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津德感工業園如何破繭成蝶

為企業量身定製幫扶策

看江津德感工業園如何破繭成蝶

看江津德感工業園如何破繭成蝶

德感工業園

看江津德感工業園如何破繭成蝶

耐世特重慶工廠EPS數字化生產車間 攝/蔣雨航

看江津德感工業園如何破繭成蝶

重慶濰柴中速機裝試車間

看江津德感工業園如何破繭成蝶

益海嘉裡重慶工廠數字化車間金龍魚食用油生產線

看江津德感工業園如何破繭成蝶

德感工業園黨群(企業)服務中心

  萬里長江一要津,寫不盡悠悠政商情。

  德感工業園——作為重慶市首批16個特色工業園區之一,歷經近17年的發展,現已成為重慶市高新區的重要組團、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立之初就是工貿繁榮之所。近日,這裡再次引人矚目:今年1-10月,該園區累計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414.2億元(不含3家軍工企業及渝川燃氣公司),增速12.22%。

  而在這裡,代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何止這一組簡單數據。

  重商、優商、親商,是德感工業園傳承下來的發展真經。近年來,該工業園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抓手,圍繞智能裝備製造和高端消費品工業(糧油食品加工)兩大主導產業,為企業量身定製幫扶政策,正變革性重塑服務型園區。

  從優化存量企業到做大增量企業,從小到企業人才培養的考慮,大到企業搬遷重建的支持……德感工業園,這顆江津最老的心臟,再次躍動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截至今年10月底,德感工業園累計新簽約金科智慧科技城、中國建築勞務總部基地、益海嘉裡特種油脂&中央廚房、普穗汽車等項目64個,協議引資166.475億元。

  濰柴涅槃 轉型升級

  老牌企業開啟“逆齡”迴歸模式

  優越的營商環境,不僅吸引了大批新的項目落地,也讓一批老牌企業發出“新芽”。要說江津的老企業,重慶濰柴發動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濰柴”)肯定算一個。從1968年遷至江津,迄今已整整51年。可以說,德感工業園與濰柴互相見證了對方飛速的發展。

  而在這個過程中,重慶濰柴也藉由工業園實現了轉型升級,迎來新生,逐漸走出了新舊動能轉換的“德感之路”。

  破解“老年化”

  退城入園搬大搬強

  “重慶濰柴屬於老三線企業,在德感工業園成立之前就已落戶江津區德感街道前進街,也就是現在德感工業園的邊遠地帶。”今年53歲的重慶濰柴政策研究員唐軍介紹,也正是這樣特殊的歷史原因,讓濰柴這樣的老企業很長一段時間裡特別尷尬。

  過去無法直接接軌園區,拋開企業自身的擴容發展需要不說,就是日常生產也有不少困擾。以汙水處理為例,過去重慶濰柴只能採用自建汙水廠處理,僅是汙水淨化的水、人工、基礎原材料等每年就要花費近200萬元。處理後的汙泥處置,每噸又要花費3000元,僅這一項開支每年就得近40萬元。

  “除此之外,物流、公共服務等都是難題。”唐軍介紹,這些情況直到2017年才迎來改變,基於江津區城市建設規劃及重慶濰柴“三供一業”改制需要,德感工業園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第一時間與重慶濰柴一起制定了“退城進園”計劃。

  “自2017年末開始,從談判到規劃,從與屬地政府、濰柴總部的協商,到‘三供一業’改制的具體實施,所有事項都得到了完美解決。”唐軍介紹,園區全程無微不至的服務,讓老廠搬遷成為現實——2018年,位於德感工業園的新廠區正式開建,項目計劃總投資20億元,用地面積389畝,其中一期項目計劃總投資13億元,佔地287畝,目前近7萬平方米的新廠房已基本建成,設備正陸續進場,預計2020年6月份建成投用。

  “新廠區投產後,不但汙水處理成本將減少一半以上,重慶濰柴的產業結構也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新工廠數字化車間的建設、智能製造模式的實施、工藝技術水平的提升,至少會讓產品附加值提高20%以上。”在唐軍看來,搬遷使重慶濰柴迎來了新生,如今,這家年逾半百的企業正青春煥發。

  實現“新增長”

  全程跟蹤技改升級

  而這種新生不止於此,在德感工業園的幫助下,圍繞技術改造和研發創新,重慶濰柴在結構優化中完成了蛻變。

  “重慶濰柴隸屬山東濰柴控股集團,過去因為生產技術、研發能力相對較低,導致產品也相對單一,主打產品為集團公司授權的單一柴油機產品。”唐軍介紹,這樣一來,雖然可與總部共享市場,但單一產品模式卻極大地阻礙了重慶濰柴的進一步發展。

  作為外地駐渝企業,重慶濰柴的發展,除總部支持外,必須依靠屬地支持。

  “從重慶濰柴的發展來看,就屬地支持而言,可以說屬地政府是爹,園區就是媽。”唐軍說。這種認知也深刻體現在重慶濰柴最重大的“技改”項目上。

  2005年,在瞭解到重慶濰柴面向中遠海漁船需求猛增,計劃開發中速船用柴油機產品的強烈願望後,為進一步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德感工業園在寸土寸金的園區土地中,頂著壓力協調出256畝土地,用於重慶濰柴新開發的中速柴油機的產能提升,擴能項目建設了缸體等零部件專用生產線,同時建成總裝線和專屬試驗檯,生產能力提高3倍以上,滿足了極速增長的船用柴油機的市場需求,使重慶濰柴在同檔次中速船用柴油機的市場佔有率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由於新產品開發的需要,需儘快建成幾乎能夠覆蓋濰柴集團大部分中速機產品的專用研發試驗檯,為加快推進該研發試驗檯技改項目建設,從2017年12月正式立項到2018年4月拿到合法開工手續,德感工業園更是全力以赴當好“服務員”,從審批到建設,再到設備安裝,可以說是全程服務不斷檔。

  “一般來說,從項目立項備案到合法開工時間,至少需要半年以上。而園區卻將這個時間縮短到了不到5個月。”這在唐軍看來,就是德感工業園服務企業發展最大的誠意,這種誠意也得到了濰柴總部的高度讚揚。

  而研發試驗檯技改項目的建成投用,也極大地提升了重慶濰柴的研發實力,目前重慶濰柴已實現了3款新產品的試驗定型。

  李耀輝 藍倩 圖片除署名外由江津區委宣傳部提供

  數說發展》》

  投產企業

  德感工業園現有投產企業238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109家,集聚了世界500強投資企業10家、中國500強投資企業14家、中國製造業500強投資企業13家、上市企業12家

  人才隊伍

  目前,該園區企業就業人員中,研究生以上學歷818人,大學本科學歷1413人,擁有國家評定的專業技術職稱的1886人,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1073人,全國技術能手4人,重慶市首席技能專家1人、首席技師2人、技能大師1人,2人入選重慶市首批“鴻雁計劃”資格認定人選名單(全市共31人入選),1個團隊入選重慶英才計劃。

  創新載體

  德感工業園是江津區唯一的重慶市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截至目前,全園累計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5個、市級創新平臺18個,設立重慶市海智工作站2個,引入重慶食品產業技術研究院;指導企業申報並通過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9家(含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2家)、科技型企業71家(其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入庫企業10家)、“小巨人”企業1家、牛羚企業6家、“專精特新”企業4家。

  基礎設施

  目前,該園區累計建成管網150餘公里,建成110千伏變電站2座、天然氣配氣站2座,建成5G中心機房2座、5G基站24個、4G基站38個,全園通車裡程達53.3公里。

  水電氣熱

  目前,德感工業園自來水日供水能力6萬噸,日供氣能力50萬立方米,能充分滿足轄區企業及居民的生產生活需求。年底華電國際新能源項目建成投用後,還可實現集中供熱。

  做大增量實現變量 德感工業園瞄準這些要素保障“創”與“服”

  融資

  園區負擔的1%是中小企業藉此度過發展“寒冬”的暖陽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對此,正處於高速發展期的重慶旺德福金屬結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旺德福”)負責人王華生深有體會,特別是2015年—2016年,正是企業擴張期,資金對企業來說尤為重要。

  為幫助旺德福解決資金問題,從江津區首批科技型企業信用知識價值貸款評選開始,德感工業園通過協調江津區科技局,幫助旺德福先後獲得貸款700萬元。

  “這對一家中小企業來說,在行業競爭激烈的今天,就意味著減去壓在企業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王華生動情地說,因為這700萬元,他的企業得以在“寒冬”中存活下來,研發經費的持續投入也有了保障。

  “而在今年,我們迎來了知識價值信用貸款的新一輪利好。”王華生介紹,根據市裡面出臺的政策,自今年起,取得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所需的2%的服務費由企業自行承擔。為進一步減輕企業融資壓力,園區將幫助企業承擔其中的1%,這給了他進一步改進技術、引進新設備的勇氣。

  人才

  破解高級藍領人才瓶頸

  園區為企業和院校架起合作橋

  重慶耐世特轉向系統有限公司是德感工業園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儘管工廠的自動化、數字化程度在業內已處於領先地位,卻一直有著不大不小的煩惱——那就是缺人才!

  據重慶耐世特副總經理李開明介紹,該公司生產線平均需要工人85人,但常常會有10—20人的季節性缺口,只能通過實時外招來滿足用工需要。

  “雖然量不大,但對企業發展來說不容小覷,也一直沒有好的方法來解決。”李開明說,直到2017年才迎來改變。園區在瞭解到企業的困擾後,迅速聯繫本地職業院校,協調該公司與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合作共建“耐世特實驗班”。該實驗班以機電一體化為定向專業,致力於“三個共建”:一是共建師資隊伍,校企互派技術專家和教師,參與教學與實踐,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二是共建培養過程,校企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制定培養計劃,設置教學內容,實施技能訓練;三是共建教學課堂,學校聘請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兼職講師,企業為學校提供校外實習基地,並派業務骨幹擔任實習指導教師,共同培養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高級藍領”。

  由於人才培養模式符合企業需求,重慶耐世特也因此成為校企合作的受益者。截至目前,該實驗班已開辦兩屆,每年平均為該公司輸送產業工人10人。

  物流

  11個月完成上百個印章審批

  快速推進為消費品工業加碼

  益海嘉裡(重慶)糧油有限公司於2007年簽約入駐德感工業園,2011年正式投產。公司旗下擁有金龍魚、鯉龍、海皇、香滿園、元寶等知名品牌,現已成為該園區最重要的增量企業之一。

  但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企業不斷壯大,其原料運輸量也隨之快速增長,已由建廠初期的每年40萬噸增長至200萬噸。

  “物流配套是事關糧油企業發展的根本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不但公司下一步發展受阻,也將成為制約園區糧油食品產業發展的瓶頸。”益海嘉裡(重慶)糧油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企業有所呼,園區有所應。2018年,德感工業園立足轄區內蘭家沱作業區,全力協助港區現有的1號大件泊位及2號散貨泊位進行改造升級,並不斷加大在項目審批環節的服務力度。

  “上百個事項,需要蓋一百多個印章。本以為至少要兩年的時間才能跑完審批,沒想到在園區的幫助下,審批時間縮短至13個月。”該負責人介紹,該項目計劃年內正式開工建設,預計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電力

  量身定製用電方案

  每年節省電費近千萬元

  “耗能高拉昇成本,電價高拉低利潤。”作為一家澱粉糖漿生產企業,用電難一直是廣州雙橋(重慶)有限公司的煩惱。

  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生產工藝中很多環節需要高耗能,且無法避免。因此企業自2016年投產以來,一直承擔著較高的用電成本,並隨著產能的提升呈現增長趨勢:其中,2017年該公司用電成本937萬元,2018年增長至1303萬元,今年僅前10個月就達到1262萬元。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高成本下的低利潤。自投產以來,企業年均利潤不過3248萬元。

  “可以說,降低用電價格不只是降成本,更是在爭利潤。”為解決這一難題,德感工業園通過走訪調研、多次協調電力公司,為該企業量身定製了用電方案,即同時享受兩個政策:一是基本電費由按容量計收變更為按需量計費,二是生產用電實行“錯峰就谷”。

  “通過以上方式,企業用電成本大幅降低,電費單價由1.07元降至如今的0.62元。每年僅這一項成本就平均降低了近千萬元。”上述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