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家書」張震:與家人“約法三章”

編者按:一代偉人,一封家書,一生典範。品讀紅色家書,弘揚家風榜樣,三湘風紀網推出“紅色家書”系列,為您解密一批湘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家書。紙短情長,字見風範,透過這些永不褪色的紅色家書,讓我們一起品味其背後鮮為人知的經典故事,感受其所承載的優良家風,汲取共產黨人強大的精神力量。

  “紅色家書”系列之十一

張震:與家人“約法三章”

「紅色家書」張震:與家人“約法三章”

  

  張震(1914年10月—2015年9月),湖南平江人,193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張震同志一生歷經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1985年受命創辦了國防大學,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

  張震育有四子一女,都在部隊或軍醫院工作,分別住在各自單位。因公務繁忙,張震很難與子女團聚,但在八一建軍節前後,或是春節期間,張震總要通知兒孫們回家談談心、聊聊家常,每次談得最多的是紅軍傳統。

  張震將軍經常對兒女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繁榮富強,更沒有我們家的一切。現在生活過好了,可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仍然要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千萬不能忘本啊!”

  讓兒女到革命老區體驗生活

  為使子女們真正感受紅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張震讓兒女們分批去到革命老區體驗生活,走訪老紅軍、老赤衛隊員,瞭解老、少、邊、窮地區人民的現狀。1994年8月,三兒子張海陽回到家鄉平江,登門拜訪了當年和父親一道戰鬥的同志,並給一些貧苦的鄉親贈送了衣物。1995年10月,二兒子張連陽專程回到故鄉,瞻仰平江起義紀念館,幫助平江籌建脫貧致富的新項目,併為家鄉長壽鎮修建公路捐款。

  革命傳統、紅色精神孕育出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身居軍委要職的張震特別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他寫信與家人“約法三章”:

  一、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打他的牌子,不許透露他與他們的關係,更不許利用他的影響,為親朋好友入伍、轉幹、調動、晉升以及進軍事院校等提供特殊照顧。

  二、不許接受任何單位和個人所送禮物和接受特殊優惠及公費吃喝玩樂。

  三、回家和外出,不許乘坐公家配給他的車輛,不許打變相賭博之類的麻將、撲克。

「紅色家書」張震:與家人“約法三章”

  張震與家人合影

  拒絕侄孫女入伍請求

  立家訓、守家規,老將軍言傳身教。早年,他先後兩次回到家鄉看望父老鄉親。臨別時,鄉親們送了一些家鄉的土特產,他當面推辭不了,便叫司機將車開到區公所,委託區公所負責人一一退回。家鄉人進京看望他,所帶禮物也一律拒收。1993年,侄子吳加清寫信請他幫忙安排初中剛畢業的小孫女入伍當兵,本以為這事對於一位軍委副主席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但張震卻沒有為家人“開口子”,他給侄子回了封政策解讀信:“根據往年的情況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女兵只徵集應屆高中畢業生,您的小孫女剛剛初中畢業,不符合條件,建議讓她繼續讀書,多學一點知識。”。

  不同意公家出錢修祖墳

  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精神,老將軍一生兩袖清風、大公無私。1933年8月,張震的養父張爻山在貧病交加中辭世。當時張震正在中央蘇區參加反“圍剿”作戰,張爻山被國民黨稱之為“匪屬”,因而被草草安葬。1962年9月,養母吳命媛患水腫病逝世。由於工作太忙,張震未能回家奔喪,他給表兄吳誕生寫信說:“母親身故,心中很悲痛,但因工作不能分身,只能盡忠報國,難以盡孝,請代為安葬。”並寄回安葬費,墳墓做得很簡單。

  1992年秋,張震的老同學鄭楷蔚和時任長壽區委書記鄭德武去看那墳地,只見荒草悽悽,殘碑斷碣,有幾座祖墳還被夷為平地。他們商議,由區裡撥出一筆經費好好修整,他們擬了一個計劃,畫了幾個圖樣,寄給張震,將區裡的打算一併致函張震。不久,即收到張震的親筆回信。

  信中說:“謝謝各位對我家祖墳的關注。對11月4日來函,特明確如下:一、不同意公家出錢修墳,不要佔鄉親們一分地。二、不同意另立墓碑。我已寄回1000元給吳誕生表兄,由他負責把碑照原樣將字刻清即行。三、已種菜的就種好了,這樣對鄉親們還有點貢獻。不要死人和活人爭地,如果鄉親們要在墳地上種菜,就將我父母深埋,上面種菜。四、我是共產黨員,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應該保持艱苦創業的革命本質,不要講排場,不能因私事動用公款。那種舊社會的‘光宗耀祖’是最低級的,最不光榮的。”

  讀著這封信,區領導和鄭楷蔚老人為老將軍把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的大公無私精神所深深感動。他們只好改變原計劃,一一按老將軍的要求做了。(吳穎傑 凌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