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銅錢“不值錢”,為何有很多商人冒著生命危險走私它?

在明朝,有一種違法現象令很多人十分不解——走私銅錢。提到“走私”這個詞,很多人就會不寒而慄,因為在古代走私行為也是非常嚴重的,違法的程度足夠讓一個古代富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所以,就算有人想要違法走私,也是走私一些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

但是在明朝時期,很多商人卻冒著被定死罪的危險去走私當時在明朝並不值錢的銅錢。眾所周知,商人自古就是以利益為重,賠錢的“買賣”他們自然不會去做,更別提這種隨時會搭上性命的交易了。其實看似並不划算的交易背後卻暗藏著巨大的利益,“不值錢”的銅錢在他們眼裡可能就是“無價之寶”。

一、事出必有因,明代商人走私“廉價”銅錢的催化劑

(一)供需影響,海外各國對中國古代銅錢的需求量大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物產豐富,國家對外開放範圍也非常廣泛。鄭和七次下西洋就是最典型的例證,他先後拜訪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強了明朝與海外各國的聯繫,同時也密切了與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

明朝銅錢“不值錢”,為何有很多商人冒著生命危險走私它?

久而久之,中國的銅錢就在這些密切的貿易往來中流入到各個國家之中。為了國際交易更加便捷,這些國家在長期的貿易往來之中必須統一貨幣來衡量交易的貨物。在當時海外貿易頻繁的各個國家之中,只有明朝的國力強盛,掌握了熟練的鑄幣技術,並且在貿易交流中始終保持著信用大國的形象。

既能夠保證貨幣的長期流通供應而又不會因國家的衰敗而遭到貶值,實在是國際貨幣的“不二之選”。就這樣,明朝時期的銅錢在海外的各個國家盛行,海外對銅錢的需求量遠遠超出國內。

(二)利益催化,明朝“海禁”政策的實行

明朝時期的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明朝沿海地區與海外的貿易往來,但同時也促使了走私活動的泛濫。沿海的百姓以海為生,靠海吃飯,海禁政策無疑是斷了他們的“活路”,最後逼得他們不得不去走私。

明朝銅錢“不值錢”,為何有很多商人冒著生命危險走私它?

由於當時的銅錢在海外各國的流行,導致海外對銅錢的需求量大,加上幣值又穩定。很多沿海經商的百姓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動了“壞心思”偷偷將中國的銅錢和銅料運到海外各國,然後低價購買海外的貨物甚至是白銀運到國內高價出售。

就這樣在中間賺取差價,利潤比從前進行海外貿易要多得多。因此,只在乎利益的商人當然會不顧生命危險去走私銅錢,力求“發家致富”。

(三)歷史遺留,宋代“禁銅令”的影響

早在宋朝時期,朝廷就開始了“禁銅令”。即禁止將中國的銅料運送到海外以及禁止銅錢流落到海外市場。那是因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內對銅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加上當時製作銅錢的材料不夠充足,導致國內的銅錢數量本就不多。

所以從宋朝開始,“禁銅令”就一直存在,並且影響深遠。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明朝時期,“禁銅令”的存在反而更加驅使那些“圖謀不軌”的商人更加肆意走私。

明朝銅錢“不值錢”,為何有很多商人冒著生命危險走私它?

因為銅錢的出口量越小,在海外的價值越高,中間能夠賺取的差價就越大,他們獲得的利潤就越高。所以從宋朝開始的“禁銅令”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明朝的銅錢走私。

二、廣受統治者關注,明朝銅錢地位的演進之路

在明朝初期,市面上只有紙幣流通。社會廣泛流行用鈔不用錢。明太祖朱元璋大力也推行紙幣,原因就是國內銅錢的數量不多,製作銅錢的銅料又匱乏。如若作為主要貨幣在市面上流通,日後必然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好的後果。

甚至據史書記載,在明代276年,朝廷一年只發行了一種名叫“大明寶鈔”的紙幣。那時候銅錢雖然朝廷每年也有製造,但朝廷發行的主要貨幣還是以紙幣為主,銅錢的幣值也是遠次於紙幣。

明朝銅錢“不值錢”,為何有很多商人冒著生命危險走私它?

但隨著明朝與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銅錢的地位越來越被海外各國所認可。因為那些較小的國家想要自己鑄造錢幣,不僅僅需要開採大量的銅礦,還得掌握精湛的鑄造技術。與其大費周章自己鑄造錢幣,不如直接利用已經備受信任的中國銅錢。

就這樣,銅錢逐漸成為當時的國際貨幣,在海外的幣值也遠遠超出國內。這不由得引起統治者的廣泛關注,如果長期對這種現象坐視不理,不去採取解決措施,那麼國內的貨幣制度很快就被會猖獗的商人走私活動所瓦解,明朝的經濟也會因此進入低迷狀態。所以隨著“禁銅令”的開展,銅錢在國內的地位逐漸上升,“錢幣並行”成為市面上主要的交易方式。

明朝銅錢“不值錢”,為何有很多商人冒著生命危險走私它?

後來到了明朝後期,由於大量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流入中國的市場,錢幣短缺的問題又日益嚴重。白銀貨幣化漸漸出現在國內的交易市場,但朝廷為了保護國家的貨幣面值,還特意下令禁止民間以金銀進行物貨交易。

但白銀的廣泛流行促使百姓們使用白銀越來越頻繁,朝廷知道當時的趨勢已經無法控制,也只能無奈接受白銀貨幣化的事實。最後在隆慶元年,朝廷第一次正式承認白銀作為貨幣的地位,同時下令將銅錢作為白銀的輔助貨幣在市面上流行。

三、明朝商人走私銅錢的影響及對後世的啟示

(一)國內銅錢的數量大量減少,造成通貨緊縮

隨著明朝商人走私銅錢的現象的泛濫,大量銅錢外流。雖然明朝在當時所使用的貨幣不只是銅錢一種,但是作為面值較小的貨幣在市面上的數量突然減少所產生的影響很輕易毀掉當時的明朝經濟體制。

所以,銅錢所產生的作用和麵值較大的紙幣一樣不容忽視。銅錢作為貨幣的一種,面值雖不大,但卻存在於明朝百姓生活交易的方方面面之中。因為在那個時候,百姓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賺取一定的銀兩或者是面值較大的紙幣。

與他們生活所貼近的,更多的是銅錢。在當時,農民這種廉價的勞動力所能賺的只有銅錢。但隨著銅錢大量流失海外,國內的銅錢大大減少,所以物價自然飆升,但農民的收入依舊沒變。

明朝銅錢“不值錢”,為何有很多商人冒著生命危險走私它?

因此,農民就會買不起日常的生活物品,並且在當時,普通百姓這個群體人數是社會群體中最多的。他們沒有足夠的銀兩去購買商品,導致生產出的商品大量滯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通貨緊縮,社會的經濟運行體制遭到破壞,經濟總體呈現下滑的趨勢。

(二)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社會狀態極其不穩定

在前面也提到過商人通過向海外走私銅錢,再從海外廉價購買白銀等貨物,回到國內高價賣出,其過程商人只是充當一個“運輸者”的身份,完全沒有付出過大的勞動力。但僅僅是他們在一次走私中所賺取的利潤卻是普通百姓們一輩子拼死拼活所賺不來的。

明朝銅錢“不值錢”,為何有很多商人冒著生命危險走私它?

再加上他們在從事走私、謀取暴利之時,導致國內物價猛增,實則就是間接在剝削農民僅剩的勞動力。總的來說,商人走私銅錢,在為自身謀取利益的同時,也損害著廣大農民百姓的利益。最終導致商人群體越來越富裕,而農民群體就越來越窮,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都無錢供給。長此以往,農民不公平的聲音必會越喊越大,接著農民起義便會相繼爆發,社會一定會長期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

(三)採取強制手段去制止銅錢外流,以暴制暴終究兩敗俱傷

在面對當時銅錢外流的現象時,明朝統治者雖意識到此種現象日後將要產生的後果,但卻採取強制的手段去制止銅錢外流,以為這樣就不會威脅到本國的經濟利益。但效果其實卻不是統治者們所預期的那樣。

強制的手段反而加速了銅錢外流的速度,但反過來想想,憑藉當時明朝的綜合國力來看,朝廷完全有能力通過正常的貿易往來來控制銅錢的外流。因為在當時的海外各國眼裡,明朝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有很多奇珍異寶。

倘若當時的統治者可以抓住這一點去賺取海外各個國家的白銀,進而擴大國內的白銀流入量,來彌補銅錢流失的空缺。而不是下令“海禁”去強制銅錢外流,明朝最終也不會牽扯到之後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明朝銅錢“不值錢”,為何有很多商人冒著生命危險走私它?

由此看來,強制處理問題的方法並不能帶來理想的處理結果。以暴制暴的方法看似效果明顯,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危及自身的利益,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方法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值得被提倡的。但是明朝的經驗教訓卻為後世敲響了警鐘,並且對後世的發展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明史》

《瀛涯勝覽》

《明會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