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渲染“中國技術威脅”,透著愚昧的卑鄙

西方主流媒體《金融時報》日前報道稱,據該報獲取的洩露文件顯示,中國的科技公司正幫助聯合國制定有關面部識別、視頻監控以及城市和車輛監控的國際標準。這些公司包括中興、大華和中國電信等。聯合國國際電聯(ITU)在回覆美國之音查詢時未對此加以否認。


《金融時報》渲染“中國技術威脅”,透著愚昧的卑鄙

據此,《金融時報》開始添油加醋、惡意揣度。

該報宣稱,制定國際標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幫助制定國際標準的那些公司可以使被制定的法規更適合其自身專有的技術和規範,從而使那些公司在國際市場上佔據優勢。

根據這個報道的作者解讀,非洲、中東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普遍採用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制定的標準作為其政策。中國政府已經同意通過“一帶一路”計劃向這些發展中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和監控技術。

顯然,《金融時報》認為自己抓到了一條大魚,能夠進一步推動全球加深對“中國技術威脅論”的認識。不過仔細讀完全文,獲得的第一感受是,撰寫這篇報道的作者,可能非常熟悉內部文件的獲取,非常熟悉對“中國威脅論”的一般解讀,但是對通信信息技術以及全球互聯網社群,缺乏最基本的瞭解。

《金融時報》渲染“中國技術威脅”,透著愚昧的卑鄙

為什麼這麼說?

是因為在文章裡有這麼一段描述:跟在其引述的所謂人權團體的法務顧問對相關問題的評論,“歐洲和北美有他們自己本地區的標準設置機構,例如IETF(互聯網工程師任務力量)、IEEE以及3GPP,這些機構被(歐美)國內業者主導;國際電聯,與之相反,主要是由歐洲和北美之外的公司所構成”。

如果對互聯網發展歷史,互聯網社群,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等概念有最基本和最基礎的瞭解,就會知道一個提法,所謂“IStarter”,即字母I開頭的組織。其中最著名的,包括ISOC、IETF、ICANN、ITU等等。

這些機構的成員範圍包括全球各地,是在全球範圍推動網絡空間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通信信息技術標準是一項常態化內容。從實踐看,一般來說ITU的主要優勢,是側重在聯合國框架下,發揮政府間國際組織的作用,在多邊主義的平臺上推進相關工作。

《金融時報》渲染“中國技術威脅”,透著愚昧的卑鄙

從重要性來說,稍微懂得一點什麼叫互聯網治理的人,都不可能說出“IETF是個區域性架構”的話來。至於更加重要的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全稱是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一個美國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協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技術學會,其會員人數超過40萬人,遍佈160多個國家。

能夠有勇氣將IEEE這個機構也定義為歐洲和北美的區域性技術標準實體,《金融時報》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相關的編輯們,其知識不足的程度,令人咂舌。

很坦率地說,這篇文章的作者,完全不具備正確解讀所謂ITU洩露文件的知識,其態度以及解讀的角度,也就可想而知:面部識別技術完全被政治化和妖魔化了,通篇充斥著典型的西方中心的傲慢和偏見,進行了極為簡單粗暴的解讀;其批評的重點,不出意外的集中在了人權,缺乏透明等等陳詞濫調上。

《金融時報》渲染“中國技術威脅”,透著愚昧的卑鄙

人權保護當然是重要的,但問題在於用人權問題作為一種武器,去阻斷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本身就是一種病態和幼稚的行為。​然後,將這種幼稚的心態和“中國威脅論”結合,用來“莫須有”地描述某種似是而非的威脅場景,那就更是一種透露著愚昧的卑鄙與惡劣。

在信息技術革命的背景下,保持這種無知、傲慢與偏見不放,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被信息技術的進步所淘汰,從原先的領先者變成落後者。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見證著中國,以及廣大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和躍遷。

這是歷史前進的大勢,不可阻擋。

作者是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