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之寶”五常市

五常大米想必大家都有聽說過,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十大先進縣之一、也是全國水稻五強縣之一的五常縣(市)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可以產出如此優質的大米呢?

“龍江之寶”五常市


五常市優質的自然資源,賦予了五常大米獨特的品質。這種氣候條件使當地收穫的大米顆粒飽滿、質地堅硬、飯粒油亮、香味濃郁,水稻中幹物質積累多,營養成分高,可速溶解的雙鏈糖含量高,所以吃起來香甜。另外由於支鏈澱粉含量高,米飯油性大,如果將一碗米飯倒進另一碗裡,空碗內掛滿油珠,連一顆飯粒都掛不上。米飯清淡略甜、綿軟略黏、芳香爽口。

五常市地域呈狹長形,西北傾斜。市域總面積7512平方千米,擁有耕地面積377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75萬畝,地貌呈“六山一水半草二分田”格局,市域內中山面積達481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6.4%,低山面積1653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22%,丘陵面積1118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14.9%,高平原面積2270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30.2%,堆積穀平原面積323平方千米,佔總面積4.3%,沖積平原面積1667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22.2%。中山、低山、丘陵面積3252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43.9%,高平原、平原、河谷平原面積4260平方千米,佔總面積56.7%,水面183.7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2.5%。

“龍江之寶”五常市


五常市三面環山,盆地開口朝西,東南部山脈擋住了東南風,而西部松嫩平原的暖流可直接進入盆地內迴旋,溪浪河,拉林河、牤牛河貫穿全境,水系縱橫、水量充盈;土壤類型主要以沙壤土和草甸土為主,土壤酸鹼度、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含量適中。

五常市地處中緯度,冬季在極地大陸氣團控制之下,夏季受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春、秋兩季為冬、夏季風交替季節,其氣候類型為寒溫帶。

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少雪 冬季(11~3月)長達5個月之久,經常處在西北氣流和蒙古冷高壓控制之下,導致氣候寒冷,乾燥少雪。一旦雪暴形成,常引起氣溫急劇下降,並伴有大風,給道路交通和居民的戶外活動帶來影響。

夏季短促酷熱,雨量集中 夏季(6~8月)僅3個月左右,在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下,導致氣溫高,雨量集中,常表現有明顯的雨熱同季的特徵,易造成洪澇災害。

春季溫度無常,風大幹燥 春季(4~5月)北方暖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升高。由於氣旋活動頻繁,常導致氣溫變化無常。當有發展旺盛的氣旋過境時,形成風沙天氣,空氣乾燥,易發生春旱。

秋季低溫涼爽,初霜較早 秋季(9~10月)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急劇下降。由於較大規模的冷空氣入侵,易出現早霜。

“龍江之寶”五常市


綜合市內不同地貌類型的氣候特徵,全市劃為4個氣候區。

平原溫和半乾旱氣候區 位於市內北部平原地帶,無霜期135~140天,≥10°積溫2600~2700℃,春季穩定通過0℃日期平均在3月末,穩定通過10℃日期在4月末5月初,秋霜在9月下旬,熱量資源充足。水分資源貧乏,春旱嚴重。

中部平原丘陵溫和農業氣候區 位於市內中西部波狀平原區。無霜期130~140天,≥10°積溫2500~2700℃,春季穩定通過0℃日期在4月上旬,穩定通過10℃日期在5月上旬。秋霜在9月下旬,熱量資源較充足,水分條件好於北部平原區,時有春旱。

東南、東淺山溼涼半溫潤氣候區 位於市內東部和南部的淺山區。無霜期120~130天,≥10℃,積溫2500~2600℃。春季穩定通過10℃日期在5月上旬到中旬初,秋霜在9月中旬,熱量資源不足。水分資源較充足。

東南深山溫涼溫潤氣候區 位於市內東南部的山區。無霜期110~125天,≥10°積溫2300~2500℃。春季穩定通過0℃日期在4月上旬末,穩定通過10℃日期在5月中旬。秋霜在9月中旬,熱量資源不足,水分資源充沛。

“龍江之寶”五常市


五常市還有著悠遠的歷史。

五常市源於儒教“三綱五常”之“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放荒開墾,陸續建立舉仁、田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遂將此地概稱 “五常堡”,設治時沿襲“五常”之稱。漢晉屬夫餘,隋屬靺鞨,唐屬渤海都督府,遼屬東京道,金屬上京會寧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初屬寧古塔將軍轄區。今五常縣北部地區,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為反擊羅剎(沙俄)儲備軍糧,於今五常縣北部的拉林鎮擴建官倉,俗稱“拉林倉”。1744年(清乾隆九年),設置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統,駐拉林城,隸屬寧古塔將軍。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分設阿勒楚喀副都統,拉林、阿勒楚喀兩副都統分地管轄。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裁撤拉林副都統,由一協領駐紮該地,由阿勒楚喀副都統兼管。1869年(清同治八年),設置五常堡協領衙門,隸屬吉林將軍統屬。今五常市南部地區,1881年1月25日(清光緒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吏部轉呈奏準,於五常堡南30裡歡喜嶺設置五常廳,並於山河屯設分防經歷,於藍彩橋設分防巡檢,均歸五常廳管轄。隸屬吉林分巡道。自是旗民分治。1882年(清光緒八年),於拉林分設巡檢,歸雙城廳管轄。1909年4月9日(清宣統元年閏二月十九日),吉林行省總督、巡撫奏請,將五常廳升改為五常府,同年6月2日(農曆四月十五日)批准,改廳為府,1910年1月19日(清宣統元年十二月初九日),五常府知府啟用關防。隸屬吉林省西北路道。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2日,吉林行省公署通令,改五常府為五常縣。1914年6月,隸屬濱江道。1929年2月,裁撤道區,由吉林省直轄。是時,全縣總人口22.7萬人,為三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隸哈南專區,後歸松江省直轄。1947年1月,以五常縣山河鎮以南地區與舒蘭縣部分地區設置山河縣,隸屬吉北行政區;同年11月,撤銷山河縣,併入舒蘭縣。1948年6月,將原劃歸山河縣的五常縣部分地區劃回五常縣管轄。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為黑龍江省,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拉林縣,併入五常縣。1958年8月,劃歸松花江專區管轄。1960年5月,劃歸哈爾濱市領導。1965年6月,劃歸新設立的松花江專區管轄。

五常縣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拉林河上游。北依哈爾濱市阿城區,東、東南與尚志市、海林市和吉林省敦化市毗鄰,南、西南與吉林省舒蘭市、榆樹市接壤,西北與雙城市相連。全縣總面積7512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1個鎮、17個鄉,其中民族鄉(鎮)6個。縣境北部是滿族聚居的地區,有5個滿族鄉(鎮);中部有朝鮮民族鄉1個。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91.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 .2萬人;滿、朝鮮、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佔16.2%。1993年8月28日,五常撤銷縣制,改為縣級市。

關注我們,帶您領略更多的祖國大好風光,足不出戶帶您領略祖國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