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冷鏈物流回顧與2020年展望

12月5日,“2019第十三屆中國冷鏈產業年會”在海口成功召開。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為講話內容)


來源 | 中物聯冷鏈委



崔忠付 | 2019年冷鏈物流回顧與2020年展望


2019 年是新中國成立 70 週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這一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更趨複雜,全球經濟形勢逆轉,由上年的“同步復甦”轉向“同步減速”,經貿摩擦此起彼伏,保護主義愈演愈烈,這些都為全球經濟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和挑戰。從國內看,中國政府加大逆週期調節、積極實施穩定經濟政策,國民經濟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但經濟增速逐季放緩、下行壓力持續增大。


這種變化直接傳導至物流層面,前三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215.9萬億元,同比增長5.7%,增速低於上年同期,也低於當期GDP增速。2019年10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3%,連續6個月未達榮枯線。受價格持續下滑、業務量增速連續放緩的擠壓,物流企業盈利水平進一步走弱。這種局面在進入11月份後有所改善,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數據顯示,11月PMI為50.2%,重新回到擴張區間。分項指數顯示,11月國內需求擴張,大部分行業增速有所回升,新動能和消費品保持較好帶動作用。



從冷鏈物流發展情況來看,2019年受實體經濟和大物流環境不景氣的多重影響,部分企業受到較為顯著的市場衝擊。但行業整體仍舊保持穩步的增長勢頭,呈現出以下發展特點:


(一)冷鏈市場需求進一步增長

2019年冷凍冷藏水產和肉製品進口量上漲至1000萬噸左右,果蔬、肉製品、水產品、乳製品總產量預計將突破13億噸,冷鏈市場需求巨大。據中物聯冷鏈委測算分析,2019年我國食品冷鏈物流需求總量預計將達到2.352億噸,比2018年增長4653萬噸,同比增長24.65%。2019年預計我國食品冷鏈物流總額約為6.1萬億元,比2018年同比增長27.08%。2019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總規模預計將達到3391.2億元,比2018年增長505.2億元,同比增長17.60%。


(二)冷鏈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在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實施城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的要求後,我國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中物聯冷鏈委數據顯示,2019年預計全國冷庫總量將達到6052.5萬噸(摺合1.51億立方米),新增庫容814.5萬噸,同比增長15.56%。截至2019年11月,全國冷藏車市場保有量為21.27萬臺,較上年增長3.27萬臺,同比增長18.16%。其中1-4月份冷藏車市場銷量大幅上揚,進入5月份,由於5.21大噸小標問題的曝光和治理,藍牌輕卡冷藏車銷量有所影響,不過10月份之後冷藏車市場整體回升。


(三)行業監管力度明顯加強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已經於12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對食品貯藏運輸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史上四個最嚴,即最嚴的監管、標準、處罰和問責。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正在推動《冷凍冷藏食品銷售監督管理辦法》的立法工作,要求冷藏車、冷庫需依法備案。國家衛健委和中物聯冷鏈委制定的《食品冷鏈衛生規範》強制性標準已完成徵求意見,將於明年發佈實施。


(四)冷鏈市場環境有所改善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的要求下,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農業農村部等有關部門陸續發佈《關於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關於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廣西、廣州、龍巖、洛陽、南平等省市也出臺冷鏈物流政策和規劃,把發展冷鏈物流提升到同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產業升級等息息相關的層面,在冷鏈用地、建設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和補貼。


(五)企業活力進一步釋放

2019年在冷鏈需求和市場模式不斷變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企業積極探索和佈局新的市場機遇,彰顯企業活力。比如,G7和日本丸紅成立合資公司,專注於智能冷鏈車隊資產管理服務。雙匯和冷王、開利、東風、解放、中集、紅宇等六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計劃3年時間投入3億元新增850臺運輸車,打造冷鏈版的“滴滴”。此外,順豐冷運、京東冷鏈、蘇寧物流、領鮮物流、萬緯冷鏈、宇培供應鏈、鄭明物流等也在進行全國性的網絡佈局。唯捷城配、九曳供應鏈、餐北斗、信良記等先後獲得融資,獲得資本市場青睞。


以上這些變化,是過去一年內冷鏈行業展現出來的亮點,也是我們判斷冷鏈行業還將有很大發展空間的重要依據。


放眼未來,冷鏈物流機遇廣闊;立足當下,冷鏈行業面臨的諸多問題還需要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去正視和解決:


(一)基礎設施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

雖然當前我國冷鏈基礎設施體量依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盲目建設冷庫、購置車輛、擴充網絡等導致的“吃不飽”問題還是很多,值得大家警惕和反思。今年受非洲豬瘟影響,進口豬肉、牛肉等數量激增,受惠於此很多地方冷庫業務一改疲態,甚至出現長期爆倉局面。這也促使一些地方的冷庫項目大幹快上,不過審慎分析這背後存在不小的隱患,一旦進口量下降將造成庫容過剩。


(二)政策滯後和超前共同制約行業發展

政策環境的改善給冷鏈行業帶來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但是在冷鏈物流用地、通行、用電等方面政策的滯後,還是讓行業的發展步履維艱。同時,推行國六排放標準、配比新能源貨車的政策又顯超前,對冷鏈物流等行業的特殊性兼顧不足,導致企業既花費高額成本,又無法提高運營效率,甚至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企業利潤空間不斷壓縮

據中物聯冷鏈委調研,很多冷鏈物流企業和裝備企業的營收有所增長,但利潤空間與上年相比卻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戶經營壓力大,物流費用不漲反降;另一方面薪資、社保等人力成本,租金成本與日俱增,稅負、燃油、路橋費等沒有降低;還有一方面原因,日益嚴苛的政策標準給大企業帶來不少制約,但還無法全面覆蓋到小微企業。


(四)企業升級慢,競爭力不足

今年以來,市場需求、客戶結構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對冷鏈物流服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包括服務流程、服務標準、信息對接、響應速度等。可喜的是已經有企業在主動求變,通過能力升級來應對日益複雜的競爭,不過遺憾的是這種企業太少了,大部分還是在傳統的市場競爭中角逐,原有優勢被逐漸蠶食。


這些都是擺在我們大家面前不可迴避且必須儘早解決的問題,也是各位嘉賓參加本次大會希望深入交流和探討的重要內容。在此,我站在行業角度對今後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一)全力推動政策落地實施

政策的落地實施不能僅靠政府部門自上而下的宣貫,同樣需要行業協會和冷鏈企業的積極配合協作,像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農業農村部近年來在推動冷鏈行業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時候是缺乏政策落實的抓手和途徑。因此,我呼籲在今後的工作中,政府、協會和廣大企業能真正聯動起來,改善長期以來政策落實不到位的癥結。


(二)充分發掘冷鏈增量市場

冷鏈物流專業性和非標性很強,大而強、小而美的企業可以共生共存。但不可否認在傳統倉幹配冷鏈物流這個存量市場,競爭激烈已經是不爭的實事。應該用發展的眼光探尋冷鏈的增量市場,或許會發現新的增長極。比如產地冷鏈、產地供應鏈,就是一個未充分挖掘的萬億級市場。還有新餐飲、社區零售、跨境凍品冷鏈等。


(三)注重科技對行業的驅動

越來越多的行業共識表明,科技是推動物流行業發展的根本驅動力,冷鏈物流也不例外。需求訂單不斷碎片化,運輸線路日益複雜,物流效率要求持續升高,人力成本越來越貴...可以說,這些多維因素已經在一邊分解、一邊重構冷鏈物流這個行業,未來冷鏈行業人的價值在於創造更好的解決方案,而其他的都需要交給科技。


(四)繼續未雨綢繆抱團取暖

當前雖然中央政府對冷鏈物流高度重視、政策密集出臺。但我們必須清晰的認識到,現階段屬於冷鏈行業轉型升級的陣痛期,利好政策落地需要時間,溢出效應尚未顯現;市場需求還未全面爆發,消費者冷鏈認知仍需培育。所以,企業一方面需要找準業務定位、修煉提升內功,同時要積極抱團取暖,增強風險抵抗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