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下了一道撤軍令,耳背的傳令兵聽成進攻,卻滅了一個國家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歷史上有一個混亂的時期,就是五胡十六國。那個時候在中原有很多國家,不過真正強的也就16個,佔據江南一帶的東晉基本上是一日不如一日,被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當時那個國家有一位非常有野心的大臣,他掌握著此國大部分兵權,極富野心和才幹,他就是恆溫。

恆溫是個有城府、有謀略的人,他想吞併周邊國家壯大自己的實力,但又不能挑硬骨頭去碰,只能捏軟柿子。

哪個是軟柿子呢?想來想去,恆溫覺得自己的對手只有成漢。

成漢統治者一直比較荒唐,內部也鬆散,此時去攻打頗有勝算。

制定出目標之後,恆溫馬上就召集自己的謀士們開始進行謀劃,其中就有一個謀臣,非常聰明,他叫袁喬,他非常贊成這次出征,所以就給了一個建議。

出奇兵,奇襲成漢國都。這一招雖險,但險才有生機,所以恆溫同意了。於是他們沒通報皇帝,直接就去了。

當然皇帝聽別人說了,又召集大臣來探討,大家商量來商量去,覺得雖然成漢內部統治是有問題,成漢是軟柿子,但恆溫和他的一萬人馬是雞蛋,雞蛋碰軟柿子……倒是能做成一盤菜,但他們估計是回不來了。

正如恆溫所料,成漢皇帝李勢根本沒什麼作為,朝廷是一盤散沙,駐守京城的士兵也很散漫,幾乎是潰不成軍的。

此人下了一道撤軍令,耳背的傳令兵聽成進攻,卻滅了一個國家

他們直接衝到大本營,皇帝李勢傻眼了,他過於樂觀,根本沒想到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膽,竟然跑到京都來找死?結果是他找死,恆溫的軍隊攻勢猛烈,一時間無喘息機會。

皇帝慌了,匆忙從各地調集兵力,成漢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如果把所有軍隊都調集起來,大家拼死一戰,恆溫的勝算最起碼會少了一半。

對於成漢而言,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人人都勢必拼盡全力。

但是這樣的陣勢怎麼可能嚇到桓溫呢?他有條不紊的部署,按照一定規律進軍,士氣一點也沒受影響,而手下的士兵也都是長期訓練有素的,都是精銳力量。

此人下了一道撤軍令,耳背的傳令兵聽成進攻,卻滅了一個國家

敵軍的人數多,恆溫的人數少,雖然他的士兵個個能以一當二,但冷兵器時代主要看人數,人數少了是要吃虧的。敵軍不斷湧上來,恆溫的軍隊疲於奔命,眼看就要全軍覆沒。

此時唯一政權的選擇是“鳴金收兵”,恆溫再有野心,也不得不就此收手,以免造成更大的傷亡。

不過在他們下令的時候,卻傳來了一個烏龍,就是他本來是想要下令退兵的,但是不知道怎麼的,那個士兵呢,就對他的命令有了誤解,反而把退兵的命令傳成了進軍,於是就出現了進攻的軍令。

士兵們聽到了如此激昂的進軍令,隨著鼓聲,立馬精神振奮,他們覺得他們的進攻馬上要成功了。

此人下了一道撤軍令,耳背的傳令兵聽成進攻,卻滅了一個國家

精神抖擻的士兵,馬上就有了力氣,而成漢這邊本來以為敵軍想要退兵了,就比較放鬆,結果卻被他們捲土重來,殺了個不明不白,陣型很快就被打破,很快被各個擊破。

之後,桓溫的軍隊就大舉進攻,一下就打到成都內部,後漢根本就沒有一點防禦,隨著他們的進攻,皇帝也只能投降,於是他就憑著這1萬軍隊就把一個國家給攻下來了,這是萬萬沒人能想到的,而他也因為這次戰役,一下子讓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人,後來恆溫逐漸地掌握了國家的大權,甚至把東晉完全地控制了。

此人下了一道撤軍令,耳背的傳令兵聽成進攻,卻滅了一個國家

這個案例衝鋒說明,士氣往往是能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向的,人數固然重要,但精神氣更重要,人活著就是一股精神氣,有了必勝的信心,做什麼有個不成功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