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腦死亡”風波背後,是70年來乾的那些齷齪事

當地時間12月3日至4日,北約70週年峰會在英國倫敦召開。“七十大壽”本該好好慶祝,但此次峰會卻異常低調,會議組織者甚至不願用“峰會”這個字眼。由於分歧眾多,這場峰會在召開前就已顯得不同尋常。法國總統馬克龍更是直言北約“腦死亡”,引發軒然大波。“北約腦死亡”?“北約病了”?“北約完了”?一時間,爭論四起。

那麼,“北約”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是如何成立的?70年來都幹了哪些齷齪事?現在的“北約”患了哪些“病”?

北約“腦死亡”風波背後,是70年來乾的那些齷齪事

成立之初是為了遏制和防禦蘇聯

“二戰”結束不久,並肩作戰埋葬德、意、日法西斯的美國和蘇聯,及其各自所代表的國家集團迅速進入冷戰狀態。1946年3月,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講”。隨後,美國開始奉行以冷戰為特徵的“杜魯門主義”外交政策,並出臺以幫助西歐恢復戰爭創傷為目的的“馬歇爾計劃”,以加強美國和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關係和美國對西歐國家的影響。

1948年6月,美國參議院以絕對優勢通過了時任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提出的議案,允許美國政府在和平時期同美洲以外的國家締結軍事同盟條約。1949年4月4日,美國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等12國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公約規定:締約國任何一方遭到武裝攻擊時,應視為對全體締約國的攻擊;其他締約國應立即協商,以便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1949年8月24日,公約正式生效,北約作為多國軍事聯盟組織宣告成立。

北約擁有統一的軍事指揮體系和部隊,以遏制和防禦蘇聯為目的。美國是北約組織的領頭國家,北約也從此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面對北約的成立,1955年5月,蘇聯、民主德國(即東德)、匈牙利、波蘭、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8國在華沙共同簽署《華沙條約》,結成華沙條約組織,壁壘分明地從政治和軍事上對抗北約。由此,世界正式進入兩大國家集團全面對抗的冷戰階段。

1990年10月3日,象徵“鐵幕”的柏林牆倒塌,東德、西德合併,民主德國(東德)退出華沙條約組織。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締約國在布拉格舉行會議,宣佈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隨後,蘇聯解體。這一事件標誌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獲得冷戰的全面勝利。

對手沒有了,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仍以所謂的“威脅”為名逆勢擴張。1994年1月,第13次北約首腦會議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通過了美國提出的關於同原華約成員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建立“和平夥伴關係”的計劃。這是北約東擴的重要戰略步驟。

迄今為止,北約成員國已經擴大為30個,其中不僅包括原華約成員國,還包括從蘇聯解體分裂出去的加盟共和國,如今,另有兩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正積極加入北約。格魯吉亞已經基本完成加入北約的所有手續,只待北約首腦會議正式批准。

都幹了哪些齷齪事

冷戰結束後,北約通過其新的戰略概念證明了自己繼續存在的理由,進行危機管理和政治對話與合作是北約突出強調的兩大新內涵。通過將危機管理任務納入囊中,北約似乎成功啟動了自己的“第二春”。

上世紀90年代,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816號決議,北約在波黑衝突地區實施了設定空中禁飛區以及海上武器禁運等危機管理行動,但在實施過程中,北約軍隊多次與塞族武裝發生衝突,甚至展開大規模轟炸行動。儘管人們對於北約危機管理的手段和技能評價不一,但其採取的管控措施客觀上促成了《代頓協議》的達成,從而結束了戰後歐洲最血腥的地區衝突之一。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針對科索沃衝突的干預卻受到了強烈質疑,這不僅是因為北約以衝突的一方南聯盟為直接打擊對象,顯然偏離了國際調解的公正立場,而且還繞過聯合國,對主權國家進行轟炸,嚴重破壞了國際法。

9·11事件後,隨著美國打擊塔利班政權行動的展開,北約也很快捲入了阿富汗政局。2003年4月,北約正式接過國際援助部隊的指揮權。需要注意的是,北約的危機管理行動與美國及其盟友的作戰行動是截然分開的。北約危機管理的主要任務是為阿富汗臨時政府提供保護併為其國內重建做出貢獻。然而2006年,北約在諸多因素的驅動下還是捲入了對塔利班的直接作戰行動。令人沮喪的是,北約的阿富汗之旅暴露了許多問題,首當其衝的便是盟國難以達成戰略共識以及各國投入的參差不齊:德軍呆在安全的阿北部地區,眼看著美英盟軍在南部苦戰卻按兵不動,引起美國軍政界的嚴重垢病;加拿大軍隊空運能力不足,因地面機動危險而向盟國求援,卻空手而歸。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北約夥伴團結竟至於此,著實令人心寒。

受美國保護,還是被美國利用

“馬歇爾計劃”也被稱為“歐洲復興計劃”,是由美國主動提出、意在幫助歐洲特別是西歐快速完成戰爭廢墟上的國家重建,以抵禦蘇聯咄咄逼人的攻勢。北約的成立被視作“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發展,也就是說,成立北約是為了便於美國擔負保護歐洲盟國的責任。

北約成立70年來,美國一直在北約的集體防禦機制中擔當“領頭羊”的角色。美國的軍費開支不僅佔整個北約集團防務支出的大頭,而且美國基本主導了北約主要國家的軍事裝備研發,以保證自己領先北約盟國5—10年為原則,為北約盟國提供美軍研製的最新武器裝備系統,北約盟國從中獲益良多。

70年來,美國與北約盟國之間也有分歧,但這樣的分歧總的來說保持在可控的範圍內,不至於影響同盟的凝聚力。但是,所有這一切在特朗普上任以來被顯著改變。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上任之初,就向包括北約盟國在內的幾乎所有美國的貿易伙伴揮舞制裁大棒。這種無區別的貿易制裁,不僅震驚了非盟友貿易伙伴,更震驚了北約盟國。隨後,特朗普與北約盟國之間在防務開支上又“口水”不斷。特朗普要求所有北約成員國的防務開支至少佔本國GDP的2%,而現實情況是在北約成員國中,達到這一標準的只有美國、英國、波蘭、希臘、愛沙尼亞5國,主要歐洲大國德國、法國均不達標。

種種跡象表明,作為一種集體安全機制的北約,其存在理由和運行邏輯,正面臨“受美國保護”還是“被美國利用”的歷史抉擇。前不久美俄之間就《中導條約》的博弈,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自身軍事戰略的需要,但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結果,必然招致俄羅斯部署針對歐洲的短、中程導彈。對此,美國心知肚明,但仍執意退出《中導條約》。美國這種以鄰為壑的做法,讓北約歐洲盟國有苦難言。

北約“腦死亡”風波背後,是70年來乾的那些齷齪事

70歲的北約,都有哪些“病情”

美聯社稱,土敘衝突、軍費開支、土耳其購買俄製S-400系統等都是直接影響北約“健康狀況指標”的因素。

軍費開支威脅北約團結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事實上,對北約怨氣最大、抱怨最多的當屬特朗普。

他2016年競選總統時就直言不諱,說北約“陳腐過時”,還說這個組織要是解散,他絲毫不會難過。在他眼中,美國在這個組織中承擔了太多的防衛費,“這不公平,不可接受”。

或是為了安撫特朗普,或是為了減小特朗普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峰會召開前幾天宣佈了不包括美國的北約國家新國防開支預算,表示有8個國家或地區軍費開支達到GDP的2%。  

但特朗普還是在12月3日向北約潑了瓢冷水,在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會面時,他對記者暗示,美國可能會不履行保護受到攻擊的盟友的規定。

S-400導彈、土敘衝突引分歧

馬克龍對北約“腦死亡”的譴責,部分原因由土耳其攻打敘利亞而起。但土耳其在北約引發的分歧卻不止於此。  

今年7月,土耳其執意購買俄羅斯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令美國和北約其他成員國大為不滿。但土耳其認定其他國家無權干涉此事,不僅買了系統還進行了測試。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皮爾斯·拉德洛稱,“埃爾多安讓北約和整個西方越來越感到頭疼”,“隨著局勢的發展,這與西方盟友宣稱的目標甚至價值觀越來越矛盾。這引發與這兩方關係緊張。”

英國脫歐或帶來不確定性

北約首腦在倫敦北郊的會議,恰好在英國提前大選前一週,而這次大選結果極難預測。與此同時,英國脫歐協議至今仍在半空“飄浮”。  

BBC稱,如果英國最終無協議脫歐,或者脫歐的條款比預期更嚴苛,那麼由此而生的敵意、怨恨可能會被帶進北約。  

另外,北約有22個歐盟成員,英國脫歐,其他歐盟成員會有什麼想法和行動?(來源:中新網 李弘宇/文、《世界知識》孔剛/文、《新華月報》吳敏文/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