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車規級”標準亟待建立

近日,因新能源動力電池質量安全問題,工信部約談江蘇智航新能源有限公司,要求開展自查整改。相關數據顯示,今年5月到7月僅3個月的時間裡,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統計發現79起電動汽車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

電動汽車自燃已發生多起,而與電池相關導致的起火佔比較多。電池被稱做電動汽車的“心臟”,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動力電池製造車規級標準,亟需從電池生產源頭規範製程和工藝標準。

筆者瞭解到,傳統電池生產商的技術標準源自數碼消費電子領域,隨後電池技術領域逐漸擴展,應用到電動自行車以及汽車領域。在電池行業高速發展中,鋰電池在消費類領域內的應用,多是單隻且使用環境不復雜、不惡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應用在汽車領域,不僅需要面對複雜的行駛工況和惡劣的使用環境,幾百甚至上千只電池串並聯使用,這就需要用極其嚴苛的標準,保證電池生產安全。儘管目前頭部電池生產上也有自己的一套電池製造標準,不過從整體看,參差不齊的標準也讓行業充斥安全隱患。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不可擋。僅從近期看,代表奧迪純電動車發展的兩款車型發佈;雷克薩斯車展亮相首款純電動量產車並將進入中國;長城寶馬合資項目光速汽車項目啟動,國產MINI純電動汽車將應運而生。一線二線品牌純電動大軍紛紛湧入中國市場的同時,國產車企也不甘示弱。在廣州車展上,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推出了500續航公里的車型。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競爭,將集中在電池的續航及安全性方面。此外,隨著中國的動力電池補貼退坡、“白名單”取消等政策調整逐漸實施,日韓的動力電池巨頭開始重襲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我國動力電池若要在競爭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需要行業共同發力制定“車規級”標準,提高中國動力電池行業製造水平。

什麼是車規級標準制造,目前行業沒有統一界定。業內人士認為,新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不是簡單套用,要從整車製造的要求正向開發,變革提升鋰電池所用的原材料,製造的精度,生產環節的控制以及後續測試標準、充電等。

筆者注意到,近年來動力電池企業以及相關領域專家也在思考和實踐這個問題。與此同時,部分電池企業也開始發力,如近日剛剛投產的蜂巢能源車規級AI智能動力電池工廠等,欲從電池生產源頭做好每一項技術、製造等的全面把關。

動力電池行業進入新一輪更深層次的洗牌,在這輪洗牌中,需要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共同肩負起行業“車規級標準”的建立,打造良好的行業生態,為世界提供範本。

□新京報汽車評論員 秦勝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