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交大,以第一发明人坐拥5项专利,他还是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将青春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这让我感觉无比幸运",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王睿

谈到科研时总是难掩兴奋。不仅是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就连研究时涉及到的其他领域,他也会主动钻研,步履不停,不断探索。

保研交大,以第一发明人坐拥5项专利,他还是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王睿,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毕业后保送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了长学制学习,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之星"获得者。以学生第一发明人授权5项中国发明专利,目前担任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王睿常常自谦"搞研究没什么天赋",博士期间的每一次探索研究,都离不开平日里的"大量阅读以碰撞先进思想"和"反复思索以提升研究层次"。王睿认为,科研成果贵在精而细,具体的科研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是科研有条不紊进行的先决条件,而敏锐的洞察、长久的坚持和耐心的等待则是科研开花结果的必要过程。

王睿多次提到,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导师李印实教授的指导。李印实教授一直引导他朝着"基于国家需要、立足专业背景,面向学术前沿"的目标思考问题,这让王睿深受启发。在进入博士阶段后,他围绕国家对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布局,针对可再生能源生产侧到消费侧转换的关键需求,开展先进储能系统的深入研究。

保研交大,以第一发明人坐拥5项专利,他还是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让他收获最大的还是和导师随时随地的一对一细致讨论,最难忘的是晚上11点后两人经常走在路上的大讨论,碰撞出的新思想和新观点,让他的研究愈加得心应手。他用"心向往之,寤寐求之"来形容自己的科研状态,内心的向往变成前进的动力,反复的推敲带来独到的见解,他坚信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摸索终会让科研之花灿烂开放。

2019年,王睿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中科院一区论文,其中1篇论文发表在能源材料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IF:10.733),入选杂志正封面(Front Cover),并入选热点论文(Hot Papers);1篇论文发表在电化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IF:7.467),入选年度最高引用文章(Most Cited Articles)。"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踏实走好科学研究的每一步,就是对内心渴望最大的尊重。"王睿如是说。

学科交叉,发散思路

"将多学科交叉的储能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为自己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开阔的研究视野。"王睿所研究的先进储能系统是一个涉及到能量转换、传热传质、材料制备、化学反应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方向,王睿在对储能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

由本学科的研究特点出发,结合多个学科的研究思路,力求用最简单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保研交大,以第一发明人坐拥5项专利,他还是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除了对所研究领域的知识有着充分理解,王睿还建议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寻找新思路。在参与航天类项目过程中,由月球表面不同尺度的陨石坑带来灵感,提出了基于梯级孔传输的多尺度电极的高性能液流电池系统,实现了物质传递与反应界面之间的协同匹配,大幅度提升了储能系统能量效率。

在科研过程中,受导师的影响,王睿认为要有所"深"也要有所"广",既要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进去,又要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当科研过程遇到瓶颈或困难时,不妨跳出所研究的领域,把思维打开,再把发散性的想法重新聚焦于科研,也许就会有不错的收获。"

笃学求真,逐梦前行

"从年少时那句'长大要当科学家',到如今在科学道路上的上下求索,我越来越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实现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他而言,"坚定的信念、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能够让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再接再厉"。

在紧张的科研之余,王睿还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受邀参加西安市首届新能源产业高峰论坛、陕西省首届高校科技成果展等活动,成果获得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金奖、最佳创意奖、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我希望自己能在储能领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为未来洁净的地球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将梦想与时代潮流同行,将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让奋斗闪耀青春光彩,让创造无愧伟大时代,当下就是最好的时代,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为之奋斗。"这就是王睿对未来的回答和期许。笃学求真、创造创新,王睿一直在路上。

欢迎选择西安交通大学深造,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

(文章素材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