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視野破解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之道


從全球視野破解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之道

本文作者:e-works 黃培、王陽、王聰、張荷芳、胡中揚。

近來,在“貿易戰”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國產工業軟件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一些反思我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滯後的文章引起熱議,各方面也在呼籲加大投入,支持國產工業軟件產業的發展。

在縱覽全球工業軟件市場格局的基礎上,客觀地分析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短板問題,為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提出中肯的建議。

01 工業應用軟件包含的範疇

工業所包括的行業很廣泛,包括製造業、採掘業和能源等行業。而製造業又分為離散製造行業(典型行業是機械、汽車、電子、電氣、家電、造船等)、流程製造行業(典型行業包括鋼鐵、化工、石化、水泥等工業原材料製造)和混合製造行業(結合了離散和流程兩種行業特點,生產是流程製造,包裝是離散製造,主要包括製藥、食品飲料、菸酒、日用消費品等)。

工業應用軟件主要包括三大類:

① 支持工業企業進行產品研發創新的工具類和管理類軟件,即產品創新數字化軟件領域。具體包括CAD(計算機輔助設計,主要包括MCAD和ECAD,及計算機輔助機械和電氣設計)、CAE(工程仿真)、CAM(計算機輔助製造,主要指數控編程軟件)、CAPP(計算機輔助工藝規劃)、EDA(電子設計自動化)、Digital manufacturing(數字化製造)、PDM/PLM(產品數據管理/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涵蓋了產品研發與製造、產品使用和報廢回收再利用三個階段),以及相關的專用軟件,例如公差分析、軟件代碼管理(CASE/ALM)、MRO(大修維護管理)、三維瀏覽器、實驗數據管理、設計成本管理、設計質量管理、三維模型檢查、可製造性分析等。AEC行業(建築與施工行業)也廣泛應用CAD、CAE軟件。CAD軟件還包括工廠設計、船舶設計等專用軟件,以及焊接CAD、模具設計等專用軟件。數字化製造主要包括工廠的設備佈局仿真、物流仿真、人因工程仿真等功能。CAE軟件包含的門類很多,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劃分,主要包括運動仿真、結構仿真、動力學仿真、流體力學仿真、熱力學仿真、電磁場仿真、工藝仿真(涵蓋鑄造、注塑、焊接、增材製造、複合材料等多種製造工藝)、振動仿真、碰撞仿真、疲勞仿真、聲學仿真、爆炸仿真等,以及設計優化、拓撲優化、多物理場仿真等軟件,以及仿真數據管理軟件。近年來,數字孿生技術(Digital Twin)和創成設計(Generative Design)成為熱點。


② 支持企業進行業務運營的各類管理軟件,即管理軟件領域。具體包括ERP(企業資源計劃)、MES(製造執行系統)、CRM(客戶關係管理)、SCM(供應鏈管理)、SRM(供應商關係管理)、EAM(企業資產管理)、HCM(人力資產管理)、BI(業務智能分析)、APS(先進生產排程)、QMS(質量管理系統)、PM(項目管理)、EMS(能源管理)、MDM(主數據管理)、LIMS(實驗室管理)、BPM(業務流程管理)、協同辦公與企業門戶等。ERP是從MRP(物料需求計劃)、MRPII(製造資源計劃)發展起來的。CRM、HCM、BI、PM、協同辦公和企業門戶應用於各行各業,但工業企業對這些系統有特定的功能需求。例如,人力資產管理具體包括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管理和勞動力管理,工業企業對勞動力管理有特定需求。

③ 支持對設備和自動化產線進行管控、數據採集和安全運行的工控軟件領域。主要包括APC(先進過程控制)、DCS(集散控制系統)、PLC(可編程邏輯控制)、SCADA(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組態軟件、DNC/MDC(分佈式數控與機器數據採集),以及工業網絡安全軟件等。其中,DCS、PLC和SCADA的控制軟件與硬件設備緊密集成,是工業物聯網應用的基礎。

工業應用軟件的特質是包含複雜的算法和邏輯、融合工程實踐的Know-how、需要與硬件系統和設備集成、具有鮮明的行業特點、要能夠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需提供二次開發平臺、須實現端到端的集成應用才能發揮預期價值等。因此,很多工業軟件企業將軟件進行配置,形成行業解決方案,以便縮短實施與交付週期。

從全球視野破解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之道

▲ 工業應用軟件包含的範疇

特此強調:本文聚焦的是工業企業應用的業務支撐軟件。一些專用的軟件,例如通信設備企業開發的用於通信網絡管理和電信運營商的業務支持系統,一般不單獨進行銷售,本文不進行分析與討論;而用於汽車、家電、電子與通信等產品內部運行的嵌入式軟件(例如汽車電子系統的控制軟件)也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

02 全球工業應用軟件市場縱覽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全球工業軟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市場格局。但是,伴隨著計算速度的迅速提升、計算成本的快速下降、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工業物聯網的廣泛應用,以及新材料(例如複合材料)、新工藝(例如增材製造)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工業軟件領域也不斷有技術突破,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工業軟件領域的併購與整合非常活躍。工業軟件的應用模式走向雲端和邊緣端;軟件的付費方式轉向訂閱模式;工業軟件的架構走向組件化、微服務化;軟件的開發平臺走向開放與開源。詳細內容參見去年撰寫的《工業軟件的七大演進趨勢》一文。

從全球視野破解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之道

▲ 全球工業應用軟件主流廠商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普及,在工業領域產生了諸多應用,誕生了一批工業物聯網平臺,例如GE Digital的Predix、西門子的Mindsphere、PTC的Thingworx、Software AG的Cumulocity、Uptake、ADAMOS等。工業物聯網平臺提供了專業PAAS功能,可以集成各種SAAS應用,一些平臺自身也提供部分SAAS應用功能。工業物聯網(或工業互聯網)平臺是支撐工業軟件運行的新型平臺。


在產品創新數字化軟件領域,主流廠商包括達索系統(Dassault Systemes)、西門子數字工業軟件、歐特克(Autodesk)、PTC、新思(Synopsys)、CADENCE、Aveva、ANSYS、Altair、海克斯康(Hexagon)、ESI、ZUKEN、Altium、ARAS、Numeca等,SAP、ORACLE、INFOR等管理軟件主流廠商也有PLM相關軟件,EPLAN是電氣設計領域的領導廠商,CADENAS則是三維零件庫領域的領導廠商,Bentley Solutions是AEC行業主流廠商,Materialise專注於增材製造的設計、優化等軟件與增材製造服務,MathWorks公司的MATLAB軟件則是全球主流的工程計算軟件。全球主流增材製造設備廠商3DSYSTEM旗下有面向模具行業的CAD/CAM知名軟件CIMATRON,逆向工程軟件Geomagic等。在三維模型的可視化領域,Unity3D公司提供了開發引擎,應用廣泛。Tebis、HyperMILL(Openmind公司)、Esprit(DP Technology公司)和Mastercam(CNC Software公司)是目前為數不多的獨立的CAM軟件主流廠商,CGTECH是領先的數控仿真軟件。

在管理軟件領域,主流廠商包括SAP、ORACLE、INFOR、SAGE、EPICOR、微軟Dynamics、IBM等,還有一批專注於細分製造行業的專業ERP廠商,例如IFS、QAD、EXACT、abas、MonitorERP、Aptean等;在MES領域,西門子數字工業軟件、羅克韋爾自動化(Rockwell Automation)、GE、Honeywell、ABB等主流工業自動化廠商實力強勁,還有MPDV、FORCAM、PSI、Aspentech和AEGIS等專業廠商;Kronos是勞動力管理領域的領先廠商;Salesforce則是全球公認的CRM領導廠商,微軟CRM軟件市場佔有率也很高;JDA在供應鏈管理市場處於領先地位;在企業資產管理領域,IBM、INFOR、IFS實力強勁;Software AG在業務流程管理和工業物聯網平臺領域佔據領先地位;SAS則是數據分析領域的領先廠商。此外,還有文檔管理領域的OpenText(併購了汽車行業供應鏈平臺Covisint),數據分析領域的主流廠商Informatica、Teredata,BPM(業務流程管理)領域的K2和Ultimus等。


在工控軟件領域,西門子、三菱電機、施耐德電氣、羅克韋爾自動化、GE、霍尼韋爾、橫河、艾默生電氣、ABB(包括貝加萊)、歐姆龍等老牌勁旅仍處於領先地位,而倍福自動化、菲尼克斯電氣、研華工控等公司也發展迅速,德國3S公司的Codesys軟件在PLC編程軟件領域佔有重要地位,利樂則是食品包裝行業的巨無霸,從設備到耗材到軟件,無所不包;OSIsoft公司開發的PI數據庫是全球實時數據庫的主流品牌。

在全球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製造的大背景下,主流廠商之間的基於IT與OT融合的戰略合作成為主流趨勢,例如達索系統與ABB結盟,PTC與羅克韋爾自動化結盟,施耐德電氣與聯想戰略合作等。

各個細分領域的主流廠商不斷併購專業的軟件公司,併購和自主發展(Organic Growth)成為全球工業軟件的“雙輪戰略”。西門子在最近十多年投資超過百億美元併購眾多優秀的工業軟件公司,如UGS、Mentor、LMS、CD-Adapco、Mendix等,構建自己的工業軟件航母;計量設備和質量管理領域的領導廠商海克斯康也併購了包括MSC.Software(CAE軟件老牌勁旅)、Integraph(工廠設計巨頭)、Vero(系列CAM軟件)、Spring Technology(數字化製造)、Q-DAS(質量管理)、Bricsys(CAD)等一系列知名的工業軟件公司;SAP公司先後併購了Business Objects、SYBASE、SucessFactors、Ariba、Hybris、Concur等眾多公司,成就了在工業軟件市場的霸業;全球軟件巨頭Oracle公司則先後併購了Agile、BEA、Netsuite、PeopleSoft(該公司併購了知名ERP軟件JD Edwards)、Primavera、Siebel、Hyperion、Taleo、Datalogix等知名的應用軟件和中間件公司;達索系統也併購了包括MES(Apriso)、SCM(Qundiq)、ERP(IQMS)、CAE(Abaqus、Isight)等領域的諸多公司,還併購了時尚行業的管理軟件公司Centric,2019年6月,達索系統宣佈投資58億美元併購新藥研發管理軟件Medidata;CAE軟件龍頭企業ANSYS於2019年9月宣佈以7.75億美元併購全球著名的CAE軟件公司LSTC,將著名的非線性仿真分析軟件LS-DYNA收歸旗下,進一步擴大自己在CAE市場的龍頭地位;Autodesk近年來併購了Moldflow(注塑仿真主流品牌)、Delcam(模具行業主流CAD/CAM軟件)、NavidWorks(工廠設計)、Alias(概念設計)等主流軟件;PTC公司則在工業物聯網和AR領域有一系列重要併購,包括ThingWorx、Vuforia、Kepware、Coldlight等,形成了完整的工業物聯網和Digital Twin解決方案;仿真軟件領先企業Altair公司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公司DataWatch、無網格仿真軟件SimSolid等公司,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施耐德電氣也併購了Invensys(英維思),控股了Aveva公司,並將施耐德電氣的軟件部合併到Aveva,把Aveva打造成為十億美元級的工業軟件巨頭;INFOR公司則併購了眾多老牌ERP軟件,例如四班、BAAN、SSA、Lawson、Mapics和Symix等。

在全球工業軟件的生態系統中,諮詢與實施服務商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IBM、埃森哲、德勤、凱捷、ATOS(源訊)等公司,以及印度INFOSYS、HCL、TATA等公司具有強大的實力。這些公司與工業軟件產品提供商有長期的戰略合作。

縱觀全球工業軟件市場,美國公司整體實力最強,廠商眾多(IBM、Oracle、微軟Dynamics、GE Digital、羅克韋爾自動化、Autodesk、PTC、ANSYS、MathWorks、Altair、SAS、Salesforce、INFOR、QAD、Epicor、Kronos、K2、AEGIS等);其次是德國(SAP、西門子、Software AG、EPLAN、MPDV、FORCAM、PSI、CADENAS、AUCOTEC、Seeburger、abas、3S、菲尼克斯電氣、Tebis、Magma、Openmind等);第三是法國(達索系統、施耐德電氣、ESI、TOPSOLID、IGE+XAO、Trace Software、Lectra等);英國(SAGE、Aveva、ROMAX等),瑞典(海克斯康、MonitorERP、Qlik、COMSOL等)、荷蘭(EXACT等)、瑞士(ABB、Autoform)、意大利(Selerant等)也具有較強實力。日本公司也有一些知名的工業軟件(三菱電機、橫河、歐姆龍、Zuken、Asprova、富士通旗下的ICAD、NEC、日立信息等);韓國公司在ERP、MES領域也具有很強實力(三星SDS、ZIONEX、Thirautech等);印度公司除了在軟件外包領域實力強大之外,工業軟件領域也不容忽視;比利時在仿真技術和軟件研究方面實力卓著(Numeca、Materialise等)。

03 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的“真實家底”

在中國工業應用軟件市場上,有眾多不同類型的廠商,包括國內涉及工業應用的泛行業大型軟件公司、以研發自主版權工業軟件為主的工業軟件公司、以提供國外軟件實施服務為主業的服務型工業軟件公司、以分銷和代理國外軟件為主業的工業軟件公司,以及國外獨資的軟件公司。本文提到的外資公司在中國都有分子公司。以下重點分析除國外獨資企業之外的中國本土工業軟件企業的發展態勢。

在產品創新數字化領域,有一批實力較強的中國本土軟件企業,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發源於高校,第二類是隸屬於大型央企,第三類是純民營企業。大部分公司的成立時間都有十多年,有些超過二十年。

其中,中望軟件的二維CAD和三維CAD/CAM軟件已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影響力,客戶遍及製造業和AEC行業,海外市場的營業額約佔一半,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了近300個合作伙伴,近期也進入了電磁仿真軟件領域,已經拿到兩輪融資;CAXA軟件在二維CAD、三維CAD領域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也有自主的PDM/PLM軟件;思普軟件長期專注於PDM/PLM軟件領域,實現了可持續健康增長,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開目軟件是中國第一家推出商品化CAPP軟件的公司,在CAPP和工藝管理方面實力很強,形成了三維結構化工藝和可製造性分析軟件,PDM/PLM系統也有諸多用戶;天喻軟件(及蘇州同元軟控)在PDM和加密軟件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國內首創了系統仿真軟件,還推出了三維瀏覽器;華天軟件在三維CAD領域也具有較強實力,華天的三維瀏覽器SVIEW受到業界廣泛關注,PDM/CAPP系統也有很多用戶,目前正在研發完全基於雲的三維CAD系統;天河智能不僅在CAD、CAPP領域實力強勁,而且也進入了智能物流和MES領域;中車信息(原清軟英泰)提供一體化的PDM/PLM解決方案,轉型後的中車信息致力於推動中車集團智能製造轉型;神舟航天軟件主要立足於航天和軍工行業,在PDM領域有很強實力;浩辰軟件在AEC行業和製造業擁有眾多二維CAD用戶,也進入了國際市場,浩辰CAD看圖王有海量的下載;艾克斯特也有CAD/CAPP/PDM等完整的解決方案;深圳傑為最近發佈了新一代基於雲的PLM平臺。用友、金蝶、鼎捷等管理軟件龍頭企業也有PDM產品,其它國產PDM品牌包括三品、華喜科技、浙大聯科等;杭州新迪提供了三維零件庫的雲平臺;華大九天在EDA領域擁有很強實力;上海望友專注於電子行業工藝設計與仿真軟件,贏得了Intel等國際巨頭的青睞;利馳成為國產電氣CAD的領先企業;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旗下的上海東欣軟件公司歷經20多年自主研發的SPD船舶設計軟件在業內有廣泛的影響力;在AEC領域,有PKPM、廣聯達、天正等知名軟件公司。

在仿真軟件領域,安世亞太實力雄厚,是ANSYS在中國最大的合作伙伴,同時,自主研發了精益研發平臺,開發了聲學仿真、大尺度仿真、綜合設計仿真、需求分析、MBSE(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等軟件,提供工程諮詢,構建了仿真雲平臺,近期還進入了增材製造領域;瑞風協同近年來穩步發展,擁有試驗數據管理、工程知識平臺、協同仿真平臺;索為系統公司致力於實現工業技術軟件化和知識自動化,開發了工程中間件平臺,構建了大量工業APP,能夠快速構建針對特定產品的設計系統;安懷信近年來異軍突起,倡導正向研發,提供自主研發的支撐軟件和諮詢服務,還擁有仿真結果驗證和確認(V&V),以及DFM(可製造性分析)軟件;上海索辰信息自主研發了仿真平臺,提供一系列專用的仿真軟件產品;海基科技從流體仿真起家,研發了企業工程數據中心、試驗數據管理平臺,提供面向多個物理場的仿真軟件和工藝仿真軟件;我國臺灣的科盛科技(Moldex3D)已成為注塑仿真領域的全球主流廠商,在全球擁有5000多家客戶,其中很多是國際巨頭;天舟上元致力於高端裝備產品數字化研發,最新推出了多學科設計/仿真協同系統;杭州易泰達是國內為數不多從事電機設計和仿真的公司;上海致卓(T-solution)則專注於電磁仿真和工程領域;中仿科技將虛擬現實技術融入飛行模擬中,同時提供研發工具和系統仿真平臺;美的集團通過併購KUKA公司,獲得了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廠仿真軟件Visual Components。


我國還有一批自主研發仿真軟件的科研院所。目前比較活躍的包括中航工業飛機強度研究所(623所),歷經四十多年,不斷完善航空結構強度分析與優化系統(HAJIF),成為國內航空界功能最為全面的大型CAE軟件系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性能數值模擬軟件中心研發了一系列高性能計算和工程仿真的中間件,以及專用的高性能仿真軟件;中船重工702所組建了奧藍託無錫軟件公司(ORIENT),該公司有工程仿真、數字化試驗和科研業務管理三大系列軟件,在工程仿真領域研發了CAE前後處理、工業APP集成和高性能計算軟件,還開發了水動力學仿真軟件。

近年來,我國成長起來一批致力於自主研發CAE的軟件公司。其中,大連英特自主研發了INTESIM仿真平臺,並針對客戶需求研發了一系列專用軟件,在大型軍工企業和華為、格力等知名企業得到應用。此外,還有大連集創、前沿動力、希格瑪仿真、藍威技術、雲道智造等公司。大型的仿真軟件及服務公司還包括艾迪捷、中智浩雲和上海仿坤等。在虛擬現實技術(VR)應用領域,有神州普惠、愛迪斯通、賽四達、創景可視等專業廠商。

在產品創新數字化領域,還有一批優秀的服務廠商。他們一方面與國外工業軟件合作,推廣和實施知名的CAX和PLM軟件,同時也開發了自主的軟件和解決方案。例如,南京國睿信維形成了智能研發、智能生產、智能保障、智能管理和知識工程五大領域的自主軟件;上海江達組建了甘棠軟件,開發了BOM管理軟件,能夠滿足企業進行復雜產品配置的需求,還開發了成本管理軟件;湃睿科技除銷售和實施國外主流PLM軟件以外,自主研發了3DCAPP等軟件,受到客戶歡迎;通力凱頓(UFC)除與西門子、ANSYS等國外公司合作之外,自主研發了Ablaze研發平臺,已有一批客戶應用;能科公司(股票代碼:603859)也致力於研發數字孿生技術和高端製造裝配系統,全資併購了西門子公司的合作伙伴聯宏科技;南京維拓等公司也有很強實力,還有典道互聯、迅利(主要專注汽車行業)、安託、華宏信達、畢普科技、易立德等專業的PLM服務公司;適途科技擁有四大業務板塊:數字化設計服務、PLM諮詢和服務、KE知識工程和COLYST自主軟件;智參科技專注於虛擬調試;美嘉林則專注於服務生命週期管理(SLM)。

在管理軟件領域,以用友、浪潮等為代表的ERP廠商是國內市場的主力軍,近幾年在加速雲戰略轉型並取得了突破成果;

鼎捷軟件的主導產品仍然是面向製造業的ERP軟件,也擁有PLM、MES等全系列軟件,形成了完整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北自所軟件中心、金思維、天心天思、廣州天劍等老牌ERP廠商仍堅守在管理信息化領域,金思維也提供智慧電廠解決方案;並捷是國內最早從事ERP開發和實施的軟件企業之一,在軍工和機床行業擁有不少客戶;啟明信息除了提供ERP產品,還致力於為汽車行業提供高級排程軟件;知名ERP軟件廠商和佳則牽手賽伯樂成功轉型為大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

目前,中國MES市場集中度非常低,國內廠商處於群雄並起、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雲集了包含寶信、艾普工華、元工國際、蘭光創新、佰思傑、賽意信息、鑫海智橋、廣州速威、摩爾元數、易往、黑湖科技、明基逐鹿、盤古、銳制、華龍訊達、華磊訊拓、簡睿捷、虎蜥、正業玖坤、金航數碼、上揚軟件、精誠等百餘家MES軟件廠商。MES廠商行業屬性明顯,如中軟長期致力於菸草行業,寶信軟件則深耕於冶金行業,艾普工華專注於汽車與裝備製造,盤古信息重點服務電子行業,蘭光創新專注於裝備製造業,上揚軟件專注於半導體行業等。摩爾元數構建了開放的MES軟件平臺。

在供應鏈管理(SCM)軟件領域,唯智信息提供集私有云和公有云靈活部署的全面供應鏈解決方案;科箭軟件是專業的物流供應鏈雲服務(SaaS)提供商,併成為用友的生態合作伙伴;富勒致力於提供精益的物流管理軟件;飛力達則致力於為製造企業提供一體化供應鏈解決方案。

在商業智能(BI)領域,帆軟產品覆蓋企業各種數據分析應用場景,提供一站式商業智能解決方案;亦策是製造業領域專業且資深的BI解決方案供應商,為生物醫藥、零售、運輸與物流等行業提供數據分析整體解決方案;永洪科技是一家實時大數據BI商業智能軟件廠商;元年科技是以管理會計為核心發展起來的商業智能軟件提供商;睿思科技則致力於幫助企業快速建立商業智能平臺。

客戶關係管理(CRM)是另一個廠商專注的熱門領域,銷售易是當前國內CRM領域的標杆企業;受Salesforce在SaaS CRM領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影響,紛享銷客、紅圈營銷、神州雲動等公司也獲得了投資,該領域還有玄訊、XTools、外勤365、前海圓舟、愛客CRM、八百客、六度人和等一系列廠商。OA、協同辦公與BPM(業務流程管理)軟件領域主流廠商包括泛微網絡、致遠互聯、易正等。此外,還有勞勤等勞動力管理主流軟件。


我國DCS市場以和利時和中控科技為代表。其中,和利時源自電子工業部第六研究所,除流程行業外還在核電、軌道交通等領域廣泛使用;中控科技的DCS系統則偏化工與石化行業。其它國產DCS系統廠商還包括南京科遠、正泰中自、杭州優穩以及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等。在PLC市場方面,國產廠商較多,其中和利時、信捷、南大傲拓、安控、奧越信以及臺灣的臺達、永宏和豐煒較為活躍。

在組態軟件方面,國內市場主要從九十年代初開始自主研發,經過長期發展,佔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其中,北京亞控的組態王(KingView)獨佔鰲頭。其它主流組態軟件還包括三維力控、崑崙通態的MCGS、縱橫科技的Hmibuilder、寶信軟件的iCentroView、紫金橋的Realinfo、世紀長秋的世紀星和九思易的易控組態軟件系列等。

近年來,在工業互聯網熱潮下,工控安全引起企業廣泛關注,國內許多安全廠商也推出了相關配套的工業安全軟件產品。如綠盟科技、奇安信、亞信安全、六方雲、威努特、頂象、等推出專門針對工業安全的軟件套件,滿足企業的生產安全以及相關行業合規性要求。


在國家高度重視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的政策激勵下,不少大型工業企業也組建了工業軟件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例如樹根互聯、徐工信息、海爾數字科技、美雲智數、虹信軟件、格創東智、航天雲網、東浦軟件、深圳聯友、吉利易雲、聯想大數據等。另外,東方國信、寄雲科技、華龍訊達等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發展也很迅速。此外,還有一些專注於細分行業的專業軟件公司,例如聚焦模具行業的益模軟件。

從全球視野破解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之道

▲ 中國工業應用軟件市場主流廠商

我國工業應用軟件領域相關的上市公司(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科創板)包括:用友網絡(財務軟件、ERP)、金蝶(財務軟件、ERP)、浪潮軟件(財務、ERP)、鼎捷軟件(製造業ERP、PLM、MES等)、寶信軟件(ERP、MES、工控軟件)、漢得信息(管理軟件實施服務,以及SRM、協同製造、HCM軟件)、賽意信息(管理軟件實施服務,自主MES軟件)、中軟國際(菸草行業MES)、東軟(HCM、企業知識管理、集團財務)、泛微網絡(OA)、啟明信息(汽車行業管理軟件)、遠光軟件(電力行業軟件)、廣聯達(工程建設行業)、暢捷通(小微企業管理軟件)、致遠互聯(OA)和能科(智能製造相關軟件)等。

一部分規模比較大的上市公司工業軟件並非主業,也有一些公司的軟件行業應用範圍較廣。近兩年來,這些公司的經營業績都處於兩位數以上的穩步增長,向雲服務轉型的趨勢十分明顯。不過,在面向製造業的產品創新數字化軟件領域,目前還沒有上市公司。

04 中國工業軟件市場發展格局

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工業軟件市場呈現出以下特點:

廠商眾多,但呈現金字塔形態。頂部有少數大型軟件企業,但多數屬於中小型軟件企業(員工小於100人),有很多聚焦不同細分行業,定位在特定區域的工業軟件公司。

② 工業軟件市場實現了開放與合作。國際知名的工業軟件企業絕大多數都在中國建立了分支機構,發展了大量渠道合作伙伴,既服務國外工業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機構與工廠,也在國企和民營企業得到廣泛應用。一批國際知名的工業軟件企業為我國工業企業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實現跨越式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不少外企在中國的很多渠道合作伙伴並不僅僅滿足於做國外軟件的經銷,也針對我國工業企業的實際需求開發了很多深層次的應用軟件,而提出這些應用軟件需求的,往往是各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例如,有多家公司長期為華為提供PLM軟件開發外包服務,這些服務商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行業Know-how。

一批老牌的國產工業軟件企業執著於智能製造領域。例如,誕生九十年代的CAXA、開目、華天軟件、天河軟件、天喻軟件、思普軟件和艾克斯特等,在二十多年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從CAD軟件轉型到提供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擁有海量的客戶群。在管理軟件領域,同樣有一批老牌軟件公司非常專注,比如金思維、天劍、北自所軟件中心等。

工業軟件市場也出現了新生代。例如近期強勢崛起的盤古信息、黑湖科技 、摩爾元數、銷售易、徐工信息等,他們在資本力量的加持下,增長迅速。帆軟科技並未進行融資,但通過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工業軟件市場走向開放與開源。中望軟件與浩辰軟件的崛起,除了他們自身的技術和市場能力之外,早期階段加入ITC聯盟,應用Intellicad開源平臺,實現與AutoCAD的高度兼容也是重要原因。工業軟件企業也開始廣泛應用開源數據庫、開源人工智能引擎。

工業軟件各個細分市場的佔有率差異很大。e-works與全球著名PLM研究機構CIMData從2009年至今已連續十年發佈中國PLM研究報告,該報告的研究範疇是產品創新數字化領域,包括CAX、EDA、PDM/PLM等領域的軟件、服務和維護收入,行業包括離散和流程航工業、AEC(建築與施工)等行業。根據該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PLM市場達到23.5億美元,較2017年增長了16.2%;2018年全球PLM市場達到480億美元,增長9.9%。中國PLM市場佔全球份額由2017年的4.6%增長至2018年的4.9%,其中主流PLM市場(離散製造業)規模為14.9億美元,2018年增長率為15.9%。

從全球視野破解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之道

▲ 2018年中國PLM市場分佈(單位:百萬美元)

通過統計分析國內外廠商的軟件產品銷售、服務與維護收入,總體上國際廠商市場佔有率約佔70%(渠道商產生的國外軟件產品銷售收入歸屬到國外廠商)。其中,EDA領域國內廠商佔有率不到10%。在管理軟件市場,整體上國內外廠商平分秋色,但明顯是大中型企業市場國外廠商佔有率更高,中小企業市場國內廠商佔有率更高。

其中,在MES、供應鏈管理軟件等領域,國內軟件公司佔據60%以上的市場份額。根據媒體發佈的MES市場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MES市場繼續保持較穩定增長,市場規模增長至33.9億元,增速為22.0%。相較於2017年31.1%的高增長,2018年中國MES市場增速明顯放緩。其中,離散行業受到部分製造行業增長下滑或放緩的影響,增速降至18.4%,總規模擴大到21.9億元。相比而言,流程行業增速平穩。在DCS市場,以中控、和利時為代表的國產廠商已經在中國市場佔據了領先地位。

從全球視野破解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之道

▲ 中國MES市場走勢圖

05 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中國工業企業眾多,尤其是製造業,門類齊全,本應可以孕育出強大的工業軟件產業。但實際上,雖然中國工業軟件企業數量很多,但平均規模不大,大部分公司員工數量不到100人。相比發達國家的工業軟件企業,中國的工業軟件企業生存壓力很大,十分艱辛。

首先,從我國工業軟件生存的“土壤”來看,工業企業對工業軟件的認識還存在諸多誤區:

① 我國工業企業的利潤率相比西方發達國家要低很多,創新型企業偏少,企業對信息化的投資力度也明顯低於發達國家。信息化投入(軟件、硬件加服務)至少應該佔企業營業額的1%,信息化專職人員至少應該佔企業正式員工的1%。但時至今日,絕大多數製造企業仍然沒有達到這兩個1%。工業企業投入不足,極大地制約了中國工業應用軟件市場的發展。

② 從九十年代至今,不少工業企業養成了信息化建設靠申請政府項目的習慣,很多軍工企業也習慣於依賴各類項目,造成信息化建設缺乏持續投入。申請到政府項目就投入,沒有政府項目支持就不投入,很多工業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投資和受益的主體。

③ 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部分企業還沒有樹立版權意識,認為用AutoCAD軟件繪圖不要錢,於是就用PC機加“免費軟件”開始“甩圖板”。那時候,《AutoCAD軟件教程》圖書就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品種繁多。時至今日,在一輪一輪“正版化”的浪潮中,大中型企業和科研院所基本實現了正版化,但仍然有很多中小企業在或多或少地使用非正版的研發與製造工具類軟件。與此相對的,就是國外軟件公司組建了專門的法務部門,把打擊盜版作為一種重要的軟件營銷模式。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韓國和臺灣九十年代就開始大力推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鑑。工業軟件盜版問題對國內外工業軟件公司都帶來很大影響,但實際上真正受傷害最大的是國產工業軟件企業。因為盜版問題的拖累,使得這些企業錯失了實現快速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大好時機!


④ 對於PDM、ERP、MES等管理類的軟件,由於需要根據企業的個性化需求來進行實施和設置,所以正版化率比較高,但也存在著超額使用所購買的軟件使用許可證的情況。另外,就是很多企業願意購買軟件,但不願意購買維護服務,造成軟件“年久失修”,或者做了很多外掛開發,最後難以升級。

⑤ 工業企業缺乏專業人才,對於CAE等複雜的研發工具類軟件,應用效果不深;對於ERP、PLM、MES等管理類軟件,由於涉及很多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實施應用效果沒有達到預期,企業內部仍然存在諸多信息孤島。很多企業在推進工業軟件的應用時,缺乏整體規劃,需求並不清晰,造成實施拖期,投入產出效果不理想。這些狀況制約了企業對工業軟件的投入。

⑥ 一些工業企業在軟件實施過程中拖欠項目資金,造成工業軟件企業應收賬款居高不下,制約了我國工業軟件企業的持續發展。甚至有一些工業企業以要上項目為名向軟件公司免費索取方案,實際上根本沒有項目,或者自己組織開發。


第二,從工業軟件市場來看,中國工業軟件企業在競爭力方面還存在明顯的“後發劣勢”:

① 企業使用工業軟件會產生海量的數據和文檔,技術人員也會形成對軟件的使用習慣。而軟件廠商往往有多個相互集成的軟件產品,可以實現交叉營銷。例如,企業如果使用了某個公司的三維設計軟件,那麼應用該公司的PLM系統往往集成度更高;另外,工程設計軟件之間的數據轉換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特徵信息會遺失。這種壁壘使得工業企業更換工業軟件,尤其是研發平臺軟件的難度很大。事實上,國外主流軟件已經在大部分大中型企業應用,例如SAP在九十年代就推進了“燈塔工程”,將我國各大行業排名前列的企業發展為核心用戶。因此,國產軟件進入大中型企業核心應用領域的難度很大。

② 國外主流工業軟件企業歷經幾十年發展,形成了完整的軟件平臺和細分行業解決方案,更加註重品牌建設、市場分析與市場推廣,也有很多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在我國工業企業當中,實際上也存在著“名牌效應”,大中型企業在進行高端、複雜的應用軟件選型時,往往更加信賴國外知名軟件。

③ 國外主流廠商非常注重生態系統(Ecosystem)建設,在全球建立了實施服務商、系統集成商、增值經銷商體系,並與硬件廠商、工業自動化廠商結盟,為客戶提供開放的配置工具和客戶化開發工具。例如,SAP自己很少做軟件實施,專注產品創新,而IBM、埃森哲、德勤、漢得等諮詢公司則主要承擔諮詢服務與實施,分工協作。ANSYS公司不僅大力發展渠道合作伙伴,而且也與羅克韋爾自動化、PTC、Autodesk和Synopsis等主流廠商開展了戰略合作。韓國一些專業的模具軟件公司藉助西門子數字工業軟件的生態系統,把業務拓展到全球。而國內工業軟件企業則主要依賴直銷,規模不容易做大。相比而言,用友、金蝶比較注重生態體系建設,這也是他們近年來能夠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 國外公司在注重品牌建設的基礎上,非常注重引導客戶看中軟件應用的價值,而非價格,強調投資回報(ROI)和總體擁有成本(TCO)。反觀國內工業軟件廠商,往往會陷入價格戰的泥潭,造成軟件公司難以盈利。

第三,從中國工業軟件企業的技術創新和企業運行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① 由於國產工業軟件起步比較晚,用戶界面、軟件功能、系統架構和平臺化、開放性等方面與國外大型軟件公司的軟件產品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一些大型企業寧願花大價錢買國外軟件;或者是曾經使用國產軟件,在發展壯大,尤其是上市之後換成國外主流軟件。

② 國外一些老牌的工業軟件企業往往有深厚的工業背景,在實踐當中總結出需求,再研發工業軟件。而國內多數軟件公司,“從實際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功課做得還不夠,限於生存的壓力,比較追求短平快,甚至把一些沒有認真測試的軟件也部署到客戶現場,使一些客戶企業成為“小白鼠”。長此以往,導致一些大中型工業企業形成了對本土工業軟件的“鄙視鏈”。

③ 由於缺乏對工業實踐的總結,又缺乏品牌競爭力,軟件的平臺化水平不高,不少國內工業軟件企業往往會答應客戶很多個性化定製開發的需求,長期陷在項目之中,形成很多企業的版本,卻沒有一個統一規劃的版本,被客戶牽著鼻子走,而客戶滿意度反而不高。最後,往往由於需求變更,實施拖期,還賺不到錢。


④ 國外工業軟件公司在創業階段往往非常專注於某個核心技術,向縱深發展,樹立樣板客戶,而且是行業標杆客戶,形成自己的“獨門絕技”。最後,要麼單獨融資、上市,要麼被大公司“娶入豪門”。而國內很多工業軟件公司規模不大,產品涉及的領域卻很廣,廣而不深,競爭力不強。有些的公司過於注重短期行為,什麼賺錢做什麼,比如沒有專業團隊去實施國外大型軟件,卻貿然湊個班子去簽單,結果反而大虧。

⑤ 一些國內工業軟件公司,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背景的軟件公司很不重視市場宣傳,甚至沒有專門的市場部,沒人去研究和總結客戶需求,撰寫客戶案例,沒有人去認真做市場調查、市場分析,也不舉辦或參加市場活動,卻投入很大資源爭取政府項目,或者幫助大客戶去拿政府項目,然後分一杯羹。這種做法短期內往往能夠拿到不少政府支持,但長此以往卻制約了企業的市場意識。

⑥ 還有一些國內工業軟件企業往往營銷能力很強,有某個行業,或者某些大企業的背景。

但是,這些企業這種背景和資源往往也會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制約因素。大部分從大型製造企業發展起來的軟件公司主要業務還是服務母公司和集團內相關企業。

⑦ 有些技術背景比較資深的工業軟件企業負責人往往不是通過市場調研來分析客戶需求,而是憑藉自己的經驗和感覺來開發新產品,實際上經常試錯,難以實現軟件的產品化和產業化。

⑧ 一些工業軟件企業的負責人缺乏管理經驗,企業也沒有真正建立遠大的願景,往往由於股權分配、激勵體系等諸多問題,造成企業不斷分裂,難以做大。“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心態,致使一些高層人員分出去後,成立公司成了自己的競爭對手。

⑨ 除了中望、浩辰、望友等少數工業軟件企業在海外市場有一定建樹,本土工業軟件廠商普遍是內向型。除了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客觀因素,多數工業軟件廠商缺乏走出去的動力和人才團隊,以及正確的國際化戰略,往往最多隻是在中資企業國外的分支機構有一定應用。

⑩ 一些大型軟件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雖然靚麗,但軟件營收只佔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硬件和雲服務等。還有一些公司雖然知名度高,但軟件功能廣而不深,缺乏針對特定行業需求的解決方案。有些軟件企業在營銷過程中承諾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而在實施過程中又不斷降低客戶的期望值,讓客戶使用現有的功能,最終,客戶滿意度不高,雖然軟件成功上線,但實際上上線並不成功;更有甚者,無法實現系統的內部集成和與其它應用系統的信息集成,難以幫助客戶實現業務閉環。

⑪ 工業軟件的開發需要很深的工業底蘊,各個細分行業的需求差異較大,但是,工業企業的支付能力有限。因此,一些大型軟件公司更願意承接政府、電信、金融、房地產等行業的軟件系統開發,盈利更高;而不是“啃硬骨頭”,做工業軟件。

⑫ 國內中小型工業軟件企業的資金實力不強,常常面臨核心人才流失到大型企業和外企的尷尬局面,很多老牌國內工業軟件企業成為業內專業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

⑬ 近年來,軟件技術發展非常快。國外工業軟件正在迅速向平臺化、可配置、雲化和訂閱模式轉型,同時,在軟件架構上也正在向雲平臺+微服務模式轉型。而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國內中小型工業軟件企業則在技術轉型方面遲緩得多。

⑭ 部分高校與科研院所背景的工業軟件公司,受制於體制、機制,創業團隊並不是真正的企業所有者,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也造成人才流失。

第四,從資本市場的支撐方面,中國的工業軟件企業劣勢正在不斷加大。

① 西方發達國家對工業軟件企業的價值認同度遠遠高於我國。例如,ANSYS公司2018財年的營業額約12.9億美元,目前的市值達到210億美元;達索系統的2018財年營業額34.8億歐元,目前的市值達到370.9億歐元;SAP公司2018財年的營業額為291.8億歐元,當前的市值為1515.5億歐元。市銷比(市值除以營業額)遠遠高於對工業企業和工業自動化公司的估值,形成良性循環。強大的財力使得這些業界翹楚不僅可以投入很大力度進行研發,而且可以進行持續併購,鞏固行業領先地位。在當今快魚吃慢魚的時代,沒有資本市場的助力,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② 硅谷和歐洲的風險投資基金更加註重對工業軟件企業的投資,看中長遠的回報。而多年來接觸到在中國的風險投資基金,真正願意投資工業軟件企業的很少,他們的目光往往盯著互聯網領域的時髦企業,或者那些C2C(Copy to China)的企業。有些國內工業軟件企業雖然拿到了風險投資,但是又無法滿足投資人對短期回報的要求,最後往往不歡而散。甚至有些公司的創業團隊為了拿到投資,放棄了控股權,最後導致公司經營失敗。

③ 由於軟件企業可供抵押和擔保的資產少、產品前期研發投入較大、投資回報週期長,我國中小型工業軟件企業在股權和債權融資方面困難重重。

第五,政府長期扶持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但實效不夠明顯。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甩圖板”、“甩賬表”工程開始,二十多年來,各級政府對工業軟件企業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高度重視發展軟件產業,建立了多個軟件名城,通過雙軟認證等方式,給予各類軟件企業極大的稅收優惠。同時,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等政府部門都有支持軟件企業的經費和扶持工業企業推進製造業信息化、兩化融合、智能製造的經費,直接或間接地支持工業軟件企業,近期還有工信部的工業互聯網項目、科技部的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國防口也有很多支持工業軟件的項目。可以說,各個領域的工業軟件政府都支持過,單個項目的支持金額有幾千萬至數億元。很多省市也對工業軟件企業有相關的科技項目扶持以及優惠政策。

那麼,為什麼有了政府大力支持,我國工業軟件產業卻並沒有發展壯大呢?

① 工業軟件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完全競爭的市場。對於工業軟件企業而言,服務好工業企業,贏得市場才是真諦,政府支持只是錦上添花,不能作為“救命稻草”。

② 政府資金主要支持工業軟件企業,但對於支撐工業軟件應用的服務型企業支持力度小得多。實際上,政府應當加大力度組織專業服務機構對國內外工業軟件技術發展、產業發展、企業應用現狀與需求,以及市場動態進行深度調研;對工業企業和工業軟件企業的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組織專業培訓;支持專業的諮詢機構對工業企業進行工業軟件應用的需求分析、整體規劃;由中立的第三方機構對政府支持的項目進行監理、驗收、評測等。專業服務是工業軟件應用取得預期效果的根本保證。同時,政府資金不僅應當支持軟件開發企業,也應當大力支持軟件的實施服務企業。很多企業在工業軟件領域應用的問題都出在實施服務上,現在甲乙雙方都非常缺乏實施服務人才,尤其是項目經理。因此,工業軟件專業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③ 政府經費雖然很多,但是不夠聚焦,導致經費成為“碎銀子”,項目承擔單位之間協作很難。同時,不少項目指南中的課題太偏學術性,更加適合工科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理論研究、算法和軟件原型開發。政府支持的一些項目經費還沒有聚焦到真正長期專注於工業軟件的企業,與工業企業共同研發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支撐企業管理需求和創新實踐的工業軟件。

④ 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絕大多數政府項目雖然都通過了驗收,但真正轉化為商品化軟件,實現廣泛的產業化應用的高端工業軟件很少。工業軟件領域的科研成果與工業界的實際需求方面依然存在鴻溝。

⑤ 有一些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背景的工業軟件相關企業成為“政府項目專業戶”。這些企業習慣於靠政府項目資金吃飯,缺乏市場意識,成了“溫室花朵”,反而長不大。

06 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路在何方?

工業軟件是推進智能製造的核心領域,發展工業軟件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對振興我國工業,實現轉型至關重要,對工業軟件的開發與應用水平成為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中國工業軟件產業要發展壯大,應當堅持面向國際的開放與合作。正如主席在2019年4月27日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指出的,要深化智能製造、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的合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毋庸置疑,當前的工業軟件領域的空白市場並不多,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的發展是面對一個相對成熟的存量市場,相比開拓一個全新需求的市場,其實難度更大。我國的工業軟件企業不應當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做專做精,在細分行業、細分領域打造自己的優勢產品。面對國外軟件企業,應當強調競合,集成國內外優秀軟件,打造解決方案;面對國內同行,應當改變同行是冤家的傳統觀念,真正實現共同進步。

需要明確的是,我國大力發展國產工業軟件產業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工業已經發展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工業企業對工業軟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因此,我國工業軟件企業應該抓住工業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巨大機遇;

而不是因為擔心個別國外軟件可能對某些中國企業斷供才要大力發展國產工業軟件產業。事實上,在深度全球化的環境下,國內外企業之間要進行高度的分工與協作,任何開倒車、動輒限制企業間正常商務合作的做法都不符合歷史潮流,也不可能持久,國外工業軟件企業不會放棄中國這樣一個迅速增長的市場。國外主流工業軟件企業已經融入中國,也為眾多中國工業企業的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發展國產工業軟件產業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和市場機制,鼓勵開放式創新,而不能盲目排外。

當前,我國工業軟件產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的確不容樂觀,在不少工業軟件細分市場仍處於價值鏈中低端。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妄自菲薄,過去二十多年,中國工業軟件產業也有很多積累,在面向某些細分行業和領域的工業軟件領域,形成了獨特優勢。很多本土工業軟件企業的先驅者進行了長期探索,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好好地總結這些經驗與教訓,可以對我國工業軟件的未來發展起到很好的借鑑作用。

對於振興中國工業軟件產業,提出以下中肯建議:

① 組織工信部、科技部下屬研究機構、國家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和走向智能研究院等智庫機構進行深度研討,對工業軟件的定義、範疇等達成共識。由政府相關機構資助,對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一次普查,徹底弄清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的實際情況,避免各個研究機構統計數據的巨大差異,統一和完善相關標準。

② 建立由市場機制主導的工業軟件發展引導基金。引入具有國際視野、實踐經驗,具有高度責任感和情懷的行業專家參與管理與投資決策。工業軟件發展基金不以盈利為目的,重點支持有核心技術的中小型工業軟件企業,在創業的早期階段,對創新軟件和平臺的研發與市場拓展。在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之後,基金可以平價退出。同時,工業軟件發展基金可以用於支持國內主流工業軟件企業開展海外併購。

③ 各級政府繼續加大工業軟件領域知識產權的宣傳和保護力度,推動工業企業尊重知識產權。

同時,引導企業重視軟件的維護與服務。建議對工業企業購買正版軟件給予適當補貼。

④ 對工業軟件領域的政府項目集中歸口,避免重複支持。儘量將資金集中使用,支持若干核心工業軟件產品的研發與創新。政府支持的核心工業軟件研發項目必須引入市場機制,組建企業主體,避免多家企業鬆散的項目合作,核心工業軟件的研發創新應當引進國際上優秀的實戰專家。另一方面,在科技項目方面,建議政府重點支持工業軟件領域的基礎技術、新興技術的研究,即“競爭前”技術,而不支持已經在市場上應用的工業軟件開發,即“競爭中”技術。

⑤ 建議政府加大對工業軟件應用服務企業的支持力度,發展工業軟件應用服務產業,對相關服務企業給予與工業軟件企業同等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於為工業企業提供工業軟件應用的培訓、診斷、諮詢、規劃、監理、驗收等專業服務,政府可以以後補貼形式對服務企業給予支持。通過第三方諮詢服務,切實提高工業軟件的應用效果,幫助企業消除信息孤島、規範數據、規避風險、實現IT與OT的集成應用,幫助工業企業培養多層次的應用人才,提升企業高層領導對工業軟件的理解與認識,更好地應用工業軟件支撐企業的戰略發展與決策。同時,也應當大力扶持工業軟件的實施服務商,促進他們不斷優化實施方法論,強化項目管理。

⑥ 對於一些涉及企業現場管理,實時性要求高的應用軟件,例如MES系統,實際上並不適合上雲。未來企業的計算架構是雲計算+邊緣計算。工業軟件向工業APP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演進過程,需要在工業實踐中不斷迭代與完善,不適合“大水漫灌”。

⑦ 加強工業軟件領域的國際合作。可以在國際智能製造聯盟(ICIM)的框架下,舉辦多邊合作的國際研討會,積極推進交流互訪,並適時舉辦全球工業軟件博覽會。

⑧ 中小型工業軟件企業應當建立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專注於細分領域的專項技術,做專做深,切忌追求大而全;要加強與客戶的深度合作,著力提升工程諮詢能力。大型工業軟件企業可以推進為各細分行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的整體解決方案,構建生態系統,助力中小型工業軟件企業成長。

⑨ 高校和科研院所背景的工業軟件企業應當積極推進體制改革,這方面工業軟件產業發展基金應當給予重點支持。工業軟件是智力產業,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只有激勵機制到位,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⑩ 有實力的中國工業軟件企業一定要真正搏擊全球市場,貫徹“一帶一路”戰略,實現國際化發展。東南亞國家近期製造業發展很快,對工業軟件也有巨大需求,市場機遇很大。建議政府對中國工業軟件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給予重點支持。

⑪ 中國工業軟件產業要融入全球工業軟件發展的生態系統,沒有必要什麼軟件都“自力更生”。中國工業軟件企業與國外工業軟件企業既要在市場上公平競爭,也要尋找優勢互補的廠商開展戰略合作,實現共贏。

總之,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希望整個業界共同構建健康和諧的生態系統,迎接中國工業軟件的蓬勃發展的春天!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優海智造”公眾號)

從全球視野破解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