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簡史: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

武威簡史: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

漢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後,對這一地區開始經營。總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加強邊防,二是發展生產。

武威簡史: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


強邊防

河西走廊和祁連山區是水草豐美的牧場。匈奴失去這樣一塊地方對他來說,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損失是很大的,因此匈奴也是不甘心的。有一首民歌表達的很清楚:“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武威簡史: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

保住河西走廊對漢朝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第一,可以切斷匈奴與青海一帶羌族的聯繫,斷其匈奴右臂。第二,可以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與西域諸國乃至歐洲的通商往來。

因此,為了保證河西地區的安全。漢武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後,即開始修築邊防障塞,從敦煌到秦長城(甘肅臨洮)新築起一條十分堅固的邊牆。每隔五里或十里的地方築有烽火臺設戍卒瞭望,遇有敵情即點燃柴火圍炬傳遞軍情。另外還是有許多叫障塞的小城堡,如居延海附近的甲渠障、遮虜障等,這些障塞都有風火設備。並駐有較多的戍卒。

武威簡史: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

武威境內東起黃羊河農場的圓墩子,西至九墩灘,約100餘公里,其中涼州區長城鎮月成墩的一段保存著還相當完整。長城鎮境內從東到西二三十里內就有12座烽墩,但這些長城已非漢時所築的長城,因年代久遠已經倒塌,僅剩下殘垣斷壁,在兩千年前卻是千百萬勞動人民為了保衛祖國付出巨大代價而營造的。

促生產

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首先是移民實邊解決勞動力的問題。漢朝在設置河西四郡後,曾有大規模的移民,並設立田官,督戍卒屯田,鼓勵開墾荒地,國家供給耕牛、農具、種子和冬夏衣服口糧等,直到能自給自足為止。

經過多次移民,使過去的大片草原牧場變成了肥沃的農田。為了多產糧食,漢朝還鼓勵邊疆人民興修水利,開渠灌溉,如敦煌郡的於澤障,農民利用澤水灌田使麥谷豐收。

武威簡史: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

漢朝特改於澤障為效國縣,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對興修水利的重視。

武威地處祁連山北麓水源充足,當時在興修水利引水灌溉上一定有不少事蹟,可惜沒留下這方面的資料。

漢武帝晚年還推行過趙國的代田法,推廣了耦耕等比較先進的耕作方法和農具。據史書記載,當時有些地方旱地改為水澆地後提高產量約3倍。推廣的耦犁,較輕便的雙轅犁,也能成倍提高工作效率。這些措施大大推動了當時的農業生產。

從漢武帝到西漢末年的百餘年間,河西很少戰亂,人民安居樂業,生產和人口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一度出現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和平繁榮景象。

武威簡史: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

竇融割據河西

西漢後期,地主階級利慾薰心瘋狂的兼併老百姓土地,迫使農民大量破產失業,淪為了他們奴隸,階級矛盾一時尖銳化。王莽篡位後,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結果一系列改制反而促使矛盾更加激化。

當時各地農民到處起義,藩鎮紛紛割據為王。這種情況下,竇融被部下擁戴為河西五郡大將軍,也割據了河西五郡。

竇融是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世代在河西做官,特別熟悉河西的風土人情,因此被更始帝劉玄任命為張掖屬國的都尉,竇融仁政愛民,舉才用賢,很有成績,受到了河西人民的擁護。

武威簡史: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

更始帝興漢失敗之後,隴西、天水一帶被隗囂割據,隗囂還準備向西推進吃掉河西發展壯大勢力。酒泉太守梁統等郡守眼看天下大亂,聚議若不同心協力互相幫助地盤將不保。於是,他們擁護竇融為河西五郡大將軍,領導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五郡保護河西,安定家園。

竇融率領張掖兵馬積極備戰練兵,加強河西邊防障塞駐軍,遇到有羌人、匈奴來襲擾,竇融就率精兵出擊馳援,打擊侵略者保衛地方百姓。

一次,羌人入侵金城,殺了太守佔據了金城,隗囂聞訊立即派使者與羌首領封何密謀結盟,隗囂準備發兵進守金城。竇融領河西精兵大敗封何部,斬封何部千人,獲馬牛羊上萬頭,糧食數萬斛,徹底擊垮了羌封何部,保障了金城郡的安定,使隗囂的計劃泡湯。

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之後,竇融想歸附東漢完整國家,河西邊遠,金城以東到天水一帶又在隗囂割據之下,因此竇融未能歸附東漢。

公元二十九年(建武五年),竇融派使者劉鈞前往洛陽歸附東漢。恰好光武帝也想詔撫竇融,使者正在來河西的路上,雙方使者相遇中途共回洛陽。著名的歷史典故"竇融歸漢"就此誕生了。

武威簡史: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

竇融歸附東漢後,光武帝封竇融為涼州牧,當時州不設郡縣,武威郡治在姑臧,下屬十三縣,除西漢所領十縣外,又設置了鸇陰(今景泰縣)、祖厲(今靖遠縣)、顯美(今永昌縣)三個縣。

西漢未年東漢初期,中原梟雄四起,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竇融執政的河西卻是一片祥和,發展的很好,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欣欣向榮,河西一帶人民安居樂業,日子過的比較安寧。

特別是姑臧更為富饒。《後漢書"孔奮傳》載:“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貸羌胡(與少數民族做買賣),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接古時集市交易,通例為一日三合。”足見當時的武威農、商業興旺發達。

武威簡史: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

當時姑臧是漢、羌、匈奴各部族雜居的地方,老百姓吃得好,穿得好,無人欺擾,生活無憂。在這裡做縣官的人,俸祿豐厚,幾個月就可以成為有錢人。從商業的繁榮可以看出這裡農業生產的飛速發展,地方人民的生活的富有,由於沒有戰亂,來自中原避難者一批又一批,多的時候一次近5千人口。

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率精兵良將親征隗囂,竇融奉命領河西數萬兵馬配合夾擊,隗囂大敗投降後,光武帝賞封竇融為安豐候,西還故地。

竇融執政河西時愛護人才是出了名的,建武五年,竇融請避難於武威的孔奮到姑臧出任官職,孔奮上任後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家風淳樸,粗茶淡飯,平常衣著,不講究排場,不貪汙腐敗。別的官員常常戲罵他傻,不合群,不會享受,身處要職,財源廣進自己和家裡人卻吃穿如貧困戶,書呆子一個。

後孔奮被調外地任職,出行時一輛馬車就裝下了他的全部家當和家人,姑臧老百姓捨不得這位仁愛清廉的父母官,一路相隨孔奮馬車幾百裡地送別。孔奮在姑臧為官四年,期間深受老百姓擁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夠讓老百姓記住的沒有幾個,能夠讓歷史記住的更沒有幾個,竇融、孔奮在武威書寫了河西的文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