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秦可卿结局之谜

后二十八回佚稿妙玉结局:被迫离开拢翠庵;流落瓜州遭遇惨;美玉陷泥情何堪?后四十回续书妙玉结局:两尼下棋胡乱编;走火入魔情欲牵;强盗抢去报应严。秦可卿在第十三回已经死去,本来不存在什么结局探佚问题。但前八十回正文和批语都留下不少情节疑点和艺术空白,反而使秦可卿成了红学一大热点。

妙玉结局之谜

妙玉是寄居在大观园拢翠庵(据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等,是拢翠而非栊翠)的一个女尼,并不是贾府等四大家族中人,在金陵十二钗中却排名第六,与史湘云成对,是与贾宝玉发生情感关系的两对“金玉”之一。她在贾元春归省前不久来到贾府,说她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幼年生病治不好,出家当了尼姑才痊愈。后来贾母领着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去拢翠庵喝茶,有对妙玉的精彩描写。妙玉拿出珍奇的古董茶具招待宝钗、黛玉和贾宝玉“喝体己茶”,口气高傲,说自己平日吃茶的绿玉斗贾府都未必能找得出来,暗示其家庭背景的不凡。周汝昌先生等红学家,认为妙玉有生活原型,其出身不亚于小说中贾府等大贵族,甚至可能是王府,出于复杂的政治原因才被迫出家为尼。

1.后四十回续书中的妙玉

后四十回续书写妙玉结局,除了贾宝玉丢失了通灵玉后邢岫烟请她扶乩算卦等小插曲外,上了回目的故事有两次:第八十七回“坐禅寂走火入邪魔”,第一百一二回“活冤孽妙尼遭大劫”。

第八十七回的故事,是贾宝玉去蓼风轩看贾惜春,遇到惜春正和妙玉下围棋,妙玉面对宝玉,脸红心跳,借说棋谈禅和宝玉调情,所谓:“痴痴的问着宝玉道:‘你从何处来?’……妙玉听了这话,想起自家,心上一动,脸上一热,必然也是红的,倒觉不好意思起来。”后面妙玉和贾宝玉告别贾惜春,在大观园行走,路过潇湘馆,听里面林黛玉在抚琴,宝玉和妙玉驻足听琴,妙玉听得神秘兮兮大惊小怪:“哑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正议论时,听得琴弦蹦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竟自走了。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的归至怡红院中。”

妙玉、秦可卿结局之谜

而妙玉回到拢翠庵后,则“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就坐不住禅,走火入魔,“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恍荡起来”,幻觉中公子王孙抢着来娶自己,媒婆强拉硬拽,又变成盗贼来劫持自己,不由得哭喊求救。被庵中女尼道婆叫醒后,则是“两手撒开,口中流沫”,“眼睛发直,两颧鲜红”,大骂强盗,并抱住女尼说:“你是我妈呀,你不救我,我不得活了。”消息传了出去,“外面那些游头浪子听见了,便造做许多谣言说:‘这样年纪,那(哪)里忍得住。况且又是很风流的人品,很乖觉的性灵,以后不知飞在谁手里,便宜谁去呢’”。

第一百一二回,贾府已经被抄过家,败落了,贾母也死了,一伙贼趁火打劫,潜入荣国府偷盗抢劫,正逢妙玉又去和惜春下围棋,“两人言语投机,说了半天,那时已是初更时候,彩屏放下棋枰,两人对弈”。深夜强盗进来打劫,抢了财物金银后,看见了妙玉,顿起劫色之意。过了几天,谋划好了,“到了三更夜静,便拿了短兵器,带了些闷香,跳上高墙”,去拢翠庵用闷香迷倒了妙玉,“可怜一个极洁极净的女儿,被这强盗的闷香熏住,由着他掇弄去了”。

这种写法当然违背了前八十回的情理逻辑。核心问题是妙玉的性格变得庸俗化,与前面的描写互相矛盾。妙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超凡脱俗的境界完全没有了,就是一个虽然当了尼姑却六根未净的女子,写她终于被强盗抢去,言下之意就是对不守清规凡心涌动的警戒和惩罚,思想内涵是肤浅落后的。前八十回妙玉十分清高孤傲,只和宝钗、黛玉、湘云这几个十二钗里的尖子有所交往,根本看不上贾惜春,而贾惜春也十分孤僻,连对贾家的姐姐们都情分冷淡,对从小服侍自己的丫鬟入画都因小错而撵走,嫂子尤氏说惜春“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所以贾惜春和妙玉之间,根本不可能产生友谊,她们二人不会有任何来往。续书写妙玉和惜春热络,主要是因为后面要写惜春出家当尼姑,就让她先和尼姑妙玉你来我往。这是一种脱离人物性格逻辑,而只从肤浅现象出发随意杜撰的表面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