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後晉是五代十國時期,立國不足15年的朝代,只經歷了兩代帝王就走向了滅亡,很多人只記得一件事,也就是後晉的開國皇帝,那個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當了兒皇帝的石敬瑭,至此北方政權就佔據了南下的前進基地,中原大地暴露於北方騎兵的鐵騎之下。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後世大多認為後周世宗,也就是柴榮時期是中原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絕佳時期,其實個人認為後晉才是最合適的時機,但是契丹部落剛統一,建立遼國那也是後晉被滅之後的事情了,而且後晉擁有可以與當時契丹一戰的軍力,有一個和契丹宣戰的帝王,只是後晉沒有配套的強悍國力以及忠心的文臣武將。我們不防回顧這不足15年的歷史,來看看,後晉是怎麼把燕雲十六州徹底折騰沒的。

先來簡單說一下,石敬瑭這個人,可以說,他要是在勾結契丹之前就掛了的話,他絕對是那個時代的忠臣猛將,一代清流啊,他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個人比較嚮往李牧、周亞夫的作風,可見他是相當一名忠臣的,他也參加了梁晉爭霸,為後唐立國立下汗馬功勞,作為後唐鎮守一方的武將,他為人還比較節儉。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帝性簡儉,未嘗以聲色滋味輒自燕樂,每公退,必召幕客論民間利害及刑政得失,明而難犯,事多親決。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可是隨著後唐發生一系列政變,通過軍事政變繼位的唐末帝李從珂自然視石敬瑭為眼中釘,所以起初石敬瑭造反的動機是為了自保,但是後來勾結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就過分了,他將個人私利放在了國家民族利益之上,這絕不是他崇拜的李牧周亞夫的行事作風,他終究沒有成為他的偶像那樣。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帝言於契丹主,願以雁門已北及幽州之地為壽,仍約歲輸帛三十萬,契丹主許之。

《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十一年七月)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其主所討......敬瑭率官屬來見,上執手撫慰。

從此就是大家熟悉的了,燕雲十六州成為了威脅北宋邊疆一百餘年北方政權南下基地,到明朝收復燕雲十六州,那已經是450年後的事情了,石敬瑭這個自私的決定,可謂是任何詞語都無法形容其所帶來了的危害了。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而在石敬瑭掛了後,其繼任者,晉出帝石重貴,在位4年的他有機會北逐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帝王,最起碼當時燕雲十六州的漢族百姓是不希望被契丹人統治的,只是石重貴不是一個能力非凡的帝王,後晉也國力不強,石重貴在位的4年間,國內局勢動盪,亂世之中也缺乏忠臣良將,面對一個蒸蒸日上的契丹政權,白白浪費了最好的機會。

石重貴帝位不穩,繼位之初受到限制,且多方不服。

《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帝在幷州未著人望,及保釐浚郊,大有寬裕之稱。

《新五代史.晉家人傳》重睿為人貌類高祖。高祖臥疾,宰相馮道入見臥內,重睿尚幼,高祖呼出使拜道於前,因以宦者抱持寘道懷中,高祖雖不言,左右皆知其以重睿託道也。高祖崩,晉大臣以國家多事,議立長君,而景延廣已陰許立出帝,重睿遂不得立。

石重貴不是石敬瑭的兒子,而是他的侄子,石敬瑭的兒子雖然大多早早的就掛了,但是石敬瑭死後,他還是有一個幼子的,也就是石重睿,只是因為石重睿年幼,石敬瑭希望大臣們能夠輔佐自己的這個幼子,可問題是後晉立國時間不長,其大臣大多是歷任多朝,對石敬瑭其實也沒有什麼忠心可言,比如石敬瑭當時想要託付的景延廣和馮道。

《新五代史.晉臣.景延廣傳》事梁邵王友誨,友誨謀反被幽,延廣亡去。後從王彥章戰中都,彥章敗,延廣身被數創,僅以身免。

《新五代史.雜傳.馮道傳》道前事九君,未嘗諫諍。

景延廣本來是後梁王彥章的部將,馮道更猛,他除了沒有在後梁出仕之外,他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是朝廷重臣,前後效力於10外帝王,記載中說他歷任9帝,那是在周世宗之前,對於景延廣和馮道來說,他們對一個王朝,對一個帝王的忠誠度在那個換皇帝很勤快的時代來說已經不高了,他們更多的是忠心自己的利益以及自己背後的利益集團,在這個大背景下,石重貴被扶上了帝位。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雖然石重睿的確年幼,但是眾人扶立石重貴的目的也不是說什麼,亂世之中,幼主繼位有傷國本,而是石重貴繼位,他的帝位來源並不牢固,所以石重貴只能依賴於扶立他的大臣,景延廣就是一個代表,石重貴繼位之初,後晉的大權是掌握在景延廣手裡的,對於一位能力一般的帝王來說,如何處理掉景延廣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同時在石重貴繼位的那4年,後晉國內飽受旱災蝗災的侵害,後晉也一直沒有妥善處置,導致後晉的國力並不強。

《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州郡二十七蝗,餓死者數十萬......是冬大飢,河南諸州餓死者二萬六千餘口......是歲,天下餓死者數十萬人,詔逐處長吏瘞之。

相比之下北方的契丹則處於上升期,耶律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也即是遼太宗,在石敬瑭送去燕雲十六州之前,就擊敗了割據原渤海國疆域的東丹王耶律倍,統一了契丹,加上耶律德光的確是一位有為之君,所以石重貴面對的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契丹,而後晉則是有一大堆爛攤子的事情,雙方的綜合國力,契丹是佔據絕對優勢的。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在這個大背景下,石重貴繼位之初掌握權柄的景延廣,首先挑起了後晉與契丹之間的戰爭。

《新五代史.晉臣.景延廣傳》出帝立,晉大臣議告契丹,致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致書稱孫而已,大臣皆知其不可而不能奪。契丹果怒,數以責晉,延廣謂契丹使者喬瑩曰:「先皇帝北朝所立,今衛子中國自冊,可以為孫,而不可為臣。且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翁要戰則來,佗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

可以看出來景延廣是很反感契丹的,改稱孫不稱臣是有很大說法的,稱孫只是雙方帝王之間的地位之分,而稱臣則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地位之分,同時景延廣言語間也是炫耀了後晉的武力,十萬晉軍足以震懾契丹南下。

乍一看以為景延廣是在吹牛,但實際上他是有資本的,自唐立國以後,哪怕是唐朝中後期,對北方的軍事優勢是存在,當時最強的藩鎮就在河北,而且石重貴在位時,後晉和契丹爆發的戰爭,哪怕後晉指揮失靈,都可以力挫南下的契丹軍,最後要不是杜重威率20萬主力晉軍投降,後晉也不至於亡國,這也是我之前說的,後晉擁有可以和契丹叫板的軍事力量,只是沒有配套的國力支撐以及帝王將相。

《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開運元年春正月甲戌朔,是夕陣雲掩北斗之魁星。乙亥,滄、恆、貝、鄴馳告,契丹前鋒趙延壽、趙延昭引五萬騎入寇,將及甘陵,青州楊光遠召之也......河北危蹙,諸州求救者人使相望。戊子,車駕至澶州。

《新五代史.晉臣.景延廣傳》契丹入寇,延廣從出帝北征為御營使,相拒澶、魏之間。

面對後晉不稱臣的行為,契丹大軍南下開始入侵後晉北疆,這個時候石重貴還是體現出一定魄力的,他率軍親征,總要比後來見遼軍南下,想要南逃的宋真宗強,在前期抵禦契丹入侵的戰爭中,暴露出了這位能力一般的帝王處境之尷尬。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新五代史.晉臣.景延廣傳》先鋒石公霸遇虜於戚城,高行周、符彥卿兵少不能救,馳騎促延廣益兵,延廣按兵不動。三將被圍數重,帝自御軍救之,三將得出,皆泣訴。然延廣方握親兵,恃功恣橫,諸將皆由其節度,帝亦不能制也。

石公霸、高行周、符彥卿三將被圍困,景延廣按兵不動,就是不打,多少沒有當初對契丹叫囂的氣魄了,當然也不排除他打算利用被圍的三將,把他們當作棄子,以此來減弱契丹的兵鋒,之後自己再去撿便宜,最終還是石重貴自己率軍去解救被圍的晉軍的,這也能看出這位帝王還是有些擔當的,可是這同時暴露出另一個問題,也就是後晉末期,和唐晚期差不多,手握軍權的武將已經不屑於皇帝的威嚴了,石重貴難以掌控後晉全局。

之後1年多的征戰中,雙方各有勝負。

《遼史.趙延壽傳》敗晉軍於南樂,獲其將賽項羽。軍元城,晉將李守貞、高行周率兵來逆,破之。至頓丘,會大霖雨,帝欲班師......適晉軍先歸澶州,高行周至析城,延壽將輕兵逆戰;上親督騎士突其陣,敵遂潰。師還,留延壽徇貝、冀、深三州。

《新五代史.雜傳.杜重威傳》開運元年,加重威北面行營招討使。明年,引兵攻泰州,破滿城、遂城。契丹已去至古北,還兵擊之,重威等南走,至陽城,為虜所困,賴符彥卿、張彥澤等因大風奮擊,契丹大潰。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這只是雙方記載中各自的一次勝利,在這裡只是一個代表,如果只寫雙方戰績的話,會羅列出很多,我只能說,雙方都未取得佔據的絕對主動,但是相對來說契丹還是佔便宜的,畢竟戰場集中在後晉的土地上,契丹可以掠奪後晉的人口資源,而後晉則是被戰爭摧殘著國力。

《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河北諸州,曾經契丹蹂踐處,與免今年秋稅。諸軍將士等第各賜優給。

其實這就很不容易了,石重貴沒有根基,難以掌控全局,後晉像景延廣這樣的武將不在少數,所以後晉和契丹的戰爭大多是各自為戰,即便這樣前期後晉仍然是遏制了契丹南下的勢頭,足可以證明,如果後晉是一個真正統一,國力強悍的國家,是足以從契丹手裡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只是在那個亂世之中,需要有一個有能力的帝王,同時需要有一個忠於帝王的文武班底,否則想後晉這種,在國力尚不支持一場大戰的情況下,就和契丹爆發大戰,這就是一個鬆散虛弱的國家在和一個崛起的國家在血拼,後晉空有看似嚇人的肌肉,都沒有足夠的硬實力作為支撐。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同時石重貴在親征契丹,打出一些成績後,就忘了自己曾經遣使求和的事情了,可能自認後晉有軍事實力可以自保吧,他開始了歡快的娛樂生活。

《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時帝自期年之後,於宮中間舉細聲女樂,及親征以來,日於左右召淺蕃軍校,奏三絃胡琴,和以羌笛,擊節鳴鼓,更舞迭歌,以為娛樂。

到這裡後晉就基本玩完了,契丹是在蓄積實力,準備一舉滅掉後晉,而後晉呢?之前我就說了,國內各種自然災害就沒停過,各地武將也是心存異心,雙方短暫的停戰期本來是石重貴抓緊時間整理國政,為下一場大戰做準備的時候,結果他開始愉快的玩耍了,這也就是我說的,他是一個能力一般的帝王,但凡有點眼光的帝王,都知道,這段時間,恨不得要一天掰成兩天去過,荒廢一天,那就是減小一分後晉的勝算,而後晉的朝臣,大多是歷任多朝的官員,說實話,後晉是否亡國他們未必很在乎,更為尷尬的是,再一次面對契丹南下之勢的時候,這位志得意滿的石重貴,集結了後晉主力,號稱要“先取瀛莫,安定關南;次復幽燕、蕩平塞北”。

可是他自己都沒想到,他把晉軍主力交到了一個懷有異志的人手裡。

《新五代史.雜傳.杜重威傳》偏將宋彥筠、王清渡水力戰,而重威按軍不動,彥筠遂敗,清戰死。轉運使李穀教重威以三腳木為橋,募敢死士過河擊賊,諸將皆以為然,獨重威不許。

是時,重威已有異志,而糧道隔絕,乃陰遣人詣契丹請降。契丹大悅,許以中國與重威為帝,重威信以為然,乃伏甲士,召諸將告以降虜。諸將愕然,以上將先降,乃皆聽命。

《遼史.太宗本紀》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率所部二十萬眾來降。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杜重威到了前線不思征戰,而是想要從戰爭中撈取好處,或許是想到了石敬瑭,石敬瑭是用燕雲十六州從契丹那裡換來了帝位,杜重威手裡則有主力的20萬晉軍,他也是想要換取一個帝位,結果後晉和契丹決定國運的一戰,沒怎麼打就結束了,契丹和後晉降軍很快抵達了後晉都城,後晉就此亡國了。

我們可以看出來,單純從軍力來看,後晉絕對有實力和契丹一戰,再怎麼說也有後唐打下的底子,但是後晉沒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空間,也沒有一個穩定的朝廷可以實行休兵養民的策略,作為一國之主,石重貴繼位之初倍受壓制,稍有成績就還是放縱,懈怠國政,可以說,石敬瑭是將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的人,而石重貴則是把燕雲十六州的大門關上的人,浪費了很好的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有一件事最能說明問題,那就是遼太宗進入汴京,建立了遼國,其實是打算建立中原統治的。

《遼史.太宗本紀》大同元年春正月丁亥朔,備法駕入汴,御崇元殿受百官賀。

二月丁巳朔,建國號大遼,大赦,改元大同。升鎮州為中京。

也就是說遼國建國之初,是準備統治中原的,可是為何最終遼太宗北還了,他自己說了三點,“朕此行有三失:縱兵掠芻粟,一也;括民私財,二也;不遽遣諸節度還鎮,三也。”也就是說當時契丹人在佔據中原後,並未實行安撫,而是進行了粗暴的掠奪,引起了各地的激烈反抗,同時各地藩鎮並未真心臣服,遼國立國之初,顯然在中原的統治計劃破產了,難以立足,所以只能北還,結果是被後漢撿了便宜。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那麼同理當時燕雲十六州起初必然也是不臣服於契丹的,所以說遼太宗開創了特殊的制度,也就是南北面官制

《遼史.百官志》北面治宮帳,部落,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遼太宗最終沒有將燕雲十六州當作掠奪基地,而是當作了進攻中原王朝的橋頭堡,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北宋時期,遼國國力強盛,所控制的燕雲十六州也沒有什麼反抗了,北宋再想奪回來,就很難了,加上宋太宗不擅長軍事,兩次大規模北伐均告失利,北宋就更加難以奪回燕雲十六州了。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新五代史·晉本紀》《新五代史.晉臣.景延廣傳》《新五代史.雜傳.杜重威傳》《新五代史.雜傳.馮道傳》《遼史.太宗本紀》《遼史.趙延壽傳》《遼史.百官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