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别梦依稀咒逝川”中“逝川”来历及孔孟之道的传承发展

毛主席“别梦依稀咒逝川”中“逝川”来历及孔孟之道的传承发展

毛泽东主席的《七律·到韶山》开篇两句诗非常有名:“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后文有述)。其中的“逝川”源自孔子的“水喻”名言。巧的是,亚圣孟子也留下了著名的“水喻”名句。从中我们既可看到圣人言论对后世的影响,还可觅得孔孟之道传承的蛛丝马迹。略述如下:

【原文】

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二、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之间雨集,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注释】

逝者:消逝的时光。

不舍昼夜:"昼夜不舍"的倒装。不舍,不停。

徐子:徐辟。孟子弟子。

亟:屡次,一再。

何取于水:"于水取何"的倒装,从水那能取法到(学到)什么呢。

源泉:有源之水。

混混:同"滚滚"。

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然后再往前流。

放:到达。

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意为"取法这一点罢了"。"之"取独,尔同"耳"。

浍:大沟。

声闻:名声。

【大意】

一、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昼夜不停地向前流去。"

二、徐辟问孟子说:"孔子一再推崇水,说'水啊!水啊!',请问从水那能学到些什么呢?"孟子回答说:"有源头的水都是滚滚而来,昼夜不停地流,先注满洼地再继续向前,最终到达了大海。有根源的事物都是这样的,就取法这一点罢了。如果是没有根源的水,就像七八月时的雨水,大沟小沟也可能被注满;但是它们干涸起来,也用不了多久。所以一个人的名声超过他的实情,君子认为是件可耻的事。

【解读】

一、孔圣人面对滚滚东流的河水,"逝者如斯夫"之感慨油然而生,一个"夫"(相当于语气词,啊)字,情真意切,毕现无遗。告诫人们时光易逝,一去无返;勉励人们效法流水,不断进取,进德修业。由景生情,因景述理。其心殷殷,其情切切,其理昭昭。同样以水为喻,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揭示的是"物质是运动的"真理。而我们感到的只是板着的脸和冷峻的理。中国圣人"柔软委婉",希腊哲人"坚硬直接",反差鲜明。原来,中西方文化差异早在几千年前就显露出来了。

孔子的"逝川"之叹,流风余韵,衣被百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中这么写到:"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消逝的时光如同流逝的水,倏忽而过不等人。

毛主席“别梦依稀咒逝川”中“逝川”来历及孔孟之道的传承发展

毛主席手书《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主席《七律·到韶山》中写到:"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离别后多少次梦中仿佛回到故乡,岁月如流的怅恨中,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不管是唐代的诗仙,还是当代的伟人,引用"逝川",都能唤起人心中无限的情感。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二、孟子回答学生的问话,粗看浅显简单,细品富含哲思。话虽不长,但意分三层,层层推进:

第一层至"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说的是,有源之水,只所以能"放乎四海",是因为其"源泉滚滚"。中途即使有"坎"(科),因有不竭之源,也能"盈科而后进"。启示是:人们只要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源头),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即使路途坎坷,也一定能实现目标(放乎四海)。

第二层至"可立而待也"。这两句讲的是,夏天雨季的雨水,也能把大大小小的沟填满,但它们(指沟中聚集的雨水)干起来也会很快(立而待),因为雨一停,就没有了后续的水。这里把"有源之水"(流水)和"无本之水"(雨水)做了对比。突出前者因有根基,源源不断,生命力旺盛;而后者因无根基,只是昙花一现,生命力枯竭。讲得多好啊!

第三层是"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由"故"可见,是对前两层的收束。由"自然现象"归结到"人情事理":"一个人的名声超过他的实情,君子认为是件可耻的事"。换言之,名不副实是件可耻的事。那么,"流水"与"名实"是怎么联系的呢?我理解应该是这样:孟子是以水喻人品学识。就是为人为学应务本求实,自强不息。根基厚实,才有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方可达到目标。用今天的话说,有了学识人品,不能一劳永逸,还须不断"充电",不断"筑基",不断修炼学习,与时俱进。否则,只吃老本,就成了"无根之水",就很容易变得品学枯竭,最后徒有虚名,名不副实。

毛主席“别梦依稀咒逝川”中“逝川”来历及孔孟之道的传承发展

宋代大儒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说的正是此理 。也几乎可以断言,这两句名言本此。

【比较】

孔孟名言,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孟子言是在承继孔子话的基础上延伸、发展的。他从孔子"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受启发,着眼流水的"起始"(源泉)和"终点"(四海),放大细化其过程。从"有源之水""盈科而后进"和"无本之水""盈沟立涸"的对比中,阐发出了深刻的为人治学之理。

比对之中不难发现。孔圣人易动情,触景生情,因景述理,情理并茂;孟圣人善说理,逻辑严密、比附联想,让人信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由此或可有趣地想见,两圣的"面孔"明显不同:孔子慈眉善目、蔼然仁者,平易近人;

毛主席“别梦依稀咒逝川”中“逝川”来历及孔孟之道的传承发展

孔子像

孟子不苟言笑,义正辞严,令人敬畏。

毛主席“别梦依稀咒逝川”中“逝川”来历及孔孟之道的传承发展

孟子像

孔孟"合流",蔚为大观,汇聚为儒家思想的源头,成了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文化主流。至今仍然影响着国人,甚至影响着世界。

毛主席“别梦依稀咒逝川”中“逝川”来历及孔孟之道的传承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