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会泽县:弘扬精神促跨越 定点扶贫谱新篇

中国工程院自2012年挂钩帮扶云南会泽县以来,充分发挥作为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的行业优势、资源优势,依靠科技的力量,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务实有力的举措、善做善成的作风,全心全意帮助会泽脱贫攻坚工作,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云南会泽县:弘扬精神促跨越 定点扶贫谱新篇

云南会泽县委书记谭力华在中国工程院与云南省科技扶贫推进会上发言时介绍,会泽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25个乡镇中现还有贫困乡12个,389个村中现还有贫困村298个,106万人口中有贫困户34万人,已脱贫20万人,未脱贫1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5.35%,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谭力华说,中国工程院在挂钩帮扶工作中一是站位高,真心帮扶、高位推动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李晓红、周济、钟志华、邓秀新、何华武等院领导先后多次深入会泽调研指导,并组织院士专家百余人次到会泽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特别是李晓红院长在当选院长后不到一个月就深入会泽调研指导,高位推动帮扶工作,为会泽经济社会发展把关定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工程院党组、院机关以及广大院士、专家的政治自觉、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为了扎实帮扶工作,自2013年起中国工程院先后选派4位处级干部、博士到会泽挂职,从县级领导到驻村第一书记,全方位加大帮扶力度、做好院地对接和桥梁纽带,为会泽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其次是落点准,真情投入、群众欢迎。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全面调研、精准分析会泽产业发展情况,选准符合会泽实际和市场需求、带动能力强的优质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把定点帮扶做到困难群众心坎上,带动贫困群众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实现真脱贫、脱真贫。朱有勇院士团队立足会泽独特的林业资源禀赋,帮助会泽成功试种30亩有机三七,每亩产值可达20万元,200亩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下步还将扩大到2万亩,真正把论文写在了会泽大地上。李玉院士团队帮助会泽培育7个食用菌栽培菌种,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1000余亩,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陈剑平院士协调唐华俊院士团队,开展高产优质新品种燕麦引种试验示范,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13个高产燕麦品种选育工作。目前,已建成6000亩燕麦品种繁育基地,实现了平均亩产由原来50—60公斤提升到300公斤(最高达367公斤)的飞跃,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今年已完成播种4.6万亩,惠及1.8万贫困户,为高寒冷凉地区群众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再就是作风硬,真抓实干、成效显著。在中国工程院的关心下,一大批专家、院士不惧南北之遥,不畏任务之艰,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思想和深入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会泽古城保护开发、高原特色农业、林下经济、中药材、文化旅游产业等发展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关心帮助,在会泽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帮助协调渝昆高铁过境会泽并设站,实现了会泽人民的“高铁梦”。依托会泽县独特的资源禀赋,黄璐琦院士亲自主持制定《中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徐德龙院士亲自帮助完成《古城西内街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白雾村保护规划》,吴志强院士亲自操刀《会泽高铁站场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及其造型研究》等战略规划,为会泽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发挥中国工程院人才资源优势,朱有勇、李玉、邹学校等院士及其团队在会泽开展产业技术培训,为贫困地区脱贫探索新路径。中国工程院大力推进院地合作,为会泽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帮助会泽县职校产教融合项目立项,争取产教融合专项经费,推动会泽县职业教育发展。

谭力华表示,下步工作中,会泽县将按照各位领导的指示要求和今天的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和弘扬朱有勇院士科学精神,坚定信心、奋力冲刺,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在中国工程院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下,主动担当、积极配合、精心组织、全心全意为中国工程院、为院士专家在会泽开展科技扶贫做好服务工作,让工程院的关心、院士专家的付出真正落实在会泽大地上、落在106万会泽百姓心中。会泽也将认真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借助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的东风,乘势而上、拼搏进取,以院士科学咨询指引会泽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更加富有活力和开创性的工作精神和思路,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奋力推动会泽高质量跨越发展,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回报中国工程院和省市党委、政府以及各位领导、院士和专家对会泽的关心厚爱。(记者 郑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