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觀海衛這塊疆剎古碑,原來大有來頭


在慈溪觀海衛西門城外300米,有一座高大的圓形土墩,高約四米,直徑五六米。土墩東面立有一塊大石碑,高約二米,寬約一米,厚約50公分,中間刻有“疆剎”二個大字,大字二邊和下面刻有若干小字。民間俗稱為 “疆剎墩、疆剎碑”。疆剎墩的西面,還有二塊方石,形似旗杆石。疆剎墩周圍東南西北各有四條老河道,南北二條呈東北向西南走向,是比大古塘還早的老塘。疆剎墩處在四條老河道交叉的中間位置。


慈溪觀海衛這塊疆剎古碑,原來大有來頭


曾有傳說疆剎墩是座大古墓,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當地老百姓挖平了疆剎墩,但墩內全是夯土,根本沒有任何墓葬品。1984年,觀海衛西大街向外建設延伸,可稱慈溪古碑之最的疆剎碑被推入河中填埋,疆剎碑從此失去蹤影。


由於歷代地方文獻史料均無“疆剎碑”的記載,所以關於疆剎的傳說很多,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成為長期以來的地方歷史之謎。當地百姓流傳疆剎墩是城隍老爺父母的墳墓,後來也演繹為是朱元璋紀念母親的祭壇(祭姑壇)。明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朔(1368年2月7日),朱元璋詔誥天下“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封京都及開封府、臨濠府、太平府、和州、滁州城隍神為王,皆正一品;各府城隍為“鑑察司民城隍威靈公”,封正二品;各州城隍為“鑑察司民城隍威靈侯”,封正三品;各縣城隍為“鑑察司民城隍顯佑伯”,封正四品。觀海衛疆剎墩城隍神後被提封為鑑察司民城隍靈佑侯,封正三品。


慈溪觀海衛這塊疆剎古碑,原來大有來頭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衛星地圖中的疆剎墩位置


嘉靖《浙江通志》載:“明洪武三年建杭州衛都指揮使司。八年,改浙江都指揮使司,領衛一十有六,曰杭州前衛、曰杭州右衛、曰紹興、曰寧波、曰台州、曰溫州、曰海寧、曰昌國、曰松門、曰臨海、曰金鄉、曰海門、曰定海、曰磐石、曰觀海。”清光緒《慈溪縣誌》記載:“觀海衛城隍廟,縣西北六十里,明洪武三年六月建。”說明在觀海衛城落成前的明洪武三年,疆剎墩已有城隍廟。


戚天法先生在創作長篇小說《四明傳奇》前,根據多次採訪,有疆剎墩與疆剎碑的文字描述。《四明傳奇》第二十五回,安排了一段押壯丁到西門外疆剎碑的故事場景。小說描述疆剎墩是浙東三北著名的歷史遺址,是戚繼光軍隊集中處死倭寇的地方。但成千被處死的倭寇,化為厲鬼後曾鬧得觀海衛城人神不安。戚繼光為了整治這些厲鬼,派軍隊從五磊山採來八千斤巨石,鑿成疆剎巨碑,以使五雷(磊)鎮冢,厲鬼殺絕。但在歷史上,戚繼光是於嘉靖三十四年七月(1555年)奉命調任浙江都指揮使司僉書,司理屯田,次年升任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所以,《四明傳奇》裡關於戚繼光在疆剎墩殺倭建疆剎巨碑,只能作為民間故事傳說。


慈溪觀海衛這塊疆剎古碑,原來大有來頭


餘麟年先生在《傳說紛紜的“疆剎”墩》一文中,根據安徽鳳陽《湯氏宗譜》線索分析,元至元二十七年(1367)湯和征討方國珍時,攻取慶元(寧波)後入海,因大軍不習水戰,加上海上風大浪高,數船官兵不幸觸礁船沉而死。因後來在觀海衛附近的茭杯山和柴排礁附近有發掘到的斷殘桅杆、船板,餘麟年先生分析湯和大軍數船迷航觸礁沉沒應在觀海衛附近。故湯和建觀海衛時,為紀念客死於海上的亡靈,在此設立疆剎墩、疆剎碑,墩上有城隍神位,下有孤魂無祀牌位,用以在疆剎祭厲。但是,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湯和兵自紹興渡曹娥江,進餘姚,攻入慶元(寧波)城,方國珍乘海舟遁,湯和率兵追敗之。太祖覆命廖永忠為徵南副將軍,率師自海道會湯和等兵討之。朱亮祖兵至黃岩,方國珍及其兄子率家來降。可見,方國珍海舟是出甬江向東再轉南逃往黃岩方向,湯和率兵追擊也應該向南航行,數船官兵不幸觸礁沉沒不太可能是在向西北方向的觀海衛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北伐,湯和受命在明州造船,不久湯和即與大將軍徐達西征。所以也就不存在湯和洪武三年在觀海衛建立疆剎墩。倒是明洪武二十年建衛後,湯和有可能在疆剎墩鑿刻設立了疆剎碑。


筆者查詢諸多史料,在國內其它地方方誌都查不到可供參照的疆剎墩、疆剎碑,所以觀海衛的疆剎墩、疆剎碑成為了難加佐證的歷史之謎。從疆剎的字義來理解,疆是地域、領域、邊界、極限以及劃分界限的意思,如疆宇(國土)、疆界疆場(戰場)、邊疆、海疆,萬壽無疆,楚子疆之等等。剎是梵語“剎多羅”的簡稱,也是梵語表示極短促的瞬間,還有止住、停止之意,如古剎、寶剎、剎土和剎那間以及剎車、剎住等等。


慈溪觀海衛這塊疆剎古碑,原來大有來頭


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中有: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疆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經文釋義為:如果有許多人,為了尋求金銀財富,在大海上航行。倘若遇上狂風,吹打他們的航船,要漂墮到羅剎鬼國。他們之中只要有一人,稱祈觀世音菩薩名號,那麼眾人都能得到解救。明崇禎《普陀山志》記載證實,宋徽宗崇寧年間,戶部侍郎劉達、給事中吳,一同出使高麗國。回國時,航船經過四晝夜,到達舟山群島地區時,突然烏雲蔽空、狂風巨浪,根本無法辨別航路。就在航船即將傾覆進入疆剎鬼國,船工叩首祈禱。一會兒,只見大海之上一片光明,四面八方都象白天一樣看得清清楚楚,招寶山也歷歷在目。大家這才平安地上了岸。南朝齊《冥祥記》、宋代《夷堅志》也有類似記載。明末清初褚人獲的《隋唐演義》第十二回“皂角林露財遭殃順義村逢敵”,描述擂臺馬頭是九尺高,有十八層疆剎。根據《妙法蓮華經》以及《隋唐演義》等,“疆剎”詞義,意為羅剎鬼國,即大海中的鬼魂之所處。


原先疆剎墩的南北有條塘路,是比明初大古塘還早得多的老海塘,疆剎墩所處的位置恰似海灣口,現在還留有“北塘角、南塘下”的地名路名。明嘉靖《觀海衛志》星土篇:“衛地坐慈溪之西北。夏少康後屬越,漢唐間改會稽郡,是越與會稽之分野,即衛之星土也。”觀海衛城址位於縣城之北,其建城的方位位於牽牛星與婺女星之間,這一地點是在古越與會稽郡的分野之處,而疆剎碑處於分野處的最西邊海岸處。洋浦原為慈溪餘姚交界處,疆剎墩現離洋浦有2300米,夏少康時期為約公元前1900多年前,說明古越時期疆剎墩以西都是地處海疆的洋麵灘塗。


慈溪觀海衛這塊疆剎古碑,原來大有來頭

疆剎古碑位置


筆者小時候曾聽一位老人說過,很早以前,老人他爹在觀海衛疆剎墩外的小靈峰邊土地裡,發現地下有一條“大碗船”,地面有露出的粗大桅杆。眾人花費了很多天,挖下去很深,卻一直挖不到船面。估計這沉船實在是太大了,即使挖一年,也挖不出來。但在挖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破碎的青瓷碗,所以把這沉船稱之為“大碗船”。唐宋時期的上林湖杜湖越窯青瓷正處於頂峰時期,數百座越窯大批量生產的青瓷,很可能是通過東橫河、洋浦,經過疆剎墩海灣口出海運銷各地。海船航行,難免遭遇海風巨浪傾覆。在老海塘的海灣口建立祭壇,祭祀航海遇難的親友,成為民間必然的民俗現象。明初朱元璋曾下令全國定期祭厲,希望各地城隍神統攝境地,以使群鬼不致侵擾人間。


筆者考證分析,明洪武三年,杭州衛都指揮使司(後改為浙江都指揮使司)奏立建置沿海衛所,觀海建衛之前將祭壇加大增高供立了城隍神。洪武八年(1375),開始在定水寺塗田(浙東沿海地區有灌溉排水設施的農田)構築觀海衛城,是為土城。洪武十九年(1386年),湯和來到觀海衛,在土城基礎上提高並完善了改建石城的方案,開採石孔山優質石料建築衛城石牆。洪武二十年(1387年),觀海衛城基本完成,疆剎墩的城隍廟遷建至衛城西南。由於疆剎墩地處西門外,離大古塘海岸僅幾百米,既是古越與會稽的分界處,也是大明寧波的北部海疆,歷史上又有祭祀海上鬼魂之祭壇,故設立高大厚實的碑石,上刻斗大的“疆剎”二字。明清至民國時期,每年正月十九,觀海衛城隍神,都要領三班六房,先到 “疆剎”墩進行隆重的祭拜,然後再入城行會,這種祭拜一直延續到一九四七年最後的一次城隍行會。


內容:莫非

本名莫品瑞 愛好地方人文歷史研究

整理:觀海衛大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