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看首府怎样增绿护蓝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从环城水系望去 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漫步在首府的环城水系边,亭台流水相得益彰,绿道蜿蜒曲折,亲水社区让人心旷神怡。“以前这里是臭水沟,不敢靠近,现在治理好了,我们天天都想来这儿走一走。”在附近生活了30多年的市民李向阳说。

变化的不只是环城水系,据此向南,几公里外,大黑河赛罕区段河道,已被整治一新。

近年来,我市综合考虑河道生态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要求,全面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积极推进扎达盖河、小黑河等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到2018年8月,全市7段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黑臭,完成了近期整治目标,黑臭水体整治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拧,以黑臭水体整治为引擎,首府探索出一条治水新路。

从2015年底开始,我市下大力气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与调度分解任务,各部门分工明确,各项治理工作积极有序推进,既对黑臭水体段采取针对性措施,也在全市范围其他河段开展综合治理,坚持生态改善、标本兼治、长效保持的原则,强化水体管理,确保城区水体长“制”久清。

为优先解决市区水体段上的黑臭问题,根据《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计划》安排,市政府组织实施了污水收集处理、管网改造、排放口整治、雨污分流等多项工程。

2017年启动公主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使原有的二级处理系统提高至一级A处理系统,提高了补给该段景观用水水质。

同时,我市统筹推进的黑臭水体段外已经实施的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成区管网改造工程、雨污分流工程、污水截污治理工程、再生水管网建设工程、改造排污口工程、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等各类治理工程也已陆续开展和完成。

此外,市水务局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长效管理方案》,并获得了以河长制建设、落实为代表的政策保障的支持,对黑臭水体实行有效管理;对黑臭水体两岸清洁、垃圾清理工作已纳入常态化管理;河道管理、水体养护由专业化的养护服务公司进行,并定期对服务效果进行绩效考核。下一步,我市还将通过探索“水环境整治顶层设计”“厂网河一体化运维”“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等措施,全面巩固呼和浩特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成效。

修复的何止是水环境。从环城水系望出去,呼和浩特整治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创造性正鲜活呈现。

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通过持续开展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环境整治、综合执法等重点工作,呼市交出“蓝天答卷”:2018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72天,空气质量达标率81.9%;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劣五类水体消除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区7段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完成;大青山范围内采石采矿作业全面停止,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监管清单全面建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1.59%。

如今,漫步在呼和浩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美景目不暇接,“生态呼和浩特”形态已初步显现。

从绿道出发 让城市焕发绿色生机

“这条绿道使快速路边灰尘大、环境差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我们喜欢在这里散步、活动了。”新城区山水小区北侧与北二环快速路之间的绿廊慢道贯通当日,家住山水小区的张志和不禁感慨。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彩色的小路,并配套建有特色街心小公园,绿道还连接着路边的公交站和过街天桥……“颜值与内涵”兼具。

这仅是首府打造“生态呼和浩特”中的“一环”——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实施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建成哈拉沁生态公园、草原丝绸之路主题公园、北山公园、秋岭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满足不同的游览休闲需求,新建续建公园、游园80个(公园37个、游园43个),广场绿地25处,街旁绿地169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设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建成区绿地率达36.87%,绿化覆盖率达39.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39平方米。精心打造了全长56公里的环城水系景观,完成绿化改造600公顷,治理水域320公顷。其中沿河“百里慢道”和“百亩花田”的打造,将机场路慢行系统、大青山前坡慢行系统连接起来,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安全顺畅、景色宜人的步行、骑行慢道。一条条绿道不仅将建成连片的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还将城市的河流、公园、社区、文化中心等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生命力蓬勃的城市绿色大网络。

近年来,“幸福城市”已经成为呼和浩特的最新标签,也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城市。政策好只是牵引,还需“高颜值”、舒适宜居的城市气质,留得住人的城市潜质。

重点整治燃煤散烧、小锅炉、城市扬尘污染,店外烧烤实现“清零”,全力实施清洁能源替换,蓝天比例达到73%,居省会城市第二位。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工作,充分利用城市边死角裸露地块,打造268处、7000亩游园绿地,提升403条主次干道、小街巷道路绿化景观,栽植各类苗木4980万株(丛),主城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入园”,将二环快速路沿线19个渣土山改造为8个山体公园,昔日城区外围废弃地渣土山,如今变为公园绿地融入市区,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生活环境。深入推进400平方公里的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巩固提升沙坑景观治理项目,种植苗木1476万株(丛),取缔违规矿山开采等污染企业268家,好山好水好风光融进了城市……从大力解决城市生态污染问题,到努力重塑百姓生活环境;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强力举措,到越来越多看得见绿色的阳台;从“三城同创”,到“幸福城市”的打造……呼和浩特在加快建设“生态呼和浩特”的路上,全方位提升城市的生态、宜居、人文、产业价值,显现出久久为功的谋划和韧劲。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水清岸绿、鱼群游弋”,隔着办公室的玻璃窗将这样的美景尽收眼底;下班之后,到附近的绿道散步休闲……如今,在呼和浩特,自然美景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正朝着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人城境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