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第三的京东,打响新场景突围战

沦为第三的京东,打响新场景突围战

近段时间,互联网圈并不平静,高调的阿里重归港股一举超越腾讯成为港交所第一股,而低调的网易则因“暴力裁员”事件一时掀起千层浪受到口诛笔伐,遭到了如同魏则西事件时百度一样的待遇。

作为互联网巨头之一的京东,并没有在热潮中落下身影,相反还因动作频频获得不少曝光。就在网易事件发酵的时间点上,京东官宣东哥有感而发决定照顾意外身故的员工孩子到22岁,并简称跟网易事件无关。

不少吃瓜群众为东哥的兄弟情点赞,当然也有不少人举出给快递员买“五险一金”的打脸事件表示质疑。不管怎样,这一举动倒是成功“抢占”了话题热度。

沦为第三的京东,打响新场景突围战

没有业务价值的曝光是无意义的,其实京东在话题风潮之中“悄悄”引出了两项新业务。

一个是以2B2C模式主打“万物可租”方向的京小租,另一个则是意图打造“城市科技地标”的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

在前有庞然大物阿里、后有超强追兵拼多多的大环境下,京东要保住市场份额和市值,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是必然选择。无论是线上租赁还是线下新零售,都是京东相对有把握攻克的新场景,也是必须得攻克的新场景。

“万物皆可租”

租赁,是一手交易和二手买卖以外的一种消费模式。一手交易的电商市场已经是一个过分拥挤的市场,而二手买卖则有阿里系的闲鱼和腾讯系的转转深耕多年,相对而言,租赁业务还是一个没有跑出明显领导者的蓝海市场。

为什么说蓝海?首先是对其市场潜力的肯定。据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发布的《新租赁经济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租赁经济市场交易额在2018年就已超过6.3万亿元,并预测到2020年有望突破10万亿元,即年增长率超过30%。

对于这么一个即将突破10万亿市场规模的大蛋糕,即便向来以洞察商业趋势著称的阿里,曾在18年初便低调推出了租赁业务“淘宝租赁”,也仍未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并没有完全占据用户的心智,因此,京东仍具备足够的市场机会。

沦为第三的京东,打响新场景突围战

我们可以把主要具备租赁属性的商品归纳为主要三大类:(1)短期刚需消费(2)特定场景一次性消费(3)高价值体验性消费。同是做租赁业务,京东与阿里其实各有优势。

阿里的优势首先在于服饰品类,尤其在奢品类别上,这往往是一个用户喜欢“短暂炫耀”的场景。对于淘宝来说,一方面有更多的大牌旗舰店可能形成潜在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些品类上已经形成较强的用户认知。同时,淘宝也正在通过淘宝人生这样的虚拟形象玩法进一步强化在这些品类上的地位。

此外,租赁业务和借贷业务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需要基于用户的信用程度做决策的,也就是涉及风控的业务。与信贷类似,信用一定程度能反映潜在损耗率/丢失率,也可以反向进行差异化的租金定价。淘宝租赁为芝麻信用提供使用场景,而芝麻信用则是为淘宝租赁提供数据支撑

沦为第三的京东,打响新场景突围战

在以上两个方面,京东显然是处于劣势的,但京东自身也有自身的优势。在品类上,京东一直占据着3C品类的用户心智,3C品类中的不少一部分,十分符合特定场景消费和高价值体验性消费的特征,也就是“使用但不一定占有”,比如旅游时需要无人机航拍、最新款的iphone想先试用再决定是否购买......

有关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在境外相对成熟的租赁市场上,商品消费中租赁的比例达10%至20%,而这个比例在国内只有3%左右。随着5G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可预见的是更多的物品将被科技化、互联网化成为新一代3C产品,在大数据指导下的“新制造”也必将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这样的结果便是促成此外,虽然在征信方面由于技术、场景等原因劣势于芝麻信用,但京东在全方位赋能B端商户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京小租强调的“全链条商户服务”涵盖风控决策、订单管理等To B服务和物流、客服等To C服务。显然期望用“全”来弥补“专”方面的不足。更多新鲜科技产品的持续诞生,为体验式的租赁消费带来成长土壤。

沦为第三的京东,打响新场景突围战

其中,笔者认为尤其重要的一个洞察是大多数开展新消费品租赁的企业都为中小型企业,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京小租给出了“以自身平台做品牌背书和风控把关,整合租赁商户高频、分散、相对小额资金需求”的解决方案。这样做一方面能为B端商户解决租赁商品购买的短期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则也增强了自身对商户的控制力,可谓一举两得,毕竟“二选一”已经成为常态。

在主要竞争对手仍未给与足够重视的状态下,京小租业务有望实现“暗度陈仓”。

“京东超体网红店”

网红带货的故事,已经成为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围绕这种新的销售手段,京东不单止在线上砸10亿元孵化网红,还意图把场景搬到线下,推出定位百货大商场的城市旗舰店“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号称是全球最大的电器体验店。

相信不用笔者赘述,各位也可以猜测到这样的超级体验店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设置N处网红打卡点、互动游戏区、新品体验区甚至兴趣社交等区域来吸引流量的场景,和传统以售卖为目的的大卖场有一定区别。京东官方也称,“京东超体的建立不是为了短暂收益,而是为了消费者体验做第一个吃亏的人。”

沦为第三的京东,打响新场景突围战

的确线下门店的目的往往一半卖货一半种草,实际上和网红带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归属于体验经济的范畴。

其实在京东之前,老对手淘宝就曾尝试在西溪园区推出“亲橙里”,希望作为新零售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试验场,但未见明显效果;而科技行业的OPPO,也曾高调在上海开业超级旗舰店,当时强调的也是重体验而轻销售。接近两年过去了,虽然并没有公布相关数据,但从其在其他城市的开业速度和媒体声量来看,似乎已经趋于沉寂。

不赚钱的业务都是耍流氓”,线下体验店,美其名为集团整体销售起到品牌宣传的作用,但倘若一直只起到这个作用,高昂的运营成本必将限制其进一步规模化,而倘若无法规模化,则容易逐渐成为集团业务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沦为第三的京东,打响新场景突围战

​依稀记得一年前新零售概念刚刚兴起之时,京东就喊出要建百万线下京东小店的构想,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估计百万的雄伟目标早已烟消云散。

经过一轮探索,阿里已经逐渐把新零售战略的落脚点挪到了赋能传统商超上,标杆业态盒马也因亏损遇到增长瓶颈,可见线下门店的运营并非简单,对于京东线下超级旗舰店新业态的探索,恐怕成功的难度要比上文所述的线上租赁要大得多


作者:君健,学金融的互联网人,爱折腾的热血青年。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UptoY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