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经开区开发运营第一股诞生 它运营的最强工业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上海

国家级经开区开发运营第一股诞生 它运营的最强工业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上海

浙江在线11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潇俊)11月29日,证监会发布消息,核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新集团)首发上市申请。从2008年10月获证监会受理,到正式拿到IPO批文,中新集团的上市之路走过整整11年。

十年磨一剑,中新集团成功上市,开创了国家级经开区开发运营主体IPO的先河。

在公司所在地苏州的官方发布中,对此这样形容:“证明苏州工业园区市场化的开发模式再次获得认可,其开发建设经验今后将进一步联动长三角,辐射海内外。

一波三折上市路

天目新闻记者从管委会官网上了解到,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进出口总额1035.7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1万元。

而在同时期,上海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尚且只有6.4万元,比苏州工业园区还要低人均0.7万。尽管如此,回顾园区运营主体中新集团的上市历程,还是经历了一波三折。

2014年4月,中新集团在时隔一段时间后第二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并发布最新的招股说明书,计划融资4.5亿元用于新的园区开发。

事与愿违,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收紧,以房地产开发作为主营业务的中新集团不出意外地受到波及。从公司收入构成看,2011年-2013年,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占中新集团的收入比例分别为59.57%、70.50%和64.12%,均超过50%。

直到今年5月,政策才有了宽松迹象。5月28日,国务院发布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证监会等单位负责)”

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三年(2016-2018年)位列第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国家进口研究中心主任魏浩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肯定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认为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上走在了前列。

园区成功模式获认可

园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2月。当年,中国和新加坡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实施启动。同年,作为园区运营主体的中新集团也正是成立。

在25年发展历程中,中新集团通过学习和吸收,帮助园区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中新合作的内涵也从早期的联合招商、合作开发,逐步向科技创新、金融开放、服务贸易等领域拓展。

201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0亿元,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拉脱维亚,排在世界第100位。园区成功的经验,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科学规划、大项目导入、专业化。

“今天的园区,几乎和14年前所规划的完全一样。”园区的总规划师时匡曾经这么说过。和通常边规划边建设的惯例不同,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在1994年就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而通过高效的招商,中新集团成功吸引了大批优质企业落地园区。据介绍,25年来,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外资企业在园区深耕发展,其中不乏西门子、飞利浦、艾默生、三星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

专业化的管理成功推动了园区从“制造”向“创造”蜕变。特别是近年来苏州在以“亩产论英雄、创新论英雄、生态论英雄”为导向的大背景下,园区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有序进行。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园区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数量、创新型企业、新增生物一类新药批件均占全国20%以上。

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在今年4月曾这样评价: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园区,而且其发展模式已经在其他地方推广复制。

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的模式已走出苏州,在南通、滁州等长三角其他城市成功布局,陆续开发了苏通科技产业园、苏滁现代产业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