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八带动”促进各族妇女充分就业 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贫困地区妇女特点和优势,多措并举,形成了旅游服务等八个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妇女就业的主要渠道,助力脱贫攻坚。

旅游服务带动就业。广西充分发挥旅游就业方式灵活、层次多、容量大、门槛低等特点,依托辖区自然资源优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做大旅游产业,有效吸纳各族妇女就业,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平寨屯依托“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独特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带动全村妇女1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5000多元,成为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的一个真实写照。

文化产业带动就业。广西以旅游为依托,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的联姻互动和民族文化的传 承,带动各族妇女就业。如金秀瑶族自治县通过发掘瑶族刺绣文化,打造金秀瑶族刺绣文化品牌,年产值达8万多元,年均带动妇女就业20多人,年均增收2000多元。

特色种养带动就业。广西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策略,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带动各族妇女就业。如靖西市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土地流转合作模式,成立了驼峰葡萄示范基地合作社。其中,常年在合作社务工的妇女达到74人,贫困户有9户13人,每年可为贫困户增收2.4万元;田林县组建20个油茶专业合作社,参与油茶产业的贫困户达1.2万多户,户年均收入6000元。

边境加工贸易带动就业。广西8个边境县(市、区)依托“一带一路”发展边境加工贸易,带动了边境地区就业。如东兴市探索“边贸+党建+边民互助组+落地加工贸易”的“东兴模式”,把边贸和落地加工、金融、电商、物流结合起来,实现了由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变,促进边境地区就业。2018年,边民互助组发展至128个330多人,其中妇女占比35%左右,带动贫困户年收入增加2.5万元以上。互市商品落地加工试点企业发展到30家,提供就业岗位4500个,吸纳不少妇女就业。

技能培训带动就业。随着家政服务业市场不断扩大,广西以“家政公司+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为形式吸纳各族妇女就业。如2016年10月,靖西市创办了阳光吉星家政服务公司等培训机构,截至目前,开办了100多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达8600余人次,妇女3819人次,占培训总人数的44. 2%。其中育婴班14期共700名妇女,为480名贫困妇女提供了专业知识培训和就业机会,解决近100多户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

农村电商带动就业。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农村网点不断增长,带动大量妇女就业。2018年广西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领达12.3亿元,通过“电商+产业+扶贫”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了一批少数民族聚居区妇女从事特色产品的加工生产。如融安县通过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打造出“特色产业+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融安模式”,有效带动各族妇女就业。

扶贫车间带动就业。近年来,扶贫车间亦农亦工的用工形式深受农村青壮年持别是农村留守妇女的欢迎。广西通过工厂式、居家式、贸易流通式、种养式等四类扶贫车间促进妇女就业。如广西睦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在隆安县城及南奸镇、都结乡、布泉乡等乡镇建有扶贫车间(加工点)41个,带动500多名妇女就业,其中贫困户超过3010

小额信贷带动创业。广西以“信贷扶持”为抓手,让金融与农村就业创业“联姻”,推出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在更大范围内带动各族妇女就业。如富川瑶族自治县注重整合企业、市场、资金、项目等各种资源,形成“企业+基地+小额信贷户”的融资模式,先后向农村妇女发放小额贷款上亿元,使4万多农村妇女受益,推动了“一村一品”,扩大各族农村妇女就业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