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新機賣不動,與二手機銷售不暢有很大關係

農機新機賣不動,與二手機銷售不暢有很大關係

最近筆者參加了某外資品牌的業務研討會,中方人員提出該公司的新機在國內市場上銷售受阻,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二手車流通不暢,市場上配件供應不足,且價格偏高,造成使用成本和維修成本居高不下。要改變現狀,該公司提出對二手農機進行精細化管理。

筆者第一次聽說廠家要對二手機進行管理的概念,並且還知道新機銷售不好,問題可能出在二手機經營上。

筆者有醍醐灌頂的感覺,聯想到國內的品牌,近幾年只顧著賣新機,很少有關注二手機的,更別提對二手機進行管理了。那麼國內二手農機該如何管理呢?

創新全生命週期管理理念

在增量市場裡,廠商大多關心的都是新機銷售,核心競爭力是市場保供能力,這是供應鏈組織能力、企業內部製造能力和網絡渠道分散能力所組成的綜合能力。

2004—2012年,國內大部分農機生產企業只能保證正常的生產配件,沒有能力保證市場上“三包”配件的供應。在出現生產組裝和“三包”搶件的情況下,廠家會選擇優先保證生產線上的配件供應。

那個時候,對於生產企業來說,產品從廠裡交到經銷商手裡,就完成了整個銷售過程,後續發生的一切都不產生利潤,企業無暇顧及,也不想管,這是增量市場典型的前市場觀念。

2015年以後,國內農機市場進入了後市場階段,典型特徵就是新機銷售量逐年減少,企業銷售規模下降,內部成本問題開始凸顯,企業需要考慮挖掘存量資源。

要在存量上找利潤求效益,就要思考新機銷售之後的環節。在傳統觀念裡,認為後市場、農機服務都是賠錢的。事實上後市場的商業價值和經濟價值很高,需要企業去挖掘。

健全生命週期發揮產品更多價值

農機新機賣不動,與二手機銷售不暢有很大關係

卡特彼勒公司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體系,讓產品在其生命週期內發揮最大價值,也能讓企業自身獲得更多的商業價值、經濟價值。

卡特彼勒公司的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倡導“一日用戶,終身用戶”。一旦你購買了其工程機械或農機,廠家就給你設計好了全生命週期的管理。

新機銷售有金融工具支持;新機培訓服務,以及關鍵點的保養提醒和配件、易耗品銷售;產品淘汰時以舊換新;置換的二手機再製造之後再流通,仍可以提供金融工具和保險業務。在一臺機器全生命週期裡,每個關鍵節點都有廠家的參與,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同時實現企業的利益。

在存量市場,農機企業要通過產品的全生命週期盈利,也要多點盈利,關鍵是觀念的轉變。

國內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比如銷售的聯合收穫機,由於服務和配件跟不上,導致經銷商在推廣時顧慮重重;用戶顧忌的是在跨區作業時,機器在外地出了問題,找不到維修點和買不到配件都是致命的。

在國內搞聯合收穫機,失去跨區作業就失去80%的用戶,這就決定了搞不好售後服務的企業,其銷售也不會好。

所以要搞好二手農機業務,必須把維修服務網點建起來,並且投放足夠的配件,另外就是配件的價格合理。有這3點保障,賣出去的農機才能保證正常使用,原來趴窩的機器也能復活,從而為新機銷售提供必要條件,讓新機和二手機形成良性互動。

維修網點建設和配件投放也並非一定要企業自己幹,完全可以借用大企業的社會資源。比如濰坊地區的拖拉機企業,在生產時就有意識地保持和雷沃阿波斯拖拉機部件的一致性,這樣有阿波斯拖拉機的地方,就能買到通用配件,維修網點也能修理。

引導二手機市場流通

農機新機賣不動,與二手機銷售不暢有很大關係

二手農機的流動,強勢品牌是市場化自行流動,二手機品質好,用戶需求旺盛,會形成自然的需求和市場,但這不適合小品牌和弱勢品牌。

小品牌和弱勢品牌要有意識和有計劃地進行二手農機管理。比如通過引導市場方式讓二手農機在市場上流通;以舊換新,用比市場上高的價格收購二手農機,廠家和經銷商可以對購買新機的用戶進行補貼。讓二手機快速流動起來,這樣就可以拉動新機銷售。

發展再製造為二手機增值

發展二手機市場,最好的辦法是讓二手機增值或保值。最可行的是再製造,真正意義上的再製造能夠讓二手機性能恢復到和新機相差無幾,或通過硬件和軟件升級,讓二手機性能趕上新機,但價格只有新機的50%~70%,突出性價比優勢。

國內有企業在搞農機再製造的嘗試。比如中聯重科2019年在安徽和湖南等地市場,推出兩年以內的中聯收穫機免費回廠再製造業務,使機器性能恢復之後再返還用戶。這就是讓二手農機增值的辦法,通過再製造的機器,性價比比普通二手機高很多。

但再製造是個非常複雜且有技術含量的工程,一般的農機企業沒有這個實力,不過也並非無所作為,大修或更換關鍵零配件,讓機器性能部分恢復也能使機器增值或保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