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知識點:被隱藏的真相,老子出關是害怕被孔子所殺

《封神演義》中老子所居的玄都洞八景宮外有一聯,上聯是“道判混元,曾見太極兩儀生四象”,下聯是“鴻濛傳法,又將胡人西度出函關”。上聯寫的是老子是站在世界之巔的先天聖人,如今網絡上氾濫的洪荒流大抵遵循這個設定,與女媧、元始等共號為洪荒六聖。下聯前四字仍是這種境界的延續,但曾將“胡人西度、出函關”的則是世俗意義上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本是春秋時楚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生活的年代比之武王伐紂大概晚了500年(武王伐紂約在前1046年,老子約生於前571年),在後世雖被尊為道家之祖,但本人當然是沒一點法術神通的。

既為普通之人,就必有普通之事。比如他也會被人欺負。

“老子出關”是文化史上有名的典故,一般的文章多聚焦於猜想老子出關後去了哪裡,而鮮少有文章對“老子為何出關”之背後原因作出說明,大都引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區區數字而已。民國的文化大師章太炎先生提出過另一種說法,曾為魯迅先生所引用。太炎先生以為,老子之出關,簡單來說就是被孔子逼走的。

本篇知識點,就是站在大師的肩上對這次事件進行最大限度的還原。

封神知識點:被隱藏的真相,老子出關是害怕被孔子所殺

老子出關圖

一、周德之衰

《史記》於老子之去,僅寥寥數字:

(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意思是,老子見周室衰微、德政不修,遂決意去國。這是司馬遷給的理由。

老子出關之時,大概是71歲,正當學術思想大成之時。他生於前571年,則其出關時大概是前500年左右,此時是春秋晚期、周敬王在位。

200多年前,作精周幽王為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周朝國都西邊居住著西夷犬戎,烽火之設,原本是為了預防這些夷人的,“有寇至則舉烽火”。幽王將國之大事視同兒戲,連著搞了幾次,把諸侯弄得心塞無比。

幽王寵褒姒,另立太子,而廢申後、逐太子姬宜臼。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進國都,幽王舉烽火而諸侯不至,於是被殺之於驪山之下。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東遷洛邑避戎寇,開啟東周,時為前770年間事。

平王東遷是從興業的宗周之地遷到成周之地,以此為標誌,周王朝迅速喪失天下權柄。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在《周本紀》中,自平王至郝王共26王,所佔篇幅僅居1/5罷了。此即《孔子世家》所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之時。

周景王在位25年,除了留下個“數典忘祖”的典故,幾乎再無一可說之處。倒是他死後比較熱鬧,諸子爭立,子朝、子猛、子丐,幾個人打得難解難分,最後子丐成為了周敬王,在位44年,其去世之年,正是春秋、戰國之交。

老子出關,就是在這種背景下。

古之高士在不得志之時,時常會面臨這種選擇,“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如之奈何?

最後很多人都會消極如太白,“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甚或至於“乘桴浮於海”,溜之乎也。

這既表明自己絕不肯同流合汙的態度,也包含了一種要獨自尋找理想國的決絕。

司馬遷筆下塑造的老子,大抵就是這樣一個有精神潔癖的人。

封神知識點:被隱藏的真相,老子出關是害怕被孔子所殺

章太炎先生

二、孔子

作為同時代的兩大聖人,據傳孔子曾四次問禮於老子。

第一次據《水經注》“孔子年十七,遂適周見老聃”。

《水經注》是《水經》之注,《水經》成書於晉朝,距孔老之時已有1000餘年;而《注》已經是北魏時期的作品,離春秋晚期已超過1000年。所以這次問禮是有水分的,它多半還是出自《孔子世家》,因為在《世家》中,孔子適周問禮而見老子,正是在“孔子年十七”至“孔子蓋年三十矣”之間。

第二次即《老莊申韓列傳》所載,孔子去後說出了“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的名言。

太史公沒有閒筆,《史記》也非囉唣之書,所以這裡的記載與上面多半是同一次。孔子其時二十餘歲,本身已成為大學問家,可是仍覺得老子如飛龍在天,可見推崇之深。誠如《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武功越高,越覺得張三丰深不可測,正是此理。

第三次據《莊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莊子生活的時代是戰國中期,去孔老之時未遠,應該說他的記述是相當可信的。沛,並非劉邦出身的沛地,而是春秋時一個叫沛的地方,據考證應該在今河南周口的扶溝縣附近。是年孔子51歲,學問快至大成,此時還有虔誠求學之心,表現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老子比孔子大二十歲,此時應該是七十一歲,孔子既然能見到他,證明老子當然還沒出關。

第四次據《呂氏春秋》“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

這本書是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的黃老之學。眾所周知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仲父,秦初亦去春秋之時不遠,從時間上來說,他的記載也有很高的可信度;其次,呂氏門客三千,且自身也位高權重,可以收集到的資料超過我們的想象,這點也不會弱於司馬遷。

漢武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被推上神壇,司馬遷以孔子為世家,而以老、莊為列傳,世家低於本紀,列傳低於世家,已說明了老子的地位。大抵正是出於“為尊者諱”,所以好好的“聞道”、“學於”硬是給改成了“問禮”,實際上也否認了二者的師徒關係。北魏酈道元注《水經》,非但直接沿襲了司馬遷“適周”的說法,更將孔子的年齡直接確定成了十七歲,以顯示聖人的天才早慧。

然而,莊子與秦初門客生活的時代畢竟更接近春秋時代,其記載也更接近信史。根據他們的記述,顯然我們可以肯定,孔子確曾師事過老子。

這就為章太炎先生的推斷提供了依據。

封神知識點:被隱藏的真相,老子出關是害怕被孔子所殺

孔子見老子

三、失敗者的出關

魯迅先生曾做過一篇《出關》的小說,收入《故事新編》,裡面塑造的老子是文學史上最負能量的老子形象之一。

起首第一句便是“老子毫無動靜的坐著,好像一段呆木頭”,這不是充滿玄妙和無為的那種呆,而是實實在在的、字面意思那種呆。

他的出關也不是被後世道家無限頌揚的裹一天紫氣東來,關尹喜領十數從人提前恭迎聖駕,老子見之心喜,遂授其長生之訣、修道之門,即《道德》五千言。據《八仙全傳》說,二十五年之後,關尹喜在成都青羊肆訪到老子,成就無上金仙,居二十四天之上,統領八萬真仙,號文始真人。《出關》中的老子就是一個身形佝僂、處世迂腐的農村老大爺,他有老年人反應遲鈍的毛病,總是慢半拍,孔子兩次拜訪他,都是直到上車離開時他才開口留孔子喝茶。極具喜劇意味的是他在函谷關下一番躊躇:

老子到了函谷關,沒有直走通到關口的大道,卻把青牛一勒,轉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繞著。他想爬城。城牆倒並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將身一聳,是勉強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裡,卻沒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機,無奈這時魯般和墨翟還都沒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會有這玩意。總而言之:他用盡哲學的腦筋,只是一個沒有法。

而這已經驚動了關尹喜,帶了四個巡警和兩個籤子手來,確定了老子不是偷稅爬牆的私販子後把他請進關內講課。但是“道可道,非常道”這些玩意兒所有人都聽得打瞌睡,關尹喜只好又請老子刻字。老子胡亂刻了一天半,得五千字,這才敷衍了過去。接著關尹喜:

親手從架子上挑出一包鹽,一包胡麻,十五個餑餑來,裝在一個充公的白布口袋裡送給老子做路上的糧食。並且聲明:這是因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優待,假如他年紀青,餑餑就只能有十個了。

一把老先生送走,關員們大大的鄙視了一番那刻著五千言的木札之“頭痛、討厭、胡說八道”,接著聊起老子有沒有談過戀愛的八卦,說起他“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都抱以譏笑而已。

本文對老子神話形象的幻滅具有顛覆性的意義,不論是誰讀了本文,都會感覺魯迅先生對老子的討厭快要透紙而出,為什麼會這樣呢?

背後自然不會毫無原因,而確實是有深廣的時代背景。

魯迅寫過一篇雜文《的“關”》,裡面有過詳盡解釋:

老子的西出函谷,為了孔子的幾句話,並非我的發見或創造,是三十年前,在東京從太炎先生口頭聽來的,後來他寫在《諸子學略說》中,但我也並不信為一定的事實。至於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進取,而老卻以柔退走。這關鍵,即在孔子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無大小,均不放鬆的實行者,老子則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家。

孔老相爭,二者都崇尚柔,但孔柔側重進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老柔則經常退避,無為而無不為,太過消極。魯迅性格激烈,一生不畏強權、控訴黑暗,以筆作刀,以雜文為標槍進行戰鬥,樁樁件件無不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他更欣賞誰不言而喻。當然,魯迅其實也並不喜歡孔子及儒家文化,甚至說過“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 ”的激憤之語,不過我們可以認為《出關》中的是寄託了他人生精神的孔子,跟他厭棄的並非一人。

我一直覺得,《出關》中的老子儘管諸之讓人負能量滿滿,但恐怕這才是最接近歷史上真實的老子。歷史從來都不浪漫,只有冰冷,那個時代中國盡是洪荒,到哪裡都寸步難行,老子既非孔武有力之人,又非法術通神之輩,一個七十多歲風燭殘年的老頭子,真到了函谷關,當然不可能爬得上城牆。即便他出了關想西渡流沙,可是沿途既沒客棧,人煙又少,只要找不著吃的,一個運氣不好,最可能的結果就是餓死在路上。

總之在真實的歷史上,出關的極有可能只是一個七十一歲的失敗者,而非一天雲動的大聖人。

封神知識點:被隱藏的真相,老子出關是害怕被孔子所殺

八十一化圖

四、諸子學略說

魯迅明言,“老子出函谷乃因孔子”這個觀點本出於章太炎之《諸子學略說》。這本文章我們也可以找來看一看。

章氏對各家批評極為辛辣,他認為儒家的病根在以富貴利祿為心。他刪述《春秋》,是寫諸侯世卿之非;教導弟子,不過使欲成就政府小吏員。所以儒士一生,不敢有帝王之志,終生志望不過是成為王佐之才。

《莊子》中盜蹠說孔子“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這是時人對孔子譁眾取寵、欺世盜名的評價。《墨子》中,孔子厄於陳蔡之間,子路烹豚為食,褫衣酤酒,孔子不問酒食所由來而食。魯哀公迎孔丘,孔子就“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成了禮法的忠實踐行者。變身速度之快,連子路也很懵逼,孔子告訴他“從前和你那樣是為了活命,今天這樣是為了維護禮義(曩與汝為苟生,今與汝為苟義)”。對於此事,章太炎直接以“詐偽”批之。

老子攤上這樣的學生,自然就夠他喝一壺。因而章氏遂有此論:

老子以其權術授之孔子,而徵藏故書,亦悉為孔子詐取。孔子之權術,乃有過於老子者。孔學本出於老,以儒道之形式有異,不欲崇奉以為本師,而懼老子發其覆也,於是說老子曰: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見《莊子·天運》)。意謂己述六經,學皆出於老子,吾書先成,子名將奪,無可如何也。老子膽怯,不得不曲從其請。逢蒙殺羿之事,又其素所怵惕也。

這段話還是很好懂的。孔子學會了老子的權術,老子的藏書,也全被孔子詐取。俗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孔子的權術超過了老子,他的學問雖然得自老子,但是卻覺得儒、道有異,不想奉老子為師。又怕老子嘴大說出去,於是說:

雖然烏鴉和喜鵲在巢裡孵化,魚兒也依靠水中泡沫生存,但蜜蜂卻是靠自我繁殖的。世間之事,從來都是弟弟出生後,哥哥就會半夜啼哭的啊!

原來這時候孔子已經刪定六經,完成了道貫古今、垂憲萬世的壯舉,自己取得了如此成就,為了打造自己“生而知之”的聖賢形象,就客客氣氣地請老子加以迴避。所以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我雖然向你學習過,但如今著述已成,你的名聲就要被我掩蓋了,這是沒辦法的事啊!

老子乃是當世第一等聰明人,自然明白學生的意思。他是膽怯之人,害怕逢蒙殺師的事情重演,只得曲從其請,體體面面地離開。

這是章氏針對《莊子·天運》的個人解讀,原文記載的其實就是孔子、子貢見老子的事,孔子以龍比喻老子(這點和司馬遷的記載一樣),兩番長談後,閉門三月,再次去見老子,說出了“烏鵲孺”的話。《出關》一文的故事架構,就是襲自《天運》。這篇文章的表面很很玄妙也很平和,可是與《諸子學略說》參照後,卻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總之,老子就這樣西出函谷,把偌大的生前身後之名,盡數讓給了孔子。

封神知識點:被隱藏的真相,老子出關是害怕被孔子所殺

《道德經》

五、著書

老子一生鮮有著述,為何才一出關,就留下了煌煌五千言的《道德經》呢?

這點章太炎先生也給出瞭解釋:

(老子)胸有不平,欲一舉發,而孔氏之徒,遍佈東夏,吾言朝出,首領可以夕斷,於是西出函谷,知秦地之無儒,而孔氏之無如我何,則始著《道德經》以發其覆。借令其書早出,則老子必不免於殺身,如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見《論衡·講瑞篇》),猶以爭名致戮,而況老子之凌駕其上者乎!

眾所周知,子貢是孔子最知名的弟子之一,也是《天運》篇最重要的配角。子貢既已入門,六經也已著成,那麼可以推定孔門此時已經蔚為巨觀,“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門之徒遍佈東方列國,老子早上說一句怨懟的話,腦袋有可能晚上就掉,只得西去避禍。

函關之西,即為秦地。秦地沒有大儒,而且離東方已遠,孔門鞭長莫及,老子這才暫得從容而著書。

如果老子早已寫成《道德經》,仍不免有殺身之禍,就像四年之後的少正卯一樣,此君也是一時之傑,辦私學、能言善辯,孔子一上任大司寇,即刻以“君子之誅”殺掉少正卯。究其根由,“爭名”兩個字足以解釋。

老子雖然遠遁,到底意難平,剛到函谷關就寫下了《道德經》隱隱揭示了這一切。然後灑然出關,不知所蹤。如果這個故事當真接近史實,那麼以孔子的權詐與狠毒,老子最終的結局不外乎兩種:

1、被孔子派人追殺;

2、到了甘肅隴西一帶,成為隴西李氏之祖。

飛昇成仙、化胡為佛什麼的,想想就行了。

封神知識點:被隱藏的真相,老子出關是害怕被孔子所殺

老子八十一化圖

六、道教徒的反擊

史實雖冰冷無情,然而真相之外卻大可以盡情想象。

東漢明、章二帝時,佛教傳入中土。外來神祇、宗教要在本國風行開來,勢必要經過一些本土化改造,大約就在此時,就有了老子化胡的傳說,記載其事的有《後漢書》、《魏略》等書。兩晉時佛道之爭激烈,道家要為本教張目,道士王浮根據這些傳說編著了《老子化胡經》。老子先留下了道家一脈:

其歲癸丑,便即西邁。過函谷關,授喜(關尹喜)道德五千章句,並說妙真西升等經,乃至太清上法三洞真文靈寶符圖太玄等法。使其教授,至精仁者羽化神仙,令無斷絕。

繼而化身如來,開創佛家一脈,關尹喜後轉世為釋迦牟尼:

便即西度,經歷流沙,至於闐國毗摩城所。爾時老君舉如來節,招諸從人。倏忽之間,有赤松子……(各路神仙名)十萬餘眾,乘雲駕龍,浮空而至。於是老君處於玉帳,坐七寶座。炃百和香,散眾名花,奏天鈞樂。諸天賢聖周匝圍繞。復以神力召請胡王,無問遠近,人士鹹集。

……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國入乎白淨夫人口中託蔭而生,號為悉達。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無上道,號為佛陀。

最後在周襄王時回到中土,傳下儒家一脈:

襄王之時,其歲乙酉,我還中國。教化天人,乃授孔丘仁義等法。

自梁武帝蕭衍開始說“三教同源”,到《封神》中無論闡、截都說“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元來是一家”,根柢就在這裡。

老子恐怕絕不會想到,在他倉惶辭關一千多年後,他的信徒們竟然用這樣一種“精神勝利”的方式,為他找回了名譽。

封神知識點:被隱藏的真相,老子出關是害怕被孔子所殺

《老子化胡經》

參考文獻:

《封神演義》、《史記》、《諸子學略說》;

《出關》、《的“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