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識是自由的,那電子呢?

粒子必須具有自由意志。

人的意識是自由的,那電子呢?|賽先生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撰文 | 張天蓉

人類有關自由意志的思考,由來已久,但科學界的真正介入,是因為十幾年前(2006年)被普林斯頓兩位數學家約翰·康威(John Conway)和西蒙·寇辰(Simon Kochen)所證明的一個數學定理:自由意志定理![1,2]

這個定理同樣來源於量子力學,可以用一句話簡單地陳述它:“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也許大多數人乍一聽這句話,都會覺得匪夷所思,怎麼能把“意志”這種人類才具有的意識活動,與微觀世界那些“無知無覺”的亞原子粒子聯繫在一起呢?

這兒有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中英文轉換的問題,不過,“自由意志”所對應的英文是“Free Will”,意思也差不多。這個名詞引發人們爭論了上千年,卻一直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粗略地解釋,就是人在決定做某件事的時候,他是否具有完全獨立選擇的意志?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一個古希臘開始就有的哲學概念,歸功於公元前4世紀的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說”,不完全等同但類似於現代的“因果”觀念和決定論。從事件的“原因”往上推,便自然地終結到某種“神”力,宗教便用他的這個哲學推論來作為“神”存在的理論基礎,但從而也引起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既然一切都是神創造的,都是神的意願,那麼一個人犯的錯誤是否也是神設計的呢?換言之,犯法而殺人的罪犯是否應該受到懲罰呢?

因此,自由意志之所以受到持久的關注,主要是這個問題在哲學上和道德責任有關。對它的解讀影響到宗教、神學和道義,也涉及心理學以及司法界判罪等問題。就像我們現在為機器人寫程序,會有bug,也許使機器人犯錯誤傷害了人。但這不是機器人的責任而是程序員的錯誤,用自由意志的語言來表達,就可以說“機器沒有自由意志啊!”

那麼,上帝創造的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呢?即使我們不涉及宗教神創論的觀點,這個問題也顯然與決定論還是非決定論有關。不僅神學上有決定論,科學上的經典物理也是決定論的(愛因斯坦也是篤信決定論的)。如果世界和人腦都是決定論的,一個人的基因和大腦結構,是在出生時就決定了,那麼,他的所有行動,包括犯罪,是不是都預先決定了?

也就是說,如果決定論是成立的,那麼還存在自由意志嗎?決定論和自由意志可以相容嗎?

在這個問題上,哲學家基本上分成了三大類。認為可以共存的算一類:相容主義者;認為不可共存者又分兩類:一類支持決定論的Determinist,另一類支持自由意志的Libertarian。

偏向“可共存”的哲學家很多。柏拉圖、笛卡爾、康德等,在某種意義上都算。這幾個二元論者主張世界有意識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物質世界的一切是決定了的,但意識世界是自由的。

荷蘭的猶太哲學家斯賓諾莎(Spinoza)是決定論者。他在倫理Ethics一書中,用寫數學書的方式“證明”了自由意志不存在。

第三類是自由意志哲學家,代表人物是伊壁鳩魯學派的盧克萊修(Lucretius)。伊壁鳩魯(Epicurus,公元前341 - 前270年)是第一個無神論哲學家,他的學說中最有趣的觀點有兩個:一是將享樂主義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二是他對死亡的看法。伊壁鳩魯認可德謨克利特的“靈魂原子”,認為人死後靈魂原子飛散各處,便沒有了生命。所以伊壁鳩魯認為對死亡沒必要恐懼,因為:“死亡和我們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

盧克萊修為伊壁鳩魯的自由意志思想辯護,最出名的是他的長篇詩歌作品《物性論》,其中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和現代的量子不確定性原理有相似之處。

實際上,我們是不可能只從哲學的理性思辨就回答“自由意志是否存在”這個問題的。所以,我們更感興趣的是2006年由兩位數學家證明的“自由意志定理”,從那時候起,才真正開始了物理學界對“自由意志”的哲學思考。

自由意志定理

數學家康威的名字早就廣為人知,我在80年到美國留學時,奧斯丁德州大學天文系的一位教授熱衷於在計算機上玩一種“生命遊戲”,就是康威發明的。這個遊戲用幾條簡單的規則,模擬生命演化過程。

A. 定義和公理

首先,兩位數學家給“自由意志”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not determined by past history,意思是做出的選擇不能由過去發生過的歷史所確定。用更為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不是宇宙所有過去歷史的函數”。

3個公設:SPIN, TWIN, MIN

SPIN:源於量子力學,對一個自旋1粒子,在空間三個垂直的方向上測量其自旋的平方,總是得到兩個1(黑點),一個0(白點),如圖所示3種情形。

人的意識是自由的,那電子呢?|賽先生

圖1. 三個方向測量自旋平方的三種組合情形

TWIN:源於兩個粒子量子糾纏(EPR),當在相同方向上測量兩個粒子自旋平方時,總是給出相同的結果(1或0)。

MIN:源於狹義相對論和因果率,光速最大,類空間隔的實驗者A和B不能互通消息和彼此影響。

B. KS佯謬

自由意志定理被簡稱為CK定理,C和K分別代表康威和寇辰。2006年CK定理的工作是基於40年前的KS佯謬,K代表寇辰,S代表另一位科學家恩斯特·史拜克(Ernst Specker)[3]。因此,明白KS佯謬是理解CK定理的關鍵。

KS佯謬:如下圖所示,在立方體的6個面上,每個面選擇9個點,總共6×9=54個點,再加12條邊的中點,共66個點,從立方體的中心向這66個點連線,可以得到66條射線。不過,位於同一條直線上的對應兩點,被認為是表示同一個方向,所以,總共有33個方向。

人的意識是自由的,那電子呢?|賽先生

圖2. KS佯謬用到33個方向

現在,我們給每個方向上都安排一個0或1的數值,就好比給圖中的33個(雙點)著上顏色:或黑或白。上面這個“對應點塗同樣顏色”的操作不難做到,但是,如果再加上下面第二個塗色規則,就不一定了。

這33個方向中,可以構成一些互為垂直的三個一組的框架。第二條塗色規則則要求:任意三個彼此垂直的方向上,都恰好被安排有兩個1和一個0。也就是說, 33個方向可能構成的40個不同的 “三向架”,都要求是圖1所示的3種情形中的一種。事實上,KS佯謬就是證明了:不可能存在這樣一種安排,使得滿足上面兩條塗色規則。

可以將以上的陳述說得更“數學”一些:對圖2中的立方體和33個方向中的任意方向w,不存在這樣一個函數β(w),在任意三個彼此垂直的方向上,函數β(w)給出的值為兩個1,一個0。

C. 思想實驗

以上的定義、公設、以及KS佯謬,都是為了最後證明“自由意志定理”服務的。康威和寇辰根據三個公設,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

考慮自旋為1,靜止質量不為0的某種粒子:它可以被一個三個分量的波函數所描述。這種粒子不是光子。光子因為靜止質量為0,三個自旋分量只有兩個非0分量是獨立的,對應於經典電磁理論中的兩個圓偏振。對於有靜止質量的自旋為1的粒子,三個分量可以用(1,0,-1)來表示。

如果我們在空間中3個互為垂直的方向測量此類粒子的自旋,可按一定的概率得到(1,0,-1)。但因為三個方向的自旋算符不對易,所以不可能同時在三個方向測得確定的數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不測量自旋而測量自旋值的平方,因為在三個垂直方向的自旋平方的算符是互相對易的。測量結果總是兩個1,一個0,這也就是圖1所描述的SPIN公設的內容。

假設在思想實驗中,上述粒子形成量子糾纏對a和b(EPR)被髮送出來。當a、b兩個粒子的自旋平方在相同方向上被測量時,總是給出相同的結果。比如,愛麗絲在(x,y,z)方向上測量粒子a的自旋平方,而鮑勃在某個w方向上測量粒子b的自旋平方,如果正好w與x、y、z中的一個方向相同,則鮑勃測得的結果將與該方向上愛麗絲測得的結果一致。這是TWIN公設。

為了滿足公設MIN,可以將愛麗絲和鮑勃分開一段距離,物理的語言叫做“類空間隔”。例如,愛麗絲帶著粒子a在地球上進行測量,而鮑勃帶著粒子b在火星上進行測量。這樣,相對論和因果的時序性嚴格保證了他們各自都具有自由意志,作出選擇。


人的意識是自由的,那電子呢?|賽先生


D. 結論

CK定理,從“人具有自由意志”這個假定出發,用反證法來證明“粒子也具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說,如果實驗者的選擇不是歷史的函數,那麼,被測量粒子給出的結果也不可能是歷史的函數。在這兒,粗略地說:自由意志=>不是歷史的函數=>不是預先設定的=>沒有隱變量。

實驗者愛麗絲和鮑勃的自由意志是由幾條公設保證了的,現在,假設實驗結論反過來,即假設被他們測量的粒子a和b沒有自由意志。由於實驗者B具有自由意志,可以在33個方向中任意選擇,這樣的話,粒子b必須面對所有33種可能性給出與粒子a被測量時相符合的結果,就好似b帶了一個“基因本”,即函數β(w),以保證這兩點:(1)任意一個方向w的測量得到0或1;(2)任意3個垂直方向得到一個0兩個1。然而,KS佯謬已經證明,這樣的函數β(w)是不存在的,所以假設的結論不成立,所以就證明了:粒子必須具有自由意志。

E. 意義

自由意志定理與貝爾不等式比較,更為徹底更為直接地否定了決定論。貝爾不等式否定的是定域隱變量,而自由意志定理否定了所有的隱變量,包括非定域的。

自由意志定理有一個基本假設:我們人類是擁有自由意志的。雖然不能證明這點,但很少人持懷疑態度,否則,人還算人嗎?

定理徹底否定了決定論,特別是很多哲學家贊成的二元論,宗教實質上也是支持二元論的。起碼現代的基督教是如此,他們認為上帝造出的天使是完美的,但因為他們有自由意志而有時選擇了罪惡才變成了魔鬼。

二元論哲學家笛卡爾認為,人的意識是自由的,但物質是決定論的。但CK定理將這兩個世界聯繫起來,因為人的自由意志決定了粒子的自由意志,而宇宙萬物包括人,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因此,人、粒子、萬物,整個宇宙都有自由。宇宙的未來並不確定。

僅物理而言,自由意志定理是對量子力學中不確定性的一個精確陳述。但其意義卻超越量子,超越物理,潛在地陳述了整個世界的不確定性,這一點比量子力學本身更為基本。也許將來,別的理論取代了量子論,但卻取代不了宇宙的不確定性。

CK的文章中對自由意志給出了明確的定義,粒子的行為顯然是自由的,但意志體現在哪兒呢?從而進一步也思考從粒子到最高級的人腦自由意志的問題,基本粒子的自由意志可以只是它的不確定性的另一種表述。然而,從無生命到生命,還有各種層次的結構,果蠅、植物、黏菌等等,自由意志也應該體現出一個從複雜到簡單的漸變過程。

自由意志定理使人們再度思考微觀與宏觀的過渡問題。我們仍然不能否定物質世界與精神意識之不同。一方面,物質世界中,微觀過渡到宏觀,量子物理中的不確定性過渡為經典物理的確定性。另一方面,生物界的進化過程,產生了大腦,繼而產生了意識,這是一個比物質世界的過渡複雜得多得多的過程,到了意識階段,人腦又有了“自由意志”,不確定性又回來了,這個過程是如何產生的呢?起碼說明生物系統中,粒子的不確定性並沒有完全被統計平均所掩蓋,能在宏觀行為中體現出來。自由意志定理也可以算是理性探討“意識”“靈魂”等問題的一個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