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只基金延长募集期 平安基金“迷你型”发行遇冷

今年以来有59家基金公司的131只产品延长募集期限,其中平安基金旗下产品数量最多,涉及8只债券型基金、3只混合型基金

尽管公募基金市场爆款基金迭出,但一些缺乏亮点的产品也陷入募集延期的窘况。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今年以来有59家基金公司的131只产品延长募集期限。其中平安基金旗下延长募集期的基金数量最多,为11只(各份额合并计算),涉及8只债券型基金、3只混合型基金。

为何“背靠大树”的平安基金会成为募集延期的“重灾区”?

平安基金(前身为平安大华基金)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内地第63家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为3亿元,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大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大华资管)、三亚盈湾旅业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其68.19%、17.51%、14.3%的股份。

从渠道角度来看,平安基金早在成立之初便有较大的先天优势。彼时,平安集团已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销售团队,且平安证券、平安银行均有基金销售的资格与经验。2013年,该公司的外资股东大华资管获得首批外资银行基金销售牌照。

2011年9月16日,平安基金旗下首只基金平安行业先锋提前结束募集,首募份额为31.97亿元,成为当年的爆款基金。

不过,平安基金的渠道优势似乎正在减弱。今年以来,该公司共募集成立20只(各份额合并计算)基金,据不完全统计,首募金额在2亿元附近的有9只,分别是平安高等级债、平安合意定期开放、平安惠泰、平安惠添纯债、平安惠鸿纯债、平安中证人工智能ETF、平安创业板ETF、平安0-3年期政策性金融债A/C、平安3-5年期政策性金融债A/C。

此外,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也是决定基金募集情况的重要因素。Wind数据显示,该公司共有24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为2.72年,尚不能达到平均值的基金经理有14位。譬如张恒的任职年限仅为1.86年,且此前并无公募基金管理经验。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平安基金旗下延长募集期限的基金中,4只由张恒管理,基金类型均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

数据显示,目前张恒共参与11只(各份额合并计算)基金的管理,债券型基金占据大半壁江山。以平安惠融纯债为例,张恒于2018年1月8日接手该基金,管理近两年时间。截至11月21日,该基金今年以来、近一年、近两年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3.39%、3.91%、9.35%,同类排名分别为705/1288、744/1240、618/897。

另外,根据基金季报显示,今年三季度,平安惠融纯债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仅为1.04%,而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3%,其业绩跑输比较基准。

此外,新基金同质化或是延期募集的另一个原因。债券型基金是平安基金今年以来的发力点,截至11月18日,该公司有8只中长期纯债、1只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延长募集期,而业内同类募集延期的基金已超过40只。

事实上,发展固收类产品确实给该公司带来规模上的变化。数据显示,平安基金的规模从2014年的百亿发展到如今的2988.53亿元,成长十分显著。但若仔细观察,该公司管理规模增长严重依赖固收类基金,导致公司股债结构发展不均衡。在货币型基金遭遇严格监管后,该公司似乎将ETF基金作为新的发展方向。2017年12月,该公司发行了首只ETF产品——平安大华沪深300ETF,次年又发行了平安300ETF联接A/C。

今年以来,ETF基金延续2018年的火爆态势,不过,平安基金的发展之路并不平顺。Wind数据显示,该公司年内共发行三只ETF基金,分别是平安中证人工智能ETF、平安创业板ETF、平安粤港澳大湾区ETF,不过前两只基金不仅募集延期,且首募份额分别仅为2.01亿元、2.45亿元,可谓踩着门槛成立。

然而,募集成立之后,基金份额能否“守擂”成功依旧是个考验。以平安创业板ETF为例,该基金成立于今年3月15日,截至三季度末管理规模仅为0.52亿元,缩水较为严重。

通常情况下,迷你基金存在清盘风险,而小规模基金数量较多或产品规模迅速缩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金公司投资能力薄弱。

《投资时报》研究员统计发现,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平安基金旗下有88只基金(各份额合并计算),其中管理规模低于1亿元的有10只,低于5000万元的有11只,二者相加占比近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