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間的“石旗杆”

潮汕民間的“石旗杆”

  在潮汕民間,隨處可以看到不少宗祠、家廟門前有一道亮麗的人文歷史風景線———豎立著別具一格、富有地方色彩的石旗杆。如汕頭溝南村的許氏宗祠、澄海東湖居委水墘社的楊氏家廟、潮南峽山鎮洋內的柯氏家廟……門前均豎有石旗杆。

  石旗杆是用花崗岩條石,精雕細鑿成高約1.7米,厚約0.2米的扁形石板。頂部鑿成葫蘆形或三角形圖案,中間石身鑿3孔,上下為方形,中間為圓形,下部為方形底座。石身上有時還雕刻有龍鳳、祥雲、草尾等吉祥裝飾圖案,立起來就像大旗杆,故名。石旗杆常相對而立成夾使用,稱石旗杆夾,夾縫空間約0.2米。

  石旗杆並不是用以懸掛旗幟的,也並不是隨意可豎的,僅作為家族的榮耀與標誌。據傳,古時候本家族的人若考上“進士”,除在祠堂大門或廳堂上高懸“進士第”的匾額外,還要請名工匠精選石料,製作石旗杆,豎立於家族宗廟前,以示顯耀、銘念,激勵後人奮發進取。到了清朝,除進士外,考上舉人、貢生、監生、秀才等有功名的人,也可豎石旗杆。如汕頭溝南村的許氏宗祠前保存有18墩石旗杆,記載著自清嘉慶以來溝南村的12名舉人、進士和翰林的學位和輩序。其中許應騤一人就佔了3墩,分別是高中舉人、進士和翰林時豎立的,上刻“十八世孫許應騤立”。近代,那些高官、富商以及旅居海外對家鄉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族人也為之豎立石旗杆,以示流芳銘念。故“石旗杆”是功名、榮譽、權勢、地位的象徵,“石旗杆”越多表示該族的人功名成就越多,家族就越尊貴和榮耀。

  潮汕民間的石旗杆與我國古代在交通要道豎立雕刻精巧的柱子,作為路標的“華表”有相似之處,但作用不同。豎石旗杆的目的是為了光宗耀祖,激勵子孫後代讀書上進,成才立業,流芳後世。

  潮汕民間石旗杆造型別致、古色古香,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體現了潮汕人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不僅為鄉間增添了不少亮麗色彩,而且為人們瞭解該地的人文歷史、民風民俗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