限于道德的定义之内的,让自己在定义范围内不失德的,反而是没有领悟道德的真谛。

当然,道家非常博大精深,我只是用道德这件事举了个例子。总而言之,道家认为应该遵从事物本身客观规律,推崇无政府主义。

如果人人都遵从客观规律,也就不需要人为干涉(政府)了,因为自然界本身是平衡的。

所以这么看来,道家比儒家高了不止一点半点,至少在于对道德的看法上。


逼我用真名吗


儒家和道家相比,显然是道家思想更具普世价值,因为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已经认识到了,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所以才有无为而治和顺其自然的政治思想,无为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规去办事,顺其自然就是顺应民众追求自由的天性,而不是盘剥和压榨他们,这样统治者和民众之间就没有了磨擦和矛盾,天下自然会走向和平。

与道家不同的是,儒家认同人类社会是不平等的,既然不平等,就一定会产生奴役和盘剥,统治阶层和民众之间一定会充满矛盾,因此天下很难安定。

既然儒家旗帜鲜明地拥护等级社会,那么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够软化阶层矛盾的思想,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爱,但其本身就是有等级和差别的爱,他主张一个人当先爱父母,其次是兄弟,再次是同乡,同村,最后才是陌生人,这种仁爱思想决定了社会资源是按照亲疏远近和高低贵贱来分配的,这样做的结果就造就了许多恶习,比如,任人唯亲,官商勾结,结党营私,还有拉关系,走后门,拜干爹等等,直到今天这些行为仍然是破坏社会公平的罪魁祸首。

对于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和墨家在当时就提出了激烈的反对,墨家因此提出了兼爱,就是无等级无差别的爱,而老子提出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概念,他认为有爱与亲,就有了恨与疏,社会资源一定会集中到与权力者亲近之人手中,就会造成阶层固化和巨大的贫富差距,这样的社会一定不会有太平的。

儒家的主要贡献在于孔孟建立的伦理道德上,它们同样也具有普世价值,否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与自己,父母,兄弟,他人以及国家和社会相处的道理,不知道什么是是非善恶,不知道什么是正义和邪恶,离开了这些,社会就会进入丛林状态。




沉醉的文人


谢谢这个问题。今日失眠,读了一晚上老子与孔子。优质的回答很多,我依然没有能力分出谁的能力强,谁的水平高。老子与孔子,从出生年龄上,老子早于孔子。从研究成果上,老子五千字的道德径,研究自然哲学,高级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孔子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居然没有一个字是他写的,都是学生的学习笔记汇总而成的。两位圣人的水平高低,关键在评价体系不好确定。如果没有统一的评估指标,这个评比就不是客观公证的。然而这个评比过程很有意思,在看网友们的留言评论中,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老子孔子的水平高低,我们通过文字读到的是评论人的胸襟与学识。感谢大家的真诚,让我的夜读学习丰富多彩。感谢信任,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