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活了140岁,还能预知自己孙子的成就

在《旧唐书》中盛赞孙思邈,"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当年,魏徵等人受诏,编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次拜访孙思邈,听其娓娓而谈那些陈年旧事,有如目睹。

孙思邈不仅详知过去,还能预知未来。某日,东台侍郎孙处约带着他的五个儿子前去拜访,求为他们卜算前程,孙思邈说:"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来之事,一一应验,孙佺率领大军远征突厥,兵败被擒,惨死于异邦。太子詹事卢齐卿孩童时,也曾向孙思邈询问日后祸福,孙思邈说道:"你五十年后会当上地方高级官员,而我的孙子则将是你的下属,希望你看在我的薄面,能有所照顾。"多年之后,卢齐卿当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当了徐州所辖的萧县县丞。《旧唐书》述及此等事情,感叹"凡诸异迹,多此类也"。

这个人活了140岁,还能预知自己孙子的成就

凭着精湛的医术,孙思邈救人无数。然而,再高明的医术,也难以治愈全天下的疾病。在他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刻骨铭心的遗憾。

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声名远播的"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中,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可惜,天妒英才,卢照邻因文字而入狱,不幸染上风疾。出狱之后,病情日趋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

卢照邻素来敬重孙思邈,视其为自己师长。《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曾经伴随唐高宗前往九成宫避暑,卢照邻为其看守庄园别墅。庭院之中有一株得病憔悴的梨树,触发了诗人的身世感慨,为之作赋。序言之中写道:"邈(孙思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先生之俦也。"字里行间,满是对于孙思邈的推崇。

卢照邻曾向孙思邈请教医病之道,孙思邈沉吟片刻,缓缓说出一番见解:"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

这个人活了140岁,还能预知自己孙子的成就

千金方开篇 大医精诚

道教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既然大自然并非总是风和日丽,亦有雷暴霜寒,那么人体的疾病也就在所难免。孙思邈安慰卢照邻,保持随遇而安的心态,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或许有望痊愈。

其实,孙思邈早已预知天意,卢照邻难逃此劫,勉强以良言解惑罢了。

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集晚期近三十年之经验,又撰写了一部《千金翼方》,以补早年《千金要方》之不足。笔墨尚留余香,斯人已是与世长辞。

《旧唐书》记载了孙思邈死后的奇事:"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孙思邈的离世,使得卢照邻失去了最后的一丝希望。就在这年,他洒脱地与亲友道别,自投颖水而死,也算解脱了病痛。

世上,先是少了一位良医,随后又损了一名才子。可悯,可叹!凡有济世之功,必得百姓传诵。历代相传,孙思邈死后化为道教神仙,依旧显灵治病,解除世人病患。因此,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明清时期又被尊称为"药王"。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有身孕,已有十多个月,却不能分娩,卧床不起,奄奄一息。宫中太医百般设法,却总无效果。大臣徐茂功推荐孙思邈,唐太宗连夜派出使臣,急驰华原,将其请入宫内。由于皇后身份尊贵,外人不得轻易接近,于是采用"悬丝诊脉"之法,取条红线,一头系在皇后手腕,一头从帘中牵出,捏在孙思邈的指尖。诊断之后,孙思邈吩咐宫中采女将皇后左手扶出帘外,一根银针刺入穴位,皇后疼痛,浑身不由地一颤。不久,只听婴儿呱呱啼哭之声传来,皇后顺利分娩,唐太宗喜不自禁。后来,这套绝技引起明代才子吴承恩的兴趣,提笔将其写入《西游记》之中,患者成了朱紫国国王,医者则成了孙悟空,从此悬丝诊脉家喻户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