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清末民初的城镇市容街景,映现社会变革时期的新旧世象交替


清末民初成都满城街区之一角,画面中房屋毗邻,庭院重叠,院内屋间生长着常青树木和高大芭蕉。用方砖砌成的院墙,其上半部呈空花钱纹形状。照片中的这片住房多为砖木结构,所有建筑均显得规整。

当年成都总府街街景。这是一条位于市中心,与新式劝业场紧邻的中型商业街。据清末出版的《成都通览》记载,当时的总府街以经销衣帽、扇子等为主,也出售苏广商品,成都名店桂花轩香粉店即设于此街上。

一条护城河以内的绕城小街,其路面中心铺嵌着两排石板,构成专供车辆双轮碾压的车辙。街左侧檐下的纸质旗幡是当年成都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之标志。街巷上空有四根平排的电线隐约可见。据文字资料记载,清末民初的成都没有电灯,仅在个别商业场所偶见自行发电的电灯。这条街所见电线似是通过城边上空的有线电报线或是局部地区使用的电话线。在古老的小街上空出现电线,在当时确属新鲜事物。


图中的四少年正围蹲在屋前檐下的拐角处玩着打铜钱的游戏。这种游戏在过去的四川城乡很流行,玩的时候,或抛钱落地看“字”、“背”,或用钱相互砸碰,按已定规则决胜负。从照片中四少年的穿戴看,似是富绰家庭子弟,最有趣的是,其中三人戴瓜皮帽,左侧一位颈后还拖一条长辫,而右边第二人却不戴帽,头上蓄着新式的分头短发,画面中的少年保持不同发型,表明清代、民国之交民间习俗的新旧并存,反映出一个变革时期内的特有现象。

图为岷江沿岸集镇街景。街的左侧多为瓦顶木结构的商家店铺,街的右侧似为一处公用场所或是富有人家的宅院。左边靠前的第二家店内有柜台、货架,上面放置的似是一些日用物品,门外道边有几个细长尖底竹篓,里边装的可能是土特产。墙下站着十余人,其中有身穿长袍头缠布巾的成年男女,有戴小帽和棉帽的少年儿童。

图中的少年乞丐,正站在成都东北隅青龙场街区的屋檐下边。乞者的年龄约十六七岁,他身上穿的是不成衣衫的“衣衫”,实际上是联结在一起的破碎布片和零乱肮脏的棉絮。少年就靠如此装束,赤着双足、裸着双腿度过严冬,他所要忍受的痛苦可想而知。面对相机,蓬头垢面的少年乞丐双目呆滞无神,表露出对生活的绝望。可是,就在他的背后板墙上还张贴着青龙场当地民众的捐款清单。赈济社会和眼前乞者的状况同现于一个场景,极具讽刺意义。


图中的这个民居院落位于成都南城,院中的花间树下安坐着一位衣冠较整的中年男子,他的身边偎依着一个双手捧执书本的儿童,俩人神情闲雅,院内气氛寂谧。

图为祠堂正堂前合影

图为民居院落式的旅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