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類病看中醫?哪類看西醫?哪類可以自調理?存手機裡一目瞭然

中醫是我國幾千年的獨特醫學瑰寶,西醫是近百年興起的醫學科目,雖然兩者有不同的理論基礎,相同的都是治病。

有些人說西醫好,有些人說中醫強,其實:不同的病,適合看不同的醫生。

有一些病應該更加註重調理,就不應該跑去看西醫;有一些症狀更加適合西醫,則應該選擇西醫。下面我們整理了一份表格,根據不同的症狀,推薦不同選擇方向。

哪類病看中醫?哪類看西醫?哪類可以自調理?存手機裡一目瞭然

多年疾病

失眠看中醫。

失眠大多屬於功能性紊亂,中醫可從氣血、陰陽等角度辨證治療,有較好的療效。

鎮靜安眠類的西藥容易導致依賴,只能短時間服用。

偏頭痛看中醫。

首先檢查明確病因,在排除器質性問題後,採取中醫調理。

偏頭痛大多沒有病因,屬於功能性紊亂,西醫沒有更好的辦法。

其他亞健康狀態西醫生化檢查等指標,都可通過中醫進行調理。

哪類病看中醫?哪類看西醫?哪類可以自調理?存手機裡一目瞭然

常見病

感冒中西醫皆可。

你會發現,感冒不吃藥七天能好,吃藥一週能好,輸液一星期也能好。

關鍵在於治療感冒時是否在同時提升免疫力。一般情況下,感冒初期多喝水,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就能控制。

如果突發性高熱不退、咳嗽、頭痛等症狀比較重的,可以找西醫,明確病因,有利於指導用藥。

頸椎病首選中醫。

中醫理療是治療該病種的一大特色,配合中藥調養,更有優勢。

腰椎間盤突出首選中醫。

更多情況下中藥配合理療效果較好,西醫主要在疾病晚期手術治療方面有優勢。

面癱恢復首選中醫。

西醫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中醫針灸配合理療效果比較可靠。

口腔疾病首選西醫。

西醫牙科相關醫療器械完善,在手術矯形、治療等方面優勢明顯。

一些非器質性病變比如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則可選擇中醫治療。

消化不良首選中醫。

通過調理脾胃整體辨證治療,效果更為鞏固。

便秘首選中醫。

西藥對便秘的治療較為短效,只能作為應急措施。不要過多服用瀉藥,避免藥物依賴。

心腦血管疾病

(高血壓病、心臟病、中風、腦梗死)

先西醫後中醫。

西醫在急性發作時有迅速控制症狀的作用。但不能根治疾病,中醫藥主要在改善患者體質方面發揮巨大調理作用。

哪類病看中醫?哪類看西醫?哪類可以自調理?存手機裡一目瞭然

皮膚病

青春痘首選中醫。

西藥副作用相當大,不宜久用 ; 中醫從全身調理,作用緩和但持久。

白癜風中西醫都可,各有特色

。白癜風為難治性疾病,治療需要持續。西藥主要在局部用藥、激光治療方面有特色;中醫依靠辨證論治,進行全身調養。

帶狀皰疹首選中醫。

帶狀皰疹屬於病毒感染引起,西醫針對病毒也沒有特效藥物。中西醫療效較好,需要注意防治併發症及後遺症。

腳氣中西醫皆可

。一般外用藥治療的效果都不錯,但西醫有針對性的抗真菌藥物,對於頑固病例,中西藥配合起來,治療效果更佳。

特發性脫髮、斑禿首選中醫。

這類疾病一般病因不明,西醫不易治療。中醫從氣血不足、臟腑虛損、痰溼瘀熱等角度出發辨證治療,有一定療效。

溼疹、皮炎等過敏性皮膚病首選中醫。

應用西藥可迅速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巨大。對於病因比較複雜、容易反覆發作的疾病如溼疹、慢性蕁麻疹等,中藥配合中醫理療有很好的效果。

哪類病看中醫?哪類看西醫?哪類可以自調理?存手機裡一目瞭然

婦科病

感染類疾病

(如盆腔炎、陰道炎等)

中西醫皆可。對於急性發作期、採用西藥抗感染治療見效快。中藥和中醫理療則對一些慢性反覆發作性炎症療效更好。不孕不育首先應該仔細查找病因,再確定找中醫還是西醫。屬於輸卵管阻塞等有明確器質性病變的,西醫治療較好,但大多數功能性病變引起者,中醫藥調理有獨到之處。原發性痛經看中醫。西醫對原發性痛經治療效果不佳,多屬對症治療。中醫辨證施治效果較好。月經失調看中醫。多數為功能性失調,用中藥調養效果更明顯。更年期綜合徵中西醫結合。西醫治療在一些人群身上較為明顯,中醫長期調理更加安全。

哪類病看中醫?哪類看西醫?哪類可以自調理?存手機裡一目瞭然

兒科病非急性病,首選中醫。

急性病發作期要看西醫明確疾病性質,迅速控制病情。一般的情況可以選擇中醫。

另外中醫推拿對一些兒科疾病的效果也不錯。中國因濫用抗生素導致的聾啞兒童已達300萬。

哪類病看中醫?哪類看西醫?哪類可以自調理?存手機裡一目瞭然

腫瘤早期發現時,首選中醫。

你需要知道的是,西醫手術切除腫瘤組織並不代表治癒。

放化療副作用巨大,健康人尚且難以承受,何況是剛做完手術的病人。

此類疾病的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治療。在疾病早期,可以首選中醫,來幫助您的治療。

總結:急性病、意外傷害看西醫。慢性退行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應採用中醫調理+營養補充。

試想,如果一個人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而導致的疾病或症狀,是任何醫學都無法治癒的,唯有補充其所需。其實,營養學對於任何一種疾病都有控制症狀、促進康復的作用。

選對方向比選對醫生更加重要,不同科目的醫生有著截然不同的醫學思考方式。這份表格,給做一定的參考,也請大家告訴更多的朋友。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大醫本草堂問診諮詢,請私信或文章的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