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近年来,随着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深入实施,一条条公交线延伸到皖南山区,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带动当地优质资源开发,形成交旅融合新格局——

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新修的旅游通道向东至县三条岭景区延伸。

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东至县尧渡镇尚合村一景。

安徽省东至县交通先行、以交促旅,让山区旅游资源与公共交通“无缝对接”,打造皖南山区“边走边游”的特色风景线。

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东至县共计55万人口,是皖南地区人口大县,其中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山区。由于整个县域呈现南北狭长的格局,山区与县城之间相距较远,群众交通出行需求高。该县以创建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为契机,通过城乡公交化改造,打通了山区公交“任督二脉”。随着公交线不断向山区延伸,旅游资源逐步被挖掘出来。

便民公交带来新气象

“这几年通了公交车,从镇上到县城单趟只要8元钱,车子坐得舒服,时间还有保证,出门比以前方便多了。”2019年6月29日,在东至县城开往泥溪镇的一辆公交车上,刘大姐与记者攀谈了起来。过去只能靠农班车、摩托车出行的她,现在可以从容地安排时间去县城办事。

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东至县城不大,山区分布广,由于县城南北相距100多公里,当地群众的出行成本高,而且时间不固定。这几年,随着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的实施,当地公交线路实现了15个乡镇全覆盖,其中包括南部山区7个乡镇。车辆按时发车,票价下调30%,山区群众得到了实惠。“我们向山区投入18辆10.5米长空调公交车,每天双向对开,1天发车38个班次。公交车单趟2个小时左右,每天1000多人次客流,上座率较高。”东至公交公司副经理陈治平告诉记者。

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随着公交线路的不断延伸,很多山区群众发现,公交车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题,还带来了游客和资本。

蓝天白云掩映下,青山如黛、绿水淙淙,这是东至县尧渡镇尚合村的美丽景致。记者沿着新修好的柏油路一路向前,看见村内修葺一新的老房子“露”出久违的古建屋檐,老房旁边鲜花环绕、流水潺潺,远方山岭上的徽州古道,构筑了一幅皖南山水画。“尚合村位于东至城郊,前几年,随着村部小学区划调整,该村小学生的出行成问题。2010年,东至县开通城区公交后,公交车开进了村部。在解决出行问题的同时,该村进行交通规划,拉动城区游客前来游玩。”东至县道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刘小平告诉记者。从城区延伸而来的公交线路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随着游客不断涌入尚合村,村内的旅游资源也吸引了外来投资者,村内道路、古民居、景点得到了规划和修缮。如今,尚合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一到节假日等高峰期,每天共计12台公交车“迎来送往”。

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记者了解到,东至山区公交全覆盖后,方便了100多万游客和山区居民出行。包括尚合村在内,当地尧渡管山、香隅漕东、张溪白石、木塔大田、横山、泥溪元甲山、昭潭官营、青山中村、洋湖北山、永济等众多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成为了乡村旅游示范点。

以交促旅“编织”畅行网

三条岭

位于尚合村附近的三条岭曾是东至县有名的荒岭。该县居民胡学斌在岭上开荒20年,将昔日的荒芜之地打造成梨园美景。这几年,东至县城与三条岭通了公路,在甩掉了交通闭塞“帽子”的同时,也为胡学斌的梨园带来了游客。2018年梨花时节,出现了万名游客岭上观景的场面。公路通了,公交车也开到了山岭旁,外地游客纷纷来认领梨园果树,胡学斌收益颇丰。

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包括胡学斌在内,一批投资乡村旅游的个体享受到了山区公共交通带来的红利,东至当地涌现出三条岭果园、新希望农场、洋康千亩牡丹园、中村采摘园等一批休闲采摘观光园。

要想富,先修路。从2017年开始,东至县试点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将旅游重点项目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推进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建设,加快形成“快进慢游”的交通旅游服务体系。得益于该县交通先行的发展思路,县域公路与山区乡镇、美丽乡村示范点和景区紧密衔接,一辆辆公交车驶向大山深处,深藏已久的旅游资源被挖掘出来。

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2019年6月29日,记者乘车前往东至南部山区花园乡,一路看见新修的柏油路直通山区腹地,沿途山色秀丽、绿意盎然,满眼都是皖南山区的独特景色。九天仙寓、南溪古寨等景区就位于山区腹地,当地人文遗迹和自然资源丰富。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好资源没有发展好、利用好。这几年,旅游专线的概念引进到山区里,东至县投资1200万元,修建5.6公里九天仙寓旅游专用公路,不断提升景点通行能力。便利的交通带动了这些景区的服务业发展,尤其是休闲采摘、农家乐、餐饮业和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当地村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不理解、顾虑、观望到理解、支持、参与,带动了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融合旅游。

坚持交旅发展“一盘棋”,让东至县尝到了甜头。2018年,该县46个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近5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17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2019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该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4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9%和2.5%。

提档升级念好“融合经”

南溪古寨是东至县花园乡南溪村的一处匈奴古村落,至今还保存金氏祠堂、箭楼等文化遗迹。这些年,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从东至县城出发,只要6元钱就可以乘公交来到这处世外桃源。记者在古寨里看到,一些民房已经改建成农家乐,村内基本的旅游设施、标牌也比较齐全。稍显遗憾的是,古寨缺乏统一规划,一些新建的民宅夹杂在老房之中,显得有些突兀。

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主干路与景区逐步实现“无缝对接”,景区也需要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对接”能力。包括南溪古寨在内,东至山区旅游要在整体规划、资金有效投入以及文化挖掘等3个方面发力。


东至山区旅游景点、景区分布零散,需要有效整合起来,串点成线。尤其是各类人文和自然景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尊重自然环境,统一建筑风格,合理规划功能区、居民区,让景区真正成为留住乡愁的好去处。在引资方面,应该注重“引”来有实力的企业和投资者。南溪古寨族长金长志告诉记者,这几年,先后有企业来村里进行旅游开发,由于资金有限等诸多原因,导致旅游建设缺乏资金带动,后继乏力。因此,资金的有效投入、持续投入对于景区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而在文化挖掘方面,遵循历史文化足迹,复原文化元素,才能让景区“活”起来。

安徽东至:山区公交“勾勒”美丽风景线

目前,东至县依托周氏家风馆、华龙洞文化博物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学教育、红色主题教育等旅游产品。同时结合茶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菊文化开展木塔、源口茶文化旅游节,庆丰收民俗展演、东至红色旅游活动周等系列乡村文化旅游活动。南溪古寨的历史文化已经进入了当地小学课堂,金长志在介绍文化的同时,还教授孩子们传统歌曲。古寨里已经有了匈奴舞蹈等文化展演。这些文化元素让游客留下来,实现漫游山区的目标。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东至山区居民希望公交线路能进一步延伸,实现公交车“村村通”。线路的延伸,也会促进当地深度旅游的发展。据刘小平介绍,该县计划在乡镇层面建公交换乘中心。待换乘中心建好后,可以让群众乘坐小巴士,直达各个村。此外,东至公交也在推动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实现智慧出行。

来源:安徽日报,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