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的?”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的?”

(图/电影《狗十三》)

01

今天抽空去看了电影《狗十三》,从电影院出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以一段李玩的自述开场:「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你在夏天很难理解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十三岁的她因为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父亲再婚后又添了儿子,一直选择等时机合适再告诉她。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李玩早早就学会了懂事。

无论是面对“爱因斯坦”还是父亲的欺骗与挨打,她都选择了接受。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的?”

大人看到她这样服从,很开心,说她懂事。但只有孩子才知道,懂事两字,意味着自我的厮杀。

我杀死自己的需求,接纳你的要求。

我杀死自己的声音,听从你的声音。

可是,我是未成年人,你是成年人。站在理解者、保护者角度上的,本该是你。如今,全换成了我。

所以,网友们说,成长是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也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漫长战争。

这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却也是你灵魂的杀手。

02

我们可能会觉得,电影里那种破碎的家庭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完美的,这些不完美都会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印记,严重的会跟随我们的一生。

当父母对我们暴喝,命令,恐吓,威胁,施暴,漠视,控制,打压,羞辱,当众嘲弄时,我们就会怀疑,是不是压根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正是在这种压制下,你的自尊心一点一点地毁掉。

紧接着就会胆怯,会自卑,会逃避,会去别处渴望爱。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的?”

就好比我一个表妹,性格比较软弱,这与家庭因素是分不开的。很小的时候,她爸爸妈妈就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晚上也从来不哄她入睡,更别说讲床前故事了。她跟我说,她常常一个人心惊胆战的回到那个小小的房间里,然后在恐惧中悄悄睡去。

她爸妈总是认为她很独立,不需要人哄,但实际上,她内心却无比渴望有人陪伴和关心。

这种被迫的“独立”,导致她很缺乏安全感,长大后谈恋爱时,便极度渴望在恋人那里获得依赖,于是表现得很”粘人“,常常会焦虑和不安,希望对方无时无刻陪在身边。

03

知乎上有个话题叫: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有个网友回答到:一直不断告诫自己不能成为父母一样的人,但后来却渐渐发现自己在慢慢变成自己讨厌的人。我想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救,我发现太难。

原生家庭的不幸在于,你以为你长大了,你可以独当一面了,你可以逃开那些阴霾着内心的乌云,你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谈笑风生,挥斥方遒,但你身边的人却总是好奇地问你是不是曾经经历过什么,不然为何你的眼里总是藏着伤心?

然后你不自觉地就想起那片乌云,想起那些刻在你内心,流淌在血液里的悲哀,想起你曾有的破裂的家庭,想起父母的争吵和厮杀,想起那个黑屋子,你被父母反锁在里面强迫你好好学习,黑屋子里是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的你,黑屋子外时而传来欢笑声,时而飘来一阵谩骂!

在《人间味》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母亲此生积怨颇多,贫困、卑微、辛劳与冷漠使她无从舒展,我的蠢笨令她失望,父亲的美貌又令她紧张,她日益敏感易怒,神经如履薄冰,微薄小事便轻易令她发作。”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的?”

她的家庭,父母长期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对孩子的关心止步于吃饱穿暖,基本没有任何精神层面的交流。母亲从家庭收到的戾气,不经意间宣泄到子女身上,夫妻之间似乎只剩下搭伙吃饭的感情,互相拆台、恶言恶语像家常便饭。

试问一个婴孩,从小要在这样扭曲的家庭中度过十几年,她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她曾经郑重地发誓,不想成为这样的父母。

但有一天,她悲哀地发现,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中鬼使神差地充满了来自原生家庭的暴戾,它仿佛一条寄生虫潜伏在她体内,无声无息。等着在某个时机忽然露头,邪恶又黑暗,好似瞬间就要把她生生毁掉。

人就是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就能把一个先天还不错的孩子生吞活剥。

04

有一档热门真人秀《奇遇人生》,春夏谈及关于人生恋爱和婚姻的很多看法,极妙。

她说:“我的家庭中所有的女性都离过婚,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我没见过。我很期待在婚姻这件事情中获得愉悦感,但是这种美好如何放大和延伸我没有学过,很害怕无法维持它。”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的?”

从春夏的自述中,我们了解到她的成长轨迹包括父母离异,父亲死在监狱中,学习成绩差不停转学,偷窃,早恋,与长自己20岁的男人恋爱... ...在给饶雪漫自荐信中她写道:

“三四岁的时候大人们问我长大了想做什么?我说我要做新娘!每天都要穿白裙子,要嫁给我的姨夫。大人们都笑了,但我其实就是需要一个那样的男人啊。”

“我偷偷喜欢过我二姨的老公和我三姨的老公,还有我妈妈的男朋友,一度芳心暗许,觉得这世界上不会再有这么好对我这么好的男人了,直到我长大明白他们的好是因为我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不是因为我。

原生家庭的支离破碎让这个小姑娘极度缺乏安全感,在亲密关系中一直寻找一种父爱补偿,在事业上又极度不自信,以至于在成为金像奖影后之后仍然觉得自己没有出众的能力而拒绝了许多电影的邀请,可见原生家庭的问题在幼年时期就已经为她的将来埋下了隐患。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的?”

没有任何一个家庭是完美的,我们所说的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不只是表象化,更普遍的是,大多父母以爱的名义粗暴地跨过界限,想要用自己狭隘的格局将子女塑造得“完美”,却只能带给孩子孤独、自卑与焦虑。

在这些情绪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犹如在尚未成形的时候就被套在模具里的加工品,出厂之后看起来完美得标标准准,却早已被固定了规则形状,无法伸展,无法重塑,成为“你只可能成为的”那种人。比如春夏,极度缺乏安全感后,就只能选择屏蔽这个世界。

05

纪录片《出路》导演用六年的时间跟拍了3个不同阶级的孩子在社会的挣扎。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面前,孩子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非健康的原生家庭带给子女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伤害的复制和二次传递。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的?”

我们常常发现,太多抱怨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人,在不知不觉间遗传了这种伤痕累累的相处模式,复制到自己未来的家庭生活中。

亲子关系中,任何人都无法选择理想的父母,也无法选择唯一正确的相处模式,那就只能选择改变自己,从伤害中及时觉醒。

如果你只像被束缚的象,在这种不健康的关系伤害中原地踏步,那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只能是一个永远丑陋的疤,不会改变;但如果你愿意咬着牙用尽力气把这块伤疤揭掉,就一定能看到下面新生的肌肤。

06

有一个微博曾问:“你会在意伴侣的家境吗?”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的?”

本质上是在说门当户对,其实是家境背后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这种家庭地位差距带来的 见识、思维方式、处事态度的不同是很难跨越的。

《奇葩说》上有一期,辩手们自曝原生家庭的经历,大多哽咽着把辩论说完。凌厉如傅首尔,软肋也是这个。

她的话说得很通透:「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欺骗,最后赢的都是影后。过得不好要拍拍肩膀说,其实还可以啦;痛彻心扉要握一握拳头说,一定都会好起来。」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的?”

即便在外人面前从不正经的北野武,身上深沉又拙于言辞的另一面,也是源自原生家庭,他认为:「一个人是不是长大成熟,要从他对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当你面对父母,觉得他们好可怜、真不容易时,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我爸挂在嘴上的人,充其量只是个小鬼。」

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北野武的豁达和坦然。人与人的悲喜无法共通,让我们势必做不到对他人遭遇感同。那些在你看来微小如尘埃的烦恼,对他人而言也许是山崩。「狗十三」就像一句脏话,释放了我们内心所有潜藏的压力,焦虑与愤怒。

如何和生命和解,以细细小小的温暖去抵御透彻心骨的冷酷,大概始终是我们的必修课。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关注我的账号——“知姐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