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帝國的接班人,憑什麼是他?

來源:硅星人(ID:guixingren123)

美國時間週二閉市後,Google 母公司Alphabet 突然扔下了一條重磅消息:Google現任CEO頌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將成為Alphabet的新任CEO,接替聯合創始人兼前任CEO拉里·佩奇(LarryPage)和總裁謝爾蓋·布林(SergeyBrin)的位置。

從2004年加入Google,到2019年成為Alphabet CEO,Pichai在Google的晉升之旅,用了短短15年。在這家公司裡,乃至於全球科技行業,他已經站在了職業經理人的權力巔峰。

所有人都知道Google,但不熟悉皮查伊的大有人在。許多中國人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還是2016年前他來到中國的那次“圍棋之旅”。

皮查伊到底是誰,什麼來頭?在這家人才濟濟的公司,憑什麼Google的兩位聯合創始人,以及母公司Alphabet,唯獨對他如此信賴,委以大任?

從斯坦福到沃頓

皮查伊(Sundar Pichai),原名Pichai Sundararajan,和許多赴美印度人一樣縮短了自己的名字並調整了姓和名的順序。他1972年7月12日出生於印度教聖地馬杜賴的一個不算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在東部沿海大城市欽奈長大。他今年47歲,擁有美國、印度國籍。

皮查伊的父親Regunatha是英國通用電氣公司的一名高級工程師,母親Lakshmi在生下他之前曾擔任過速記員。他從小就展現出超越常人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能夠記住大量的電話號碼,後來考上了印度理工學院(IIT)卡拉格普爾校區的冶金工程系。IIT曾被譽為“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珠寶”。

但皮查伊對計算機的興趣更強,曾經自己寫過一個簡單的國際象棋軟件。儘管如此,他從未偏科,在IIT冶金工程系的成績仍然名列前茅,並因此拿到了斯坦福的獎學金。

印度保險巨頭MaxLife 的CEO Prashant Tripathy,大學期間跟皮查伊住同一棟宿舍樓。他形容這位校友“敏銳清晰有條理,在小組討論中通常擔負組織和主導的職責,而且熱情、樂於助人,並不是刻板印象裡的電腦‘怪咖’”。

現在擔任IIT坎普爾校區校長的Indranil Manna教授則透露,皮查伊是一位專注、安靜、講每一句話必過腦子的學生。

Google帝国的接班人,凭什么是他?

皮查伊和父母在美國旅遊的合影

到了斯坦福,皮查伊發現,本來計劃中的學術生涯可能並不適合自己。於是,他在拿下碩士學位之後放棄了博士攻讀,加入了Applied Materials,一家化學背景的半導體材料公司,擔任工程師和產品經理。

不久之後,天資聰穎但十分謙虛的皮查伊發現:作為一名產品經理,自己的管理才能遠遠不足。

於是他辭了職,前往沃頓商學院繼續深造,並於2002年拿下了MBA學位。不僅如此,在校期間,他還獲得了該校的Siebel學者和Palmer學者兩項學術榮譽。從沃頓畢業之後,他繼續磨練自己的管理技巧,被頂級諮詢公司麥肯錫招募為一名諮詢師。

拯救Google於水火之中

前面所有的這些,似乎都是在為皮查伊後來在Google的一路晉升做準備。

2004年愚人節,Google時代性產品Gmail問世的同一天,皮查伊來到了山景城面試產品經理職位,並順利加入了Google。

即便在今天人才濟濟的硅谷,皮查伊作為一名初級產品經理所具備的教育和管理資歷也仍然非常亮眼:斯坦福碩士,沃頓MBA,麥肯錫——他身上的標籤,就連Google很多高級產品經理和總監都無法媲美。

今天的Google,有著五花八門的產品,以一種類似養蠱式的方法在持續開發、推出新產品,殺死那些表現不佳的產品,即便已經有上千萬用戶在使用——皮查伊剛加入Google的時候完全不是今天這樣。每一個產品,每一項業務,都掌握著極其有限的資源,對於公司都極其重要。

他領導的 Google Toolbar瀏覽器工具欄,就是這樣一款對於Google極其重要的產品。

Google帝国的接班人,凭什么是他?

Google Toolbar是Google為IE、火狐瀏覽器開發的工具欄插件

當時的Google,發展速度驚人,僅用五年的時間廣告收入就破了十億美元大關。即便如此,這家非常年輕的公司,未來仍然有極大變數。搜索不僅是它的核心產品,更是數據唯一的來源,是廣告平臺的出口。只有搜索,才有AdWords數據。只有用戶使用搜索,才有廣告展現的空間。

在那個被微軟統治的PC互聯網時代,Internet Explorer(IE)是絕大多數用戶的第一臺電腦設備上預裝的瀏覽器。當用戶打開IE,通過Google Toolbar無需額外的交互即可通過工具欄使用Google搜索。正是因此,皮查伊負責的Google Toolbar,儘管不是一個很性感的產品,卻成了Google搜索很重要的入口,成了這家年輕的公司在微軟統治的生態中存在的一個突破點。

不只是產品經理,皮查伊還是一位談判家。除了負責Google Toolbar之外,他還負責上門拜訪當時的主流PC廠商,說服他們帶上Google一起玩,在PC裡預裝 Google Toolbar、Google Updater下載器、Google Desktop桌面插件。

皮查伊的前同事,原Chrome book項目的牽頭人傑夫·尼爾森 (Jeff Nelson)透露[1],在“Google的末日”到來之前,來自IE的搜索流量佔到了Google總訪問量的高達65%,按照2005年收入計算對應的價值高達4億美元。

需要明確的是,這裡面沒有皮查伊多大的功勞,因為在此之前IE的地址欄默認搜索引擎一直是Google——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末日”的到來徹底改寫了遊戲規則。

如果不是因為他在預裝上的做出的貢獻,Google險些在2006年的秋天覆滅。

10月18日,被早期員工稱為Google的末日 (Doomsday) 的那一天,突然降臨了:微軟在毫無預告的前提下,將IE的默認搜索引擎更換成了自家的Windows Live Search(必應搜索的前身)。

舉個例子:Google搜索引擎當時大約有4億用戶,10月18日那天,整整3億人轉投了Windows Live Search。Google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四分之三的用戶。

如果你覺得3Q大戰流氓,當時的Google並沒好到哪去:它在IE上彈窗詢問用戶是否願意繼續使用Google搜索,然後修改用戶的註冊表。但這隻挽回了大約2億人。

好在因為Google Toolbar的存在,即便微軟修改了地址欄默認搜索引擎,用戶仍然可以在離地址欄非常近的地方找到他們熟悉的Google搜索入口。不僅如此,Google Updater和Google Desktop也會掃描註冊表,並提示用戶將IE的默認搜索引擎更換為Google。

在“末日”發生之後,Google Toolbar 對於Google 盈利的重要性突然被提到非常高。如果沒有皮查伊,Google差點跟那剩下的1億人也要說再見了。

許多公開報道曾經提到皮查伊是一位預言家,早前曾警告過高管和董事會這一天一定會發生,實際並非如此。他知道“末日”一定會發生,但真實的情況是還沒等到他能說出來,這一天就這樣突然來了,打了所有Google高管一個措手不及。

但好在Google足夠幸運,皮查伊的準備充分,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化解。

這位謙遜、踏實的印度人,從此成為了Google的福星。

Google帝国的接班人,凭什么是他?

功勳產品:Chrome瀏覽器

被微軟大擺一道,Google開始了互聯網入口的反擊戰。在意識到沒有瀏覽器就永遠受制於人之後,CEO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兩位聯合創始人就批准了Chrome瀏覽器項目,由剛打了一場提振士氣勝仗的皮查伊牽頭。

從發佈伊始,Chrome瀏覽器主打的特性就是“快”、簡潔,由開發了上億用戶熱愛的Google搜索引擎的公司原班打造。

當用戶使用其它瀏覽器工作時,會發現沒過多久桌面上就出現了大量的窗口,十分混亂,而Chrome是第一個採用標籤理念的主流瀏覽器,容許一個窗口裡存放大量標籤——最終,這些設定導致了Chrome比其他瀏覽器耗費成倍更多的內存,但至少確保了獨一無二的用戶體驗。

Chrome瀏覽器備受用戶的歡迎,比功能繁多、界面混亂(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Google Toolbar等工具欄)的IE優秀了好幾條街。它不僅給用戶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端到端“的Google上網體驗,也進一步穩固了Google搜索的絕對領袖地位。

即便後來的必應搜索背靠Windows操作系統大山,還一度成為蘋果iOS的默認引擎(沒持續多久),卻一直沒能對Google形成有力挑戰。今天,Chrome瀏覽器佔據了瀏覽器市場約65%的市場份額,微軟的新Edge+老IE合起來只佔大約4%,而且IE已經不再被很多主流網站支持。

這個產品也為ChromeOS操作系統、Chromebook筆記本電腦和Chromecast 電視棒等Google業務打好了優良的基礎。比如,Chromebook目前在教育設備市場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存在。

Google帝国的接班人,凭什么是他?

先是拯救Google於水火之中,然後又領導了Google最為成功產品之一的Chrome。從此,皮查伊在Google的職業發展直上雲霄。

2005年,還在給IE和火狐瀏覽器開發工具欄;

2008年,加入公司四年後,擢升為產品開發副總裁(VP Product Development),正式負責ChromeOS、Drive、Gmail、地圖等產品;

2012年,在Google的第八年,晉升為Chrome和應用產品高級副總裁(Senior VP,Chrome和Apps)

2013年,接替Andy Rubin領導Android部門。這一安排,使得皮查伊成為了掌控Google當時三大最重要業務線(Chrome、Apps、Android)的高管;

2014年,提拔為Google產品總負責人(Product Chief,一個近似於首席產品官,但並未達到c-level的關鍵職位)。

堅守Google,成為CEO最有力候選人

其實,Google並不是一家留得住頂級人才的公司。

FacebookCOO桑德伯格在成為小扎的“保姆”前在Google擔任銷售和運營VP;雅虎CEO”梅姨“瑪麗莎·梅耶是Google的第20號員工和第一位女性員工,離開前是搜索產品和用戶體驗副總裁;原小米海外總管,現Facebook VR負責人“虎哥”雨果·巴拉,因在Google失去了上升的希望和當時的女友憤然離職……

但皮查伊在Google一待就是15年。當其他高管先後離職尋找更好的機會時,他不斷地擴展著自己負責產品名單和業務線條,逐漸將自己打造成了Google帝國唯一的繼承者,沒有其他人比他更合適。

即使在2014/15年,內部鬥爭和外部誘惑最大的那段時間,他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相信自己的投入足以換來更好的職業發展。當時,每一個夠格的高管都在競爭著成為下一任GoogleCEO,但大部分都已被Pichai擠走了,或者在他的成就面前顯得暗淡無光。

Twitter、微軟也在尋找CEO,接觸過Pichai希望他跳槽,但他婉拒了外部的邀請。

Google帝国的接班人,凭什么是他?

接下來的事情,大部分關注硅谷科技行業的人差不多都瞭解了。2015上半年,Google正式改組為Alphabet,所有在此之前不歸皮查伊管轄的產品和業務,全部剝離成立獨立公司,歸於Alphabet旗下。

2015年8月,該發生的終於發生:佩奇將GoogleCEO的職位正式授予皮查伊。

本週二,兩位聯合創始人佩奇和布林正式宣佈退位。皮查伊終於完成了在Google系統晉升之路的最後一級,成為了Alphabet CEO。

許多Google員工對他好評不斷。Google產品總監克里斯·貝克曼(Chris Beckmann)在2014年曾經如此評價他:

他在自己的產品部門中打造了一支優秀的產品經理團隊,這些產品經理的口碑和搜索質量團隊的工程師有一拼;他極力避免為自己製造敵人,遊走在公司政治中,幫助自己的團隊獲得更大的成功,同時對其他團隊造成儘量小的傷害。

Google帝国的接班人,凭什么是他?

為什麼印度裔CEO在硅谷崛起

從外界的視角觀看皮查伊的職業發展,特別是光環加身的最近幾年,很多中國人都會形成一個刻板印象:又是一位印度CEO,印度職業經理人群體在硅谷太無法阻擋了。

但實際上,正如本文所介紹,皮查伊在Google的地位提升,並非發生在最近幾年。

作為產品管理者,他的優秀不僅體現在作為一名基層產品經理,對代碼的理解,對工程師的管理,而是提升到了產品商業邏輯、競爭趨勢觀察的層面上。

也正是這些超越其他產品經理的能力,讓他在”末日“事件中有效發揮了自己的作用,用自己打下的基礎,化解了公司面臨的危機,並展現了自己作為一位產品管理和商業人才的不可或缺。

Google帝国的接班人,凭什么是他?

當然,皮查伊也並非美玉無瑕。在成為GoogleCEO,為了探索公司成長和業務多元化的機會,他也做過一些事情,在許多支持者看來無可厚非,一部分Google員工卻認為違背了Google”不作惡“原則的決定。

比如在此之前,Google和美國政府的國防合同被揭發,大批員工對此持反對態度,甚至舉行了罷工示威活動以表示抗議,上百名員工參加,幾名Google員工因為組織了這樣的活動而被公司以詭異的理由開除。最終,國防合同流給了微軟等公司,直接導致微軟股價飆升,市值一度超過亞馬遜。反觀Google不僅錢沒賺到,還落了糟糕的名聲。

的確,在以硅谷為代表的美國科技和投資行業,印度裔CEO的隊伍在近幾年壯大十分明顯。

在美國科技和投資行業,其他比較知名的印度裔CEO和高管包括: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微軟CEO

Shantanu Narayen,AdobeCEO,加州大學校董

Nikesh Arora, PaloAltoNetworks CEO兼董事長,原軟銀集團總裁兼COO,原GoogleSVP兼首席商務官

Vinod Khosla,KhoslaVenture創始人,Sun Microsystem聯合創始人、首任CEO、董事長

Sanjay Mehrotra,美光科技CEO,閃迪聯合創始人、原CEO

Sanjay Jha,原格羅方德、摩托羅拉移動CEO,原高通COO

究其根本,主要有幾大原因:

1)語言優勢:英語和印地語(Hindi)同為印度的兩大官方語言,具有一定受教育水平的人士往往可以講流利的英語,使得他們在美國科技行業遊刃有餘;(至於發音,希望華人朋友們再也不要吐槽了,能說、敢說,能清楚表達自己,比發音重要多了)

2)人數優勢:首先印度是美國高校外籍學生的第一大來源,其次每年印度外包機構都會送成千上萬的年輕IT從業者來到美國,吃一段時間的苦後,生活步上正軌,這些印度IT人員往往也比其他族裔在美國科技公司找到工作

3)抱團作戰相互提攜:每個族裔都會形成小團體,但印度裔人士在硅谷的抱團已經不只是都市傳說了。他們更願意介紹,更願意提拔”自己人“。

4)對於管理能力的重視:儘管不少印度裔人士也以工程技術崗位起家,但是他們都非常重視一路培養自己的管理能力,不少人都持有MBA學位,也會更積極往管理崗位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