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城記(1):老巷子山河灣的變遷

山河灣,銀川解放西街靠近鼓樓的一條老巷子。

據老輩人講,解放前這裡居住著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下九流”,大多是以出賣苦力為生的窮苦人,或者是有些手藝的鞋匠、皮匠、裁縫等,也有被生活所迫做皮肉生意的,山河灣號稱銀川的“貧民窟”。

巷子分前巷、後巷、中巷,巷內拐著7道彎,分著5道叉,似迷魂陣,是孩子們捉迷藏的好地方。巷子出口較多,主要有東出口到“糠市”,西出口到“米糧市”,南出口到“西大街”。

銀川城記(1):老巷子山河灣的變遷

解放後,雖然人們當家做了主人,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山河灣仍然是處在鬧市中的“貧困區”。

除五六十年代一些單位蓋了些磚木結構的職工宿舍、一座二層樓的小學校(十五小學)和巷子東口一座70年代蓋的三層青磚簡易樓外,整個山河灣大多還是老房子,土房連成了片,真可謂是“牆上能長草,房上能賽跑”。

土房年久失修,家家三代、四代同堂,同住2-3間小土屋。

我是1974年初嫁到山河灣的,結婚時婆家將做伙房用的一間10平方米的土屋粉刷後給我們當新房,房子小的只有門沒有窗。

一張雙人床,一個“一頭沉”,兩把木椅,一對摞起來的板箱,一個小鐵爐將小屋擠得滿滿當當。從此我們在盼房中生活,一住就是16年。

我們住在前巷16號的一個大雜院裡,院裡還分前院、後院和旁院,互有通道,住著十幾戶人家上百口人,熱鬧的似“七十二家房客”。院鄰們從事的職業又如七十二行,幹什麼的都有。

每天早上巷中廁所門前排隊的人和晚上巷中水房門前排隊擔水的人,是當時山河灣的兩大景觀。

最讓人發愁的是下雨天,一下雨整個巷子稀泥能漫過腳面,不穿雨鞋就別想出去,自行車還得扛在肩上。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外面雨停,屋內滴嗒。

雨過天晴,家家忙著抹牆上房泥。要是遇到連陰天那就更慘了。

銀川城記(1):老巷子山河灣的變遷

1974年山河灣前巷16號大院的孩子在學習

山河灣的土房帶給我們的是憂愁和煩惱,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長大,10平方米的小屋已住不下了,我們只好讓大兒子去隨奶奶睡,盼房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了。

我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搬出山河灣,能住上上下水方便的樓房,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

90年代初,銀川市進行危房改造,山河灣的居民興奮了,祖祖輩輩期盼的住房有了改善希望。

拆房的民工浩浩蕩蕩開進了山河灣,打樁機哐哐的響聲和攪拌機的轟鳴聲,給山河灣帶來了生機。

似乎是一瞬間,山河灣裡一座座五顏六色的高樓拔地而起,給人以“夢中方醒來,世上已千年”的感覺。新修的巷道寬闊、平坦,成丁字型前後貫通。

如今的山河灣已今非昔比,它由民生小區、裕隆小區等二十幾棟樓群組成,昔日的居民們已滿面春風地住進了寬敞、明亮、上下水便利的新樓,享受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幸福晚年生活。


現如今,婆家已分了新房子,我們結束了三代10口人同堂的歷史,我也住上了單位的2室1廳的樓房,吃喝拉撒睡可以足不出戶,破舊的傢俱統統“拜拜”了,家用電器樣樣齊全,雖然沒有實現“現代化”,但我已知足了。

我也常常以此變化來告誡兩個兒子,別忘了我們當年在山河灣的土屋。

山河灣,昔日的“貧民窟”,已成為今天人們理想的居住環境,它緊靠銀川的市中心”鼓樓”,它是“鬧市”中的“靜區”。

近20年,我家的住房翻了幾番,住房面積越來越大,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我沒有忘記山河灣的土房。不忘過去的苦日子,珍惜今天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