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昨天在路上,看到一個三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前邊蹦蹦跳跳,孩子的媽媽跟在後頭一路玩手機。一不留神,小男孩摔了個大馬趴,哇哇大哭起來。孩子的媽媽隔著五六米遠喊道:跌倒了爬起來,不哭!小男孩邊哭著邊爬起來,淚眼婆娑回頭看他媽媽。媽媽緊走幾步到跟前,拉著孩子的手說:“男子漢要勇敢,不能隨便掉眼淚哦。”可小男孩哭得更起勁,媽媽不耐煩了,訓斥到“你再哭,不要你了”,小男孩嚇壞了,抽噎著跟媽媽說“我不哭了”。媽媽把孩子抱起來哄了哄,帶著他離開。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一個不被允許哭的孩子

看著小男孩被憋回去的淚水和止不住的抽噎聲,想起小宇。

小宇是個12歲的男孩,今年剛上初中一年級,他媽媽是我在父母學習群裡認識的好友。據他媽媽的描述,小宇小時候是一個高需求的孩子,白天需要抱著才能睡安穩,每天夜裡要醒來3次,每次都要抱著哄很久才能入睡。到兩歲多的時候,夜裡還常常醒來哭鬧不停,怎麼安慰都不奏效。每當這時候,小宇的爸爸就開始胖揍孩子,他的觀點是,打才有用,打到他不哭為止。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事實上,打併不能讓小宇夜裡的哭鬧有緩解,情況變得更糟糕。小宇不但夜裡哭鬧,早上起床也哭鬧,只要媽媽伺候,其他人都不要。後來媽媽改變了策略,用盡耐心安撫、引導、事前約定……漸漸的,小宇夜裡不再哭鬧,早上起床也能接受媽媽不在身邊的事實。

然而一直到八歲多,小宇情緒化的狀態到達了頂峰。每次週末外出活動,晚上回家太晚,小宇在車裡睡著了,到家時把他叫醒,他必定要哭鬧一番。小宇爸爸總不耐煩,直接棍棒伺候。有一回小宇發脾氣哭鬧,爸爸把他摁在床上大打出手,兒子極力反抗,最終以父子倆雙雙氣急敗壞收場。小宇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別人拿他開玩笑了,他立刻生氣到大哭。親戚朋友們都說他太愛哭,是愛哭鬼,小氣包。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目睹孩子的種種情緒爆發,小宇的媽媽極力想要化解,卻收效甚微。她明知道打不可能幫孩子處理好情緒,卻沒有辦法阻止小宇爸爸那種“棍棒伺候”的方式。她也知道親戚朋友們給孩子貼愛哭的標籤不可取,極力維護孩子,依然無法杜絕。她也花費了很多心思引導孩子,想要幫助孩子學會通過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更多的時候,媽媽面對小宇的哭鬧束手無策,最後是自己也情緒爆發。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小宇的媽媽雖然做了很多努力,依然沒能很好地幫助孩子。童年時期沒有得到適當引導和處理的情緒,加上青春期生理發育和心理的變化,小宇現階段處於極度情緒化、體內的洪荒之力總是隨時爆發的狀態,常常一點就著。

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哭是很不好的行為,想盡一切辦法要阻止,卻沒有去探究孩子哭鬧背後的情緒和需求,不知道這些情緒和需求的表達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有些家長甚至不知道情緒是什麼,只知道孩子生氣了、哭鬧了,這是要不得的,要阻止。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類似小宇這樣的孩子很多,當他們還小的時候,表達能力有限,只能通過哭來表達情緒和需求。可是家長對情緒沒有足夠的認識,不懂得接納和理解,也就無從引導,只是本能地阻止孩子哭。被阻止的哭聲,被憋回去的消極情緒,最終就會以某種破壞性的形式呈現,要麼向外爆發,要麼向內攻擊自己

孩子哭,是情緒的表達,不被允許,就意味情緒不被看到,更沒有得到接納和疏解。孩子形成的信念是:哭是不好的,有情緒是不對的,我的傷心難過是錯的。這個信念和他自身的感受是不一致的,因為他確實是感到難受了,需要表達,但他的表達被否定了。身心的真實感受和外界的要求相沖突,孩子沒有能力處理好這種衝突,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擰巴的性情和處理事情的方式。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因此,認識情緒、接納情緒、適當表達情緒和需求,對孩子和成年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情緒管理,一輩子的修煉,家長管不好自己的情緒,就無法引導孩子管理情緒。

1.傳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父母,需要重新認識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是指一個人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並由此產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我們,對事物擁有頑固的對錯思維,就連情緒,也是用對錯來評判。哭是不好的,發脾氣是不應該的,傷心難過是沒必要的……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這種對情緒的否定,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無法覺察自己的情緒,難以管理好情緒。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看到那麼多情緒失控的孩子和成年人。

這時候,可能就有人跳出來說:我們的父母不也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嘛,怎麼也沒見我們小時候像現在的孩子這樣難伺候?

大家別忽略了,父母生活的年代,物質極其匱乏,他們疲於奔命,只為生存就拼盡全力,最重要的需求就是有飯吃有衣穿,無暇顧及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而今天,我們的孩子,生活在物質極度豐富的年代,吃穿用度不再是問題,單純的物質已經無法滿足孩子們的成長需求。他們需要更多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引領,需要自我價值的追求。因此,心理健康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2.如何進行引導孩子進行有效的情緒管理?

A.認識情緒

要引導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家長首先需要對情緒有正確的認識。

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情緒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刺激物的認知等複雜成分。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人類常見的基本情緒有:快樂、恐懼、憤怒、厭惡和悲傷,並由此派生出各種複合情緒,如憂鬱、緊張、焦慮等。這些基本情緒貫穿每個人的一生,無論是否願意,它們永遠伴隨著我們,不會消失,它們只是在不同的時間表現出強或弱。我們需要認識、平衡它們,與它們和平共處。

情緒產生的機制是複雜的心理過程,根據阿諾德的評價理論:生活事件和環境變化產生的信息被視覺聽覺等感官器官所收集,反饋到信息中轉器官丘腦再傳遞給大腦,丘腦整理後再傳遞給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收到信息後,會進行判斷和評估,最後反饋給丘腦系統,丘腦系統再下達給交感神經之後產生情緒或者生理反應:呼吸緊張、心跳加快、出汗等等。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刺激事件發生,通過各種感官器官傳到大腦,大腦會基於內在的認知結構和固有的思維模式進行評價,而評價的結果則通過情緒和行為表現出來。對同一件事,兩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這是因為每一個人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模式不同。這與我們常說的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一樣的。由此可見,情緒是無法用好壞對錯來評判的,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作用。

情緒可分為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兩大類。

常見的消極情緒有恐懼、憤怒、厭惡、悲傷等等。消極情緒並不代表著就是不好的。消極情緒也有積極的作用。

《孟子》有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居安思危常常保平安,“有恃無恐”往往最危險。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恐懼可以讓我們遠離危險;憤怒是用來保護我們不被侵略的一個生物的本能,保護我們的界線,保護我們的領地,不被侵略、不被侵犯;悲傷會讓我們體驗與人的親密;適當的緊張焦慮可以提高我們的效率。

常見的積極情緒有快樂、興奮、感恩、興趣、自豪等等。積極情緒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然而物極必反,快樂、興奮也有破壞的力量,比如得意忘形,樂極生悲。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體驗各種積極和消極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平衡他們,做情緒的主人,不被情緒所控制。

2.幫助孩子識別情緒

對家長而言,認識了情緒,在面對各種生活工作情境時,我們需要學會識別出自己的情緒,同時也需要識別他人的情緒。建立自我覺察的意識,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和習慣。

要做到自我覺察,需要經常提醒自己,不斷修煉。事情發生時,我們要問問自己:

我現在是什麼想法?

我的需求是什麼?

我現在的情緒可以叫什麼(生氣、惱怒或者悲傷)?

我剛才有什麼樣的外在行為表現?

向內審視,識別出當下的情緒和需求。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家長有了覺察自己情緒的能力,在面對孩子各種消極情緒時,才能夠更好識別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3.接納情緒

情緒沒有好壞對錯,所有的情緒都應該被接納

某件事情發生,讓我們產生了某種消極情緒。比如,生氣了,覺察到自己生氣之後,告訴自己:我生氣了,生氣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允許自己生氣,接納自己的情緒,勇敢面對它,你才能找到與它和諧相處的模式。

當你接納了自己的情緒,知道情緒是正常反應,你才能不評判自己,也更願意為他人著想,不輕易評判他人。

有些人就疑惑:允許自己或孩子生氣,那生氣了亂扔東西,甚至打人,也接納嗎?

這裡,我們需要區分情緒和行為。

任何情緒都可以被接納,也應該被接納;由情緒引發的行為,則要有所限制。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傷人害己的行為,需要制止。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孩子感到委屈難過,哭了,那委屈、難過就是他的情緒,我們需要接納和理解;哭是他表達委屈的方式,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接納。但是如果孩子因此亂摔東西或者打人,造成破壞,這樣的表達行為就需要制止。

4.表達情緒和需求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沒有人教會我們表達情緒和需求。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沒有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甚至覺得這是很難為情的事情,是不被接納的。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然而我們又有這樣一句俗語: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哭是孩子表達情緒和需求的行為,每一個孩子生來就懂得通過哭來表達。所以,讀懂孩子的哭聲,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和需求很重要。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並接納了它,我們還需要學著用適當的方式把情緒表達出來。比如通過語言:我現在很生氣,我感到很傷心。同樣的,當孩子有消極情緒,家長要及時識別並引導孩子合理表達。

情緒的表達,需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不傷人不傷己。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孩子因為某件事情傷心的哭了,媽媽可以蹲下來,擁著孩子說:媽媽看到你哭得很傷心,看來這件事讓你感到很難過,需要媽媽的幫助嗎?

孩子生氣了摔東西,媽媽可以溫和堅定地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媽媽看到你把東西摔了,看來你很生氣,生氣是可以的,你可以大聲喊“我很生氣”,可以摔枕頭、毛絨玩具。引導孩子用適當的方式代替破壞性行為。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是我們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每個正常的人都會有情緒,工作生活中也會伴隨著各種情緒。作為家長,首先要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進而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能夠正確識別,並放下焦慮和擔憂,放下高高在上的權威,無條件接納孩子,接納他的情緒,引導他合理表達情緒和需求。切不可以粗暴否定或壓制孩子的消極情緒,讓孩子無處發洩,最終累積成疾,向外爆發則害人害己,向內攻擊則傷害自己。

“動不動就哭,羞不羞?”孩子那些不被允許的哭聲,最後去了哪兒

願我們與孩子彼此都能互相理解,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收穫和諧的親子關係與更完善的自我。

作者:香遇,追求心靈自由的女子,人本主義心理學新流派傳播者,英國東尼博贊思維導圖認證管理師,倆娃兒媽,親子閱讀推廣者。熱愛生活,喜歡折騰。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收穫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