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育+共善共治+“警保医”联动,多举措共创平安隆阳

云南省保山市公安局隆阳分局多管齐下,分别从触法未成年人集中教育、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多地建立醒酒中心等多方面共同入手,更好地推进平安隆阳建设和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近年来,隆阳公安一直在平安隆阳创建中积极探索,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保山市在云南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取得全省第一的成绩。这份成绩单,就与市公安局隆阳分局围绕平安隆阳创建中推出的多项举措息息相关。

阳光教育+共善共治+“警保医”联动,多举措共创平安隆阳

阳光教育 点亮迷途孩子心灯

“教导使得海枯石烂,真情打动此志不渝。”这是近年来保山十一中期满离校学生家长赠送的锦旗之一,挂满墙壁的锦旗不仅是对该校教学工作的肯定,也是学生和家庭迈向新生的见证。

“如果没有十一中的校长和老师帮助我找到妈妈,可能现在我就是一个流浪汉。”这是保山十一中学生李飞在离校时,对学校校长皇学孝说出的感谢。18岁的李飞从小因为父母离异,长年都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几年前爷爷奶奶相继离世,李飞又无法融入父亲的新家庭,于是李飞过上了离家流浪的生活,白天在村中广场上的石椅睡觉,晚上便出入娱乐场所,就这样浑浑噩噩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因参与打架,李飞被送到了保山十一中。

李飞进入学校后,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生活,积极学习知识,并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在李飞心中已经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在进校7个月后,李飞已经达到可以离校的标准,可李飞却不愿离开学校。当皇学孝询问起原因时,他才说出心中想要找到自己亲生母亲的想法。

面对这一难题,校长皇学孝和学校的老师们都愿意伸出援手,帮助李飞实现他的愿望。可李飞自己早已记不清母亲的模样,这也让皇校长一时不知该如何帮忙寻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联系了公安部门请求帮助,2个月后终于找到了李飞的亲生母亲。母子相认时,不仅双方都哭成了泪人,在场的老师也为之动容。

在隆阳区,像李飞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近年来,隆阳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突出,由于很多触法未成年人未达到刑事处罚年龄,公安机关只能“抓了放,放了抓”,触法未成年人重新违法犯罪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保山市公安局隆阳分局围绕创建平安隆阳的目标,2017年率先在全市创立了首家针对触法未成年人的专门学校——保山市第十一中学。

保山市第十一中学是在借鉴省内外有关经验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创办的专门学校,针对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集中教育矫治。目前,十一中共接收触法未成年人285人,其中,期满离校180人、在校105人。

为督促入校学生纠正其不良行为,保山十一中确立阳光教育的教学理念,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通过开展军训、开设传统文化和礼仪课程、开展法制教育、举办亲子活动、开展心理辅导等相关教学内容,从规范行为习惯开始,让入校的学生能够更多地学习文化知识,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校除了注重教育的同时,针对大部分触法未成年人家庭关爱缺失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教育向家庭延伸”的办学思路。在校定期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一套亲情方案,对学生的父母进行法制教育和家庭关系培训,帮助他们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帮助家长学生修复亲情,让学生重获家庭温暖。

针对期满离校的学生,保山十一中也建立了多项离校制度。建立学籍保留机制,在入学前触法未成年人在原学校保有的学籍不被取消,期满后仍想继续升学的学生,可以返回原学校继续就读,并在学校内设立了中考考点,方便学生考试升学。建立回访机制,在学生离校后学校会定期回访离校学生,了解学生离校后的思想行为和生活状况,并帮助他们联系就业渠道。目前,保山十一中期满离校的学生中,共有51名学生返校读书,100名学生顺利就业,200多个家庭回归正常生活。

教育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造福一方社会。现在,李飞已经离开学校,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如愿以偿地和自己的母亲幸福生活在一起。学校真正成了为迷途青少年指引前途的明灯。

阳光教育+共善共治+“警保医”联动,多举措共创平安隆阳

共治善治 让红花绽放于青华

青华街道红花小区是隆阳区首批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现入住1665户4445人。由于居民成分复杂,邻里关系不融洽,基层党建组织不健全,公共设施不完善,导致小区内部乱停乱放、损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物业之间矛盾纠纷不断。

对此,青华派出所推出“365”工作模式,并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枫桥经验”融入其中,联合社区居民共同建成以“和为贵、安为福、民为本”为特色的红花安置小区。

巧用“3道加法”,推动矛盾纠纷“就地解决”。由于红花小区入住居民较多,成分复杂,避免不了邻里之间的摩擦矛盾。为了更好地营造小区和谐相处氛围,青华派出所推出“3道加法”措施,挨家挨户采集录入“一标三实”,摸清人员底数;结合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建强管事组织;推出“一个大爹+一个大妈”模式,专攻邻里纠纷。通过推出“3道加法”模式,社区的邻里关系有了较大改善,尤其是老年人充分发挥了调节矛盾纠纷的作用。

70岁的艾树英在社区里德高望重,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艾大妈”。于是青华派出所为艾大妈建立“艾树英工作室”,并由其自发组织65支舞蹈队,收集邻里消息动态,随时随地调节“小纠纷”。除了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外,艾大妈和她的舞蹈队还配合青华派出所表演宣传,在舞台表演、广场舞编排中融入扫黑除恶、艾滋病防治、电信诈骗等内容,向社区居民宣传相关知识政策,老年团队的余热得到充分发挥。

筑牢“6道防线”,创新群防群治“天罗地网”。青华派出所通过筑牢智慧警务、“五小工程”、联动执法、综治力量、命案工作、村规民约6道防线,更好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派出所依托“云警务”技术,对社区进行实时监控,并联同职能部门,对占用公共空间现象进行集中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联合治保会、保安、热心群众50余人成立了“青华义警”,协助公安机关全天24小时开展巡逻防范、邻里守望、清理占道等工作,联同多方力量,发动群众参与,共同维护好社区安全。

前移“5道关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为了更好地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青华派出所将五项服务带入社区中,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将户籍审核前移,在红花社区警务室增设户籍窗口,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户籍室。

形成共治善治社会治理新格局。将宣传阵地前移,举办各类知识竞赛活动,并且推出VR智慧安防体验中心,通过3D亲身体验的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安全意识。将联系群众前移,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推广运用“一部手机办事通”“隆阳公安网上服务大厅”,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将解决民生前移,每季度召开一次群众会议,收集掌握社情民意,推动解决存在问题。将共治善治前移,在小区内设立爱心超市,居民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就能获取相应积分,享受超市相应折扣。

青华派出所因地制宜地创新推出各类措施,改善了以往小区环境、邻里关系,切实提升小区居民的幸福感,营造了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形成了警民合作、共治善治的和谐氛围。

阳光教育+共善共治+“警保医”联动,多举措共创平安隆阳

“警医保”联动 破解涉酒警情难题

因醉酒引发的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夜间飙车等治安、刑事案件乃至命案,这是社会治安管理的老大难问题。2019年,隆阳区兰城派出所就处理涉酒警情350起,受理涉酒行政案件52起。

面对涉酒警情,民警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易出现反复纠缠、反复报警、现场难处置等问题。有时将醉酒人员带到派出所,因派出所是执法机关,往往导致醉酒人员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有时甚至会发生严重暴力阻碍执行公务或袭警等情况发生。同时,公安机关缺乏专业的醒酒治疗人员和医疗设施,这样很难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对醉酒人员采取专业救治措施。

为破解涉酒警情难题,2019年5月,隆阳分局以人为本,按照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以公安民警、医护人员和保安人员融合的“警医保”机制,在医院、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醒酒室”。目前,全区已建成5个城区“关爱醒酒中心”、28个乡镇“醒酒室”。

该局按照“政府主导、公安监管、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制定出“警察+保安+医院”管护救治醉酒人员机制。在遇醉酒人员因身份不明或家属、单位人员未及时赶到现场时,处警民警可以先将醉酒人员送至定点合作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醒酒,并由“保安110”指派保安公司保安进行专门值守看护。专业看护保安均经过醉酒人员处置技能培训,配备约束带、执法记录仪等专业装备,通过制定专业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办法,对行为不能自制的醉酒人员进行保护性约束救治。

“让每一位醉酒患者安全离开医院,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责。”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醒酒中心医生说道,“昨晚我们刚接收了一名北京的患者,像这样在异地过量饮酒,如果让他一人在酒店里醒酒是十分危险的。但送到我们这里,经过专业看护后,今早这名患者平安离开了医院。”

醒酒中心成立以来,有效增援、置换了警力,避免了公共警务资源被长时间占用,让派出所值班民警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处理其他警情和事务,并能及时对醉酒人员进行控制和看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醉酒人员,加强了对酒后滋事等违法犯罪的防控打击力度,预防和减少了社会治安问题,规范了涉酒警情处置程序,同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杨 茜 姜昆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