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宜山有乡名“铁龙”


宜山镇,曾经为宜山区,幅员辽阔,行政区域广,下辖宜山镇、铁龙乡、白沙乡、平等乡、江山乡、湖前乡、凤江乡、沿江乡、龙江乡、云岩乡等10个乡镇,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江南垟中心。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除了铁龙乡并入宜山镇外,其余8个乡划归龙港镇管辖。于是对于铁龙乡这个宜山唯一的不离不弃“铁哥们”,今作专门叙述。



铁龙:境内有天龙山,又名铁龙山,乡因山得名。解放前属十二都,归宜山管辖。1949年解放初,分属宜山镇、江山乡和合作乡。1952年成立铁龙乡,隶属宜山区。1956年撤销铁龙乡,隶属宜山区。1956年撤销铁龙乡,分并入宜山镇和云岩乡。1958年分属宜山和云岩管理区。1962年9月成立铁龙公社。1984年改称铁龙乡,隶属宜山区。乡政府驻地八岱。1992年划归宜山镇管辖。



1985年5月14日,苍南铁龙乡农民服务社正式挂牌成立,这个以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主旨的服务社,是浙江省第一个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堪称苍南史上“八大首创”之一。原铁龙乡,管辖八岱、谢垟底、东跳、张北、张南、上水门、陈家寺、前河蒋、浃中堡、珠后、珠西、珠东等12个村。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一)八岱

八岱,因其村境内有8个河湾,形似布袋、俗称八袋。方言“袋”“岱”音同,遂讹为八岱。


八岱陈氏宗祠有三房,分别由三地入迁。大房始迁祖作峰公,系瓒公裔孙,其先祖赉公由平阳陈绛殿迁居万全步廊三杆桥,传至作峰公,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步廊三杆桥迁居八岱(今宜山镇八岱村),至今已传13代。派下分居平阳郑家墩、黄婆亭等地。


二房始迁祖应韬公,字余庆,原名应祥,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系龙湖派元光公30世孙。其祖伯瑶公,因避倭寇之乱,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五岱山迁居平阳北港山门,传至应韬公,由山门塘湾迁居宜山八岱,至今已传12代。


三房始迁祖希涛公,系尤之公裔孙、宗旦公15世孙,约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由北店迁居江南宜山八岱,至今已传15代。


宜山八岱梁姓 始迁祖梁瑞彩(1642—1713),系梁一虁之子。其父字魁藻(1601—1650),约于明天启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冯衙庄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金谷山头定居。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二)谢垟底

谢垟底,其地东与黄头涂河相望,南面覆船山。盖其地远离街坊,谢氏始居,故名。


据家谱记载,浙江温州苍南宜山郭氏为子仪公后裔:吾始祖谱若公,三七郎公均于明朝中期从闽乔迁温州平邑(苍南平阳)一带,至今已有十七世。400多年来郭氏裔孙都分居在浙闽交界相邻24个地方。共繁衍生息3800多人口。其中普若公于明朝中期从闽漳州漳浦一带先迁居到福丁店头,后转迁到平色(苍南桥墩)其第三代孙兴东公迁居到平邑仪山(宜山)谢洋底村居住。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三)东跳

东跳,盖其地处铁龙山和虎山之间,古人云之“龙腾虎跃”之义,遂名龙跳,况其地又处在虎山之东,旋改为今名“东跳”。


东跳林姓肇基祖良贵公,于明朝初年迁居于此。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四)张家埭

张南、张北村,地处张家埭之南北,故名。张家埭东面“覆船山”,南与八岱隔河相望。据《周氏宗谱》记载,明末已有张家埭,盖其地为张氏始居。


铁龙张家埭周姓支派 始迁祖周廷伯。其先世传至周广德,官中议大夫,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光启元年(885),随王潮入闽,卜居漳州龙岩双第社;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周荣达徙居清泉;旋移居浦邑韦坑;至第9世孙周大哲,于明隆庆六年(1572),挈五子徙居泉州南安县29都高山上霞,其次子周士斌,号贵山,于明崇祯六年(1633)挈次子周文显、三子周文振入迁平阳县腾蛟薛岙定居;尔后,其三房曾孙周廷伯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从薛岙入迁来此定居。

解读:宜山“铁龙”

(五)上水门

上水门,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作水门,其地有成化石桥,筑于成化七年(1471)。据当地《陈氏宗谱》记载,明天顺间(1457~1464),陈氏由陈库迁此,筑宅而居,乃作亭于其侧,周围河水四环,名曰水亭。相传亭下有闸,以控水流,故名水门,邑之为水门者有二,众乃习称上水门。


据上水门《何氏宗谱》记载:“何廷选与其侄儿何国泰、何国瑞(何廷俊之子)的后裔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先后入迁上水门定居。”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六)陈家寺

陈家寺,其南负寿桃山,北面铁龙山,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作陈家屿。故老相传,江南平原系冲积平原,其地之小山,系陈氏所居之岛屿,后于小山东麓建一寺,名曰陈家寺,遂习用为村名。其地有兴隆桥,筑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


陈家寺,原叫陈嘉屿,陈姓肇基祖陈旭山公,因明朝海域不安,故迁江南二十五都陈嘉屿定居。


革命烈士陈骏(1905—1927),字逸尘,陈家寺村(在铁龙乡)人。父亡后移居宜山镇,就读于宜山小学,后考入省立第十中学。民国14年(1925)毕业后,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学习。后因批判揭露军阀罪行被捕牺牲。


陈于湘,是苍南宜山陈家寺村走出的优秀女性。她养育的五个儿子中,长子刘亚洲上将,现为国防大学政委;次子刘亚苏少将,现为总参副军职;三子刘亚伟和四子刘亚军,从事教育科技事业,现居囯外;五子刘亚武大校,现为空军第五师政委。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七)前河蒋

前河蒋,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作上河蒋,盖其地处蒋水河之上首,蒋氏世居,故名。况方言“前”、“上”谐音,遂讹为前河蒋。其地有蒋家桥,筑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宜山前河蒋姓 始迁祖蒋天龙,名伯模,系乐清支派蒋求次子。约于明嘉靖年间由乐清县乌牛(今属永嘉县)入迁来此定居。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八)浃中堡

浃中堡,据《浃中堡余姓族谱》记载: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始祖余道直从金乡南门徙十五都龟(珠)山再迁浃中堡。据民间传说,浃中堡有浃,村人以农业为主业。一次耕田收工后,把竹尾(赶牛用)插在浃中,一年后竞抽出新枝,长出绿叶,村人谓浃中有宝,取名浃中宝。“宝”“堡”谐音,成了今日之浃中堡。


宜山甲(浃)中堡余姓 始迁祖余道直,字介我,号耿庵,系金乡余启斌第八世孙,属三房。于清顺治元年(1644)甲申由金乡入迁来此定居。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解读:宜山“铁龙”

(九)珠山

珠后村、珠西村、珠东村同属称珠山,《平阳县志.舆地志》珠山,即龟山。《选举志》载,宋绍定二年(1229)进士黄镇周居龟山,盖其地处山麓,而山形如龟,因方言“珠”“龟”同音,旋改珠山。宜山珠山黄姓始迁祖黄晟,五代时官通议大夫,识微见远,因闽乱弃官不仕,于后晋年间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来此定居。


珠后(原名龟后)村陈氏,始迁祖宗兆公,约生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其先世祖哗公由福建泉州赤岸迁居浙扛乐清万岙,哗公裔孙陆续从万岙迁居楼下等地,19传至继光公,由乐清楼下迁居江西样(今灵江四大)。继光公生二子,长子宗立公仍居四大,次子宗兆公,由灵江四大迁居珠后(今宜山镇珠后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龙公社下辖多所小学。1984年设铁龙乡,铁龙中心校成立,内分小学部与初中部,铁龙乡初级中学系宜山二中前身,现已并入宜山一中。而铁龙乡中心小学,系宜山三小前身,历经数度更名,三迁校址。1996年9月,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铁龙片区五校合并更名为宜山镇第三辅导中心小学迁入现址,坐落于龙金大道宜山段西隅。


如今的“铁龙”,经济繁荣,龙金大道穿境而过,沿线大小纺织、服饰厂房林立。虽然铁龙乡不复存在,但宜山的铁龙街,铁龙托运部,铁龙医院,农商行宜山支行铁龙分理处等,依然写满着“铁龙印记”,历史并未尘封遗留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岁月痕迹。十二村庄并系一个乡,如烟往事里,有生活涟漪,也有波澜不惊,有童年欢笑,也有书声琅琅,有年少诗情,也有青春感伤。但愿所有的曾是宜山“铁龙”人,一切安好!


(注:本文各村部分姓氏怒不一一例举,望见谅。部分资料源自文友薛思雪及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