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類風溼關節炎,應該注意什麼?

被確診為類風溼關節炎後,通常需要長期藥物治療。有時候用了幾天之後,感覺症狀有明顯的好轉,心情也會跟著變晴朗;有時候可能用藥一個月也不見起色,心裡難免會急躁、恐懼;有時候還會出現一些不適症狀......可能會想:我的治療方案真的有效果嗎?藥物副作用有哪些,平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確診類風溼關節炎,應該注意什麼?


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藥物常被分為五大類,其中前四類為西藥,包括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改善病情抗風溼藥(DMARDs)、糖皮質激素、生物製劑;第五類為植物藥製劑。

因為類風溼關節炎疾病本身差異大、患者身體素質差異大、患者對於藥物的敏感度不同。治療方案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因人制宜。在專科就診,不要拿自己的治療方案和別人比較,不要隨意調整治療方案。

在這些治療性藥物中,改善病情抗風溼藥是核心和基礎用藥,但是起效比較慢,被統稱為慢作用藥物。改善病情抗風溼藥的起效時間,1~6個月不等。時間同藥物本身、使用劑量、聯合用藥、患者對藥物的敏感度有關係;其次,也和類風溼關節炎的炎症程度、病程、既往治療用藥情況等多因素有關係,甚至有的患者還和心理狀態有關係。

一般來說,病程長、炎症活動度高、既往使用藥物比較多比較複雜,特別是心理壓力比較大的患者,藥物治療的效果可能也會差一些。


確診類風溼關節炎,應該注意什麼?

症狀緩解以後

在類風溼關節炎活動期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初次就診時醫生會建議採取聯合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或者激素抗炎治療。原理是在改善病情抗風溼藥沒有起效的過渡時間裡,實現消炎止痛、改善症狀的效果。非甾體抗炎藥物一般兩週內起效,如果2周沒有效果,應該換一種非甾體抗炎藥物,但一定不要同時使用兩種非甾體抗炎藥物。

激素和生物製劑都很快,常常立竿見影。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經濟情況建議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類風溼關節炎治療的早期出現的症狀緩解,不能確定慢作用的改善病情抗風溼藥效果如何,需要接下來幾個月的治療情況來確定。

因此,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不是症狀好轉就OK的事情,是一個需要比較長時間、認真對待的治療過程。調整藥物、藥物減量、藥物裁撤、副作用應對等等,都要求由專業風溼科醫生根據患者具體狀況進行調整。


確診類風溼關節炎,應該注意什麼?


指標和症狀

理論上講,一個治療方案發揮作用,症狀好轉和檢查指標下降是正相關的:如疼痛、關節活動能力、晨僵等好轉,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等數值下降等等。

而類風溼因子(RF)、CCP等免疫學指標,卻不像前其他指標那樣容易下降。有些病人在治療數個月以後,類風溼因子可能才會有慢慢的下降。

CCP、免疫球蛋白等指標下降可能會比較慢,早期、初診患者可能會容易下降;中晚期特別是長期治療效果不是太好的患者,這些指標下降的可能會比較慢。但是,臨床常見的免疫學指標下降不理想的情況,往往與免疫抑制劑足量足療程治療不夠有關係。

在治療過程中,通常複查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來判斷藥物治療的效果,類風溼關節炎的活動程度,炎症指標是一個標杆式的參考:數值越高,炎症活動度越高;病情緩解和穩定,炎症指標在正常範圍內。而免疫學指標檢查,如類風溼因子,CCP抗體不需要向血沉、C反應蛋白等炎症指標那樣頻繁複查,半年或者更長時間檢查一次都可以。但是在達標判斷、減藥、停藥等的時候,還是需要複查免疫學指標做參考。

在我們的治療中,有時候會出現症狀和檢查指標不一致的情況:症狀好轉明顯,指標數值改變不明顯,特別是免疫學指標;檢查指標數值下降明顯,症狀改善不明顯。這些都可能出現在某些患者的治療中,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要太著急,持續治療一段時間,有可能出現好的結果。

藥物副作用

對於藥物副作用只是擔心、害怕,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不使用藥物治療很多病人將面對的會使關節畸形和內臟器官受累的結局。

治療前需要做肝腎功能、血常規等檢查確定用藥安全。在治療過程中,前1~2個月需要每半個月監測一次,重點檢查肝腎功能、血細胞計數。其後的時間可以放寬時間間隔,約2-3月複查監測一次。在類風溼關節炎治療中,遵照醫囑、按時複診極為重要。

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腸道功能損傷。如噁心、燒心、消化功能降低等症狀均可出現,症狀較輕微的,可選擇規律三餐軟食,飯後服藥等方式應對;比較嚴重的胃腸反應狀況,建議及時採取抑酸護胃藥物治療。其他,如藥疹、口腔潰瘍、掉頭髮等副作用,在某些比較敏感的患者中也可出現,需要找專業風溼科醫生及時就診。

特別提示,對於自己目前服用的藥物,需要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但說明書中所列舉的藥物副作用,是醫學統計學研究結果,並不一定會在每個病人身上出現。如果有不適感覺,及時就醫才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