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縣城廂圖》重現民國揚州“清明上河圖”

《江都縣城廂圖》重現民國揚州“清明上河圖”

《江都縣城廂圖》中埂子街段

《江都縣城廂圖》重現民國揚州“清明上河圖”

《江都縣城廂圖》中北柳巷段

作為“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重要載體,檔案發揮著“存憑、留史、資政、育人”的特殊價值。江蘇揚州檔案館是國家一級綜合檔案館,館藏明清檔案、志書家譜、民國檔案、革命歷史檔案等305379件,塵封的檔案記錄著歷史,也傳承著城市精神。揚州市檔案館館藏的1921年《江都縣城廂圖》描述了民國揚州城市的發展變遷。

老揚州口口相傳

揚州城被一條“龍脈”護著

揚州有著2500多年曆史,老揚州人口口相傳這樣一句話:揚州城是被一條“龍脈”所護著的。在清代以來出版的揚州地圖上,順著小秦淮河南北走向,就是揚州人口中所稱的“龍脈”。

相傳揚州有一條龍脈橫穿揚州古城中心,正對著天寧寺的天寧門街,處於古城中軸線北端,中軸線上向南是龍背、北柳巷、南柳巷、埂子街,直達古運河龍頭關,宛若一條巨龍穿過揚州城中央。民間還有“劉伯溫斬龍脈”“乾隆皇帝從這裡進城”等傳說。

今年90歲的王奶奶家住南柳巷。她說:“小的時候,家裡長輩就說過,從龍頭關到埂子街、南柳巷、北柳巷直到槐泗鎮,是一條‘龍脈’。”

住在南柳巷的楊先生也說,“我是土生土長的南柳巷人,生活在南柳巷53年,龍頭在龍頭關,南柳巷是這條龍的身子,龍背在北柳巷,北柳巷的最下口,朝著綵衣街的方向有一個大斜坡,那就是龍尾。”

“我今年79歲,7歲就住在北柳巷,上輩人都說北柳巷是一條龍,我以前也不理解,後來知道了,揚州從龍頭關到埂子街、南柳巷、北柳巷、龍背,一直到城北的龍尾村,形似一條龍。”家住在北柳巷的宋繼先說。

宋繼先告訴記者,北柳巷的龍背是揚州最高的地方。1954年,揚州發大水,當時他才十幾歲,務本橋下面淹水,淹得很高很高,但北柳巷一點水都沒有。

民國最繁華的公園

有揚州“大世界”之稱

揚州市檔案館館藏的1921年《江都縣城廂圖》,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位於南柳巷附近標註有“公園”字樣。根據地圖所描繪的位置,記者前往探訪“公園”,發現這裡早已沒有“公園”的影子,小秦淮河上橫跨有一座公園橋,橋的東側有一條短巷,名為公園巷,見證了這裡曾有一座“公園”。

73歲的田奶奶住公園巷整整50年,“我23歲就嫁到這裡來了,聽老太爺說過,公園橋對面以前是個公園,曾經很熱鬧。後來沒有了,建起了大樓。”田奶奶說。

記者查閱檔案發現,民國年間,依傍小秦淮河的公園一帶為揚城最為繁華的休閒遊樂和品茗聚會地段,素有揚州“大世界”之稱。故上世紀30年代,便將此處改名為“揚社”,當時的揚社既滲透著傳統文化的習氣,又洋溢著西洋時髦文化的氛圍。當時,上海流行的新歌曲、交際舞,南京上演的新影劇,很快就會傳播到揚州。

根據1942年出版的《揚州覽勝錄》記載,當時揚社裡面開設了紫來軒、佇月峰等茶社,成為文人墨客、商界人士和親戚朋友品茗會友、交流信息、聚會小憩的場所。園內還設有天鳳園回民餐館和西餐廳、跳舞廳、旅社等,專供來揚遊人和四方賓客食宿遊樂。逢遇喜慶佳日,還有一些達官顯貴和社會名流等大戶人家在此舉行喜慶儀式,江都縣貧兒院的洋鼓洋號隊參與助興。

《江都縣城廂圖》重現民國揚州“清明上河圖”

南京大戲院的宣傳單

紅火的南京大戲院

也是揚州最早的電影院

“如今電影院在揚州到處都是,過去看電影的地方很少,‘公園’這裡就有揚州最早的電影院。”田奶奶說,和她同齡的人都知道,這裡曾有一座南京大戲院。

記者查閱檔案發現,南京大戲院的前身是公園戲院,建於1930年,早期以演小戲、雜耍為主。1935年,上海大中華電影製片廠經理蔣伯英買下了公園戲院的場房,委派江西人羅文軒為經理,在這裡開了南京大戲院,既可以看戲,也可以看電影。

蔣伯英出資對原屋進行修繕,安裝坐椅和放映設備,修繕後的南京大戲院,樓上下計有800多個座位,起初放映無聲電影,後來放映黑白有聲電影。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無聲電影《火燒紅蓮寺》。票價分成人、軍童兩種,所售電影票當日有效,不分場次,隨到隨看,不對座號,還可加座。其時,因揚州振揚發電廠白天不發電,一般每晚放映兩場,每逢節假日自行發電,加映日場。

南京大戲院每天放映的電影,都會在當天的報紙上刊登廣告,或者印發宣傳單。已故的老揚州張南曾保存有厚厚一冊南京大戲院的電影宣傳單,從這些放映的宣傳單上可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大戲院曾放映過《孤兒救祖記》《漁光曲》《迷途羔羊》《廣陵潮》等國產故事片,電影這種藝術形式開始在揚州生根立足,並逐步為揚州百姓所喜歡。

另外,公園還曾開過一間“開雲照相館”,畢業照、結婚照、半寸照……不少揚州人都曾在這裡拍攝珍貴的照片。

《江都縣城廂圖》重現民國揚州“清明上河圖”

60多年老旅社重生

揚州是名副其實的公園城市

南柳巷70號,曾經是國營工農旅社,民國年間就有了,一對老夫妻承包經營多年。“之前的裝修太老了,水池還是上世紀的瓷磚水池,幾乎沒有人來住了。”去年11月,市民陶先生接手這裡,將其改造為如今的南柳公舍,也讓這家旅社重生。

“南柳巷的巷頭上原先是大儒坊,紀念漢代大儒董仲舒的,現在也沒有了。”宋繼先說,董仲舒被尊為“眾儒之首”,他提出的“正誼明道”代表著崇文重教的儒雅風尚。位於北柳巷的正誼書院對面、原同仁醫院周邊地塊即將綜合整治,“聽說這邊要啟動實施一個廣場、一條線、一個校區、一座橋、一座牌坊的‘五個一’工程,我們舉雙手贊成。”

雖然揚州老地圖上的“公園”早已消失,但如今的揚州已是名副其實的公園城市。近年來,揚州規劃建設了350多個公園,其中主城區共有大大小小的公園兩百多個,建設於城中的各種小型綠地、小公園、街心花園、社區小型運動場所等,面積雖小但功能齊全,被稱為“口袋公園”。揚州公園之密集,已幾乎達到10分鐘可達的程度,無論居民是走路、騎行還是開車,約10分鐘的時間,都可以抵達附近一座公園。

記者 束露清 顧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