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與大數據、智慧城市之間的關係解析

家長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病人能通過電腦在家“看”醫生,政府公務人員可通過在線信息瞭解民生需求,使政策的制定更接地氣……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與個性化,便捷的智能式服務廣受青睞,在

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促動下,智慧城市應運而生。

物聯網與大數據、智慧城市之間的關係解析


物聯網技術與智慧城市的特徵

1.1互聯網

物聯網技術的核心和基礎仍是互聯網,其主要是通過各類有線及無線設備與互聯網相融合,將事物信息及時準確地反映出去,物聯網上的傳感設備可將信息定時傳輸,由於所要傳輸的信息量極大,出現了海量信息,因此在傳輸過程中,為了保證數據具備正確性與及時性,物聯網需要適應各種類型的網絡及協議。

1.2智能化

與其他一些系統相比,物聯網不但具備信息收集的功能,其還具備極強的信息處理功能,可對物體進行有效的智能管理,物聯網通過一些設備與傳感器相連接,利用雲計算、智能識別等各種先進反饋自動化技術可大範圍實現對事物的智能化管控。

1.3通信及識別

一般來說,在物聯網上需要安裝海量的各類型傳感器,單個的傳感器均是一個信息源,各種類型的傳感器所接受到的信息在格式及內容上是不同的,因此物聯網必須具備極強的識別功能,另外物聯網作為一個集信息收集、處理為一體的綜合系統,其必定需要一個完善的通信系統。

1.4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徵

(1)系統感知:

更加全面更加系統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礎也是其基本特性,以使得城市中需求感知的人和物可實現相互感知,且可隨時獲得所需求的各種信息及數據。

(2)傳遞可靠:

在實現全面的連接之後以形成可靠的傳遞也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礎特徵之一,並且這使得各種信息的採集及控制能做到可靠傳遞。

(3)高度智能:

更具深度及更具職能的信息管控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又一基礎特徵,對收集系統收集到的各類信息進行快速、準確、有效的處理,並做出智能控制管理。

(4)人性化管理和服務:

智慧本身是對人類靈性的描述,目前轉變到城市建設當中,其作用是為了完成城市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化及人性化等,即使得城市可像人一樣也具備靈性及智慧。

物聯網與大數據、智慧城市之間的關係解析


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智慧城市的市場估值為千億美元,每年的開支達到近160億。智慧城市的應用十分廣泛,宏觀上有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管理、建築、教育等領域,微觀上包括社區、保健、酒店管理、航空、零售、娛樂、廢物處理等行業。面對如此龐大的開支與應用,智慧城市究竟何去何從?筆者認為,智慧城市已是大勢所趨,在國家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下,技術創新為先導,智能電力體系為保障,我國的智慧城市正邁向國際化舞臺,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

信息化時代,智慧城市的構建需要良好的技術平臺為支撐。傳統的互聯網技術在信息傳輸過程中只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即一個特定網絡只部署在一個應用中,這樣就使有用信息“禁足”於固定領域,得不到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的技術架構可保證信息道路的多維暢通,使傳感器在某種環境下相互作用,實現互聯互通。在此,主要探討智慧城市的兩大技術架構——物聯網與大數據,通過分析其發展的現狀、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為智慧城市的構建建言獻策。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把雙刃劍,物聯網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缺陷。當下,無線傳感網絡的設備可能無法抵抗一切形式的(物理和網絡)攻擊,涉及個人位置、財務等隱私信息面臨著被洩露的危險。現有的安全技術和架構還不能解決物聯網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在此,筆者認為,物聯網的安全架構不能簡單地照搬傳統互聯網的安全體系結構,在借鑑原有的安全策略之上,需要開闢全方位的防護體系。

物聯網與大數據、智慧城市之間的關係解析


如果說物聯網是建構智慧城市的“血管”,大數據和分析技術則是構建智慧城市的“大腦”。如今,大數據的特點是容量大、品種多,高速度和高價值。這說明:網絡的規則已經改變,即網絡不再是簡單的“數據傳輸”,更多扮演的是數據“智能”存儲的角色,人們從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從而實現更好的決策。公共和私營部門對新的業務的洞察、決策以及擴大管理範圍都是基於網絡數據的分析。

除了幫助人們更好的決策,大數據在市場的應用中也有著廣闊的天地,就電力領域而言,到2020年,在歐洲安裝智能電錶的數量將達到2.4億,而北美將達到1.5億,中國預計要安裝約4億臺智能電錶。安裝如此多的智能電錶,電力公司數據中心的數據量將以每天幾個TB的數量增加。此外,許多知名機構已更新了教學和研究方案,以培養肩負大數據研究和應用挑戰的人才。

機遇與挑戰相輔相成,大數據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數據洩露和損壞等挑戰。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數據正以指數遞增,但信息處理方法的改進相對緩慢。這其中,人才短缺是軟肋,大數據分析師必須具有較強的數學基礎和相關的專業知識,這類專家的培養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專業化的資源是決定數據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就更加需要專業性和創新型人才的支持。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要把科研工作做好,必須具備開闊的視野,站到國際前沿上去,才能把握住前進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