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这块小小的东西,传承了百年

于都县小溪乡黄泥村罗古组出的“罗古酒饼”,即我们平常酿酒所用的“小溪酒药”,又名“小溪酒饼”,大都出于此地,而且远近闻名。


于都这块小小的东西,传承了百年

首先,当地的山好、水好、出好“酒药”。罗古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因河边一石山被江水激荡发出锣鼓般轰鸣而得名。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便有“罗古酒饼”出售了。

据《颖川堂钟氏族谱》记载,首先经营“酒药”者,是当地钟姓十五世祖,名德容,原名达容,字玉和。那年,一外乡人,姓肖名荣声,夫妻俩逃难流落此地,给德容家做长工。

平时主人待肖荣声夫妻很好,有吃同吃,亲如兄弟,从不另眼相看,令肖荣声夫妻感激不尽。肖荣声临死前,将制作“酒药”之秘方告诉钟德容,于是代代相传。

至今,其后裔钟子庆,传其子钟灵辉,已传至十余代了。据说,目前仍存的钟氏祖坟内,还藏有肖荣声夫妻俩所捐“酒饼药方”的内容记载呢!

于都这块小小的东西,传承了百年

“罗古酒饼”制作简单,并不复杂,但很有讲究。每年端午节后,采割酒饼草和桃叶,将其晒干并粉碎,按每百斤稻谷酒饼草一斤二两、一两桃叶的比例,在制酒饼前,将其粉末浸泡两个小时,然后备用。酒饼制作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年农历七、八、九月,其时气候干燥,不冷不热,湿度恰当。

所选原料用早谷,晚谷、糯谷更具韧性均不行。制作时,先将早谷放入石碓中碓成粉,现在大都用碾米机碾成粉。每百斤稻谷加水七十斤左右,再加入早已备好的酒饼草和桃叶,充分伴匀,做到不干不湿,手握能成型,放入框架内压碾成饼。为了能更快加速发酵,可在饼面上洒上些老酒药末,再打刀割成条,切成小块,然后放入发酵房内。

于都这块小小的东西,传承了百年

发酵房要可保温,设有保温床,一般是搭架铺上稻草再垫麻片。酒饼放上后,用麻片、棉被盖上,至多两天,酒饼呈现细小白绒毛,此时将盖的棉被掀去,将酒饼放至上层更通风透气处,待细小绒毛全消退了,再进行晒干,此时,酒饼方告制成。

晒干的酒饼,每市斤约四百个左右,每做三斤米的酒,放两个酒饼即成。酿成的酒酿,呈淡淡的黄绿色,清沏透明,香气扑鼻,入口甘甜,微粘绵长。“罗古酒饼”药效强久。酿造中,放酒饼的多少,决定了米酒内含酒精的高低,即有的甜绵,有的酐烈。民间传,最好的是酿造了“红酒”,预示着主人家全福全寿。

于都这块小小的东西,传承了百年

二百多年来,“罗古酒饼”在民间流传,风靡赣、闽、粤、湘、桂诸省。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地区外贸公司,特意在小溪乡设了“小溪酒饼”厂,以罗古人为主体,制成酒饼向省内外酒厂特销。“小溪酒饼”在造酒业和酒精行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于都这块小小的东西,传承了百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小溪酒饼”目前仍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全组九十余户人家, 其中有五十来户会做“小溪酒饼”,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农户仍在经营,年销售总量也只有三万来斤。他们都是以户为单位,各自惨淡营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