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族崛起,國家興盛拳拳報國之心,國家級文物,河北晏陽初舊居

定州晏陽初舊居,位於河北省定州市中山東路路南,晏陽初於1926年由美國歸國,在河北定縣(今定州市)設立“中華平民教育總會辦事處”,選擇定縣作為平民教育實驗區,全家遷於此,進行農業教育、農民研究、農村調查等工作達10年之久,一部分文史資料保存在此。2006年5月被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民族崛起,國家興盛拳拳報國之心,國家級文物,河北晏陽初舊居


據介紹,晏陽初舊居原由東、西、南院及西跨院四部分組成,佔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由於戰亂等原因,東院建築早已不復存在,西跨院也已做他用,現在的舊居僅存西院生活區的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房五間。房間裡空空蕩蕩的,釋放不出什麼信息。如果不瞭解晏陽初,只看幾間空屋似乎味如嚼蠟,但歷史的意義都在背後顯現。

為民族崛起,國家興盛拳拳報國之心,國家級文物,河北晏陽初舊居


晏陽初鄉村建設之"道"

晏陽初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學家,一生致力於落後地區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曾被聯合國聘為終身特別顧問。1943年,晏陽初當選"世界上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之一,與愛因斯坦等同獲殊榮。晏陽初曾將自己比作平民教育的傳教士:"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為了這一目標,他放棄都市優越的工作條件與舒適的生活環境,"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牆","和農民同起同居",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佈道人"。

為民族崛起,國家興盛拳拳報國之心,國家級文物,河北晏陽初舊居


晏陽初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又接受過系統的西方現代教育。1918年,他遠赴法國,任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在20萬旅法華工中開展卓有成效的識字教育活動,使其中38%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回國後,晏陽初全心致力於平民教育活動,並於1923年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擔任總幹事。他認為,中國平民教育的關鍵在鄉村,而"欲化農民,須先農民化"。為此,他先後組織同人深入長沙、定縣、北碚等地推進平民教育。其中,定縣實驗歷時最長(1926-1936年)、影響最大。在定縣推行平民教育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當地農民,晏陽初於1929年毅然攜碧眼金髮的年輕妻子許雅麗女士及襁褓嬰兒離開北京,舉家遷入偏僻艱苦的定縣,"穿粗布大褂,住農民的漏雨的房子",在這裡安家落戶,一住就是八年。他有一段真誠自白:"我們不願安居太師椅上,空作誤民的計劃,才到農民生活裡去找問題,去解決問題,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眼鏡。"按照晏陽初的說法,教育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訓育",而是"到鄉間來求知道","努力在農村作學徒"。在他的感召下,有部分知識分子也懷著一腔真誠,舉家遷居定縣,脫下西裝,換上農民的粗衣布衫,長期跟農民一起生活,傳播知識,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博士下鄉"同農民為伍的亮麗風景。

為民族崛起,國家興盛拳拳報國之心,國家級文物,河北晏陽初舊居



在定縣實驗中,晏陽初逐漸形成鄉村建設的整體思路。他將中國農村的問題歸為"愚、窮、弱、私"四端,主張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別加以醫治。在定縣,"平教會"的知識分子們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和喜歡的方式,編寫了600餘種平民讀物;選編了包括鼓詞、歌謠、諺語、故事、笑話等60萬字的民間文藝資料,蒐集民間實用繪畫、樂譜等;組織歌詠比賽、農村劇社,舉辦各種文藝活動,以救農民之"愚",培養他們的"智識力"。他們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創辦實驗農場,改良豬種和雞種,對農民進行"生計訓練",開辦生計巡迴訓練學校,訓練比較熱心、能幹的中青年農民"志願者"作"示範農戶",來帶領其他農戶使用新技術。還組織農民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開展信用、購買、生產、運輸方面的經濟活動,以治農民之"貧",培養他們的"生產力"。他們實施衛生教育,普及衛生知識,培養衛生習慣,還創建農村三級醫藥衛生制度,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以救農民之"弱",培養他們的"強健力"。他們對農民進行公民教育,以救農民之"私",養成他們的公共意識與合作精神。

晏陽初對於農民的公民教育特別重視,指出:"假使農民的知識已經培養起來了,生產技術也改良了,科學化了,體格也強健了,要是沒有團結力,所謂民力培養,完全失去目的,也是枉然!"他將公民教育作為平民教育的中心,創立了一套提高民族自覺心的"組織教育"的方法,如將歷史人物的故事彙編成小冊子發給村民讀,通過岳飛等農民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讓農民在平民學校裡接受簡單的教育後,發動他們組織同學會,使中國農民第一次有了自發組織的社區生活,後來這些同學會成了晏陽初對農村進行民主改造的基礎。與此同時,晏陽初還在定縣領導建立了鄉縣議會組織,通過招募一些積極熱心的人組建公民服務團,讓農民進入鄉鎮的公民大會,或縣、鎮裡的管理委員會以及農村改造委員會,通過介入公共管理培養他們的公共意識。

"科學佈道"過程中,晏陽初最大的創造,是將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緊密結合、整體推進。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目標是適應實際生活,改良實際生活,創造實際生活,實現民族再造。所以,在農村辦平民教育,如果僅僅教農民識字和掌握一些技能,而不教會他們運用這些技能進行鄉村建設是毫無助益的:"不謀建設的教育,是會落空的,是無補於目前中國農村社會的"。為了進行鄉村建設,晏陽初進行了三項重要的工作,一是加強農村教育,送知識下鄉,通過傳播農業基礎知識、改良作物品種、防治病蟲害等舉措,"使農業科學深入民間";晏陽初深知要提高農民的素質,就必須使"農民科學化",要使農民科學化,就必須使"科學簡單化"。為了改善定縣農民的經濟生活,晏陽初領導的平教會做了很多細緻的工作,比如改良棉花的選種、提高母雞的產蛋率等。二是進行農民教育的研究與調查。晏陽初反對"為教育而教育",主張知識分子要"從農民生活中找材料",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研究他們受教育的狀況,根據他們的需要編寫適用的教材,使教育的結果成為鄉村建設的力量,推進和促進新民社會的實現。三是進行農村普查工作,先後完成了農村的社會調查、工業調查、農村人口調查、農村概況調查等,為鄉村建設的展開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定縣改造是晏陽初為了推進全國性的平民教育和社會改進運動做的重點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在鄉村自治的基礎上,定縣在中國第一個實現了"憲政精神"框架下的縣級自治,推而廣之,河北省也成為"自治"模範省。作為一個可以推廣、可以複製的模型,定縣模式對當時其他地方的鄉村建設起了示範作用。據1980年代初河北省的調查材料,由於平教會的工作,定縣在抗戰爆發前已成為無文盲縣,消滅了天花;而平教會當年引進的良種豬、優質白楊和良種蘋果,依然享譽河北,致富於民。

晏陽初常說,"三C"影響了我一生。他說的"三C",就是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體來說,就是來自中國古代的傳統儒家民本思想,來自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來自基層的民間疾苦和民眾智能。他告誡世人說:"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麼?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是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晏陽初很早就許下諾言:"不做官,不發財,把我的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觀其一生,信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